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
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
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很多人這時候才意識到:他雖然人還在香港,卻早就把“家底”搬去了英國。
有時候看李嘉誠的資產分布,你會有種錯覺:他是不是把英國當成自己家了?
不是錯覺,是事實。
說起李嘉誠的“跑”,可不是最近才開始的事。
早在1990年代,他就開始慢慢把核心資產往外轉。
最明顯的轉折點,是2015年。當年,李嘉誠一口氣把旗下公司全都重組,從此“長和系”正式把總部搬到了開曼群島。
“唉,英國人起碼講規則。”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而這話的背後,其實是生意人的冷靜計算。什麼地方的錢好賺,什麼地方政策穩定,就去哪裡。
從塑料花起家的他,可能最懂“轉身”兩個字意味着什麼。
李嘉誠最厲害的,不是他有多少錢,而是他知道,錢從哪裡來。
做生意的都知道,有兩種買賣穩賺不賠:
一種,是別人天天要用的; 另一種,是別人沒你不行的。
李嘉誠就選了這兩種。
2010年,他花58億港元,買下了英國電網公司。換句話說,從那天起,英國人每天開燈、用電、看電視時,口袋裡的錢就在流向李嘉誠。
2012年,他又砸了24億港元,買下英國的水務公司。英國很多地區的自來水,也歸他家管。
2016年,英國脫歐,英鎊大跌。李嘉誠趁機低價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靠着能源危機,2022年單日利潤超過1.5億元人民幣。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個香港商人,能買下英國的基礎設施?
其實,在歐洲,基礎設施私有化是早就存在的事。但像李嘉誠這樣大包大攬,連成一片的,確實少見。
而且不止是能源,連電話、鐵路、港口,他都沒落下。
疫情那兩年,英國政府財政緊張,不得不延後很多工程、停擺一些項目。
可有一樣東西不能停——鐵路。
而英國的部分鐵路,就歸李嘉誠名下。
即便英國政府沒錢了,鐵路還得照常運營,這意味着什麼?李嘉誠依舊坐收租金。
還有英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費利克斯托港,每年有400多萬個集裝箱進出,也歸李嘉誠家族控制。
不少英國人自己都開玩笑說:“這國家的命脈,好像都交到了李嘉誠手上。”
有人說,李嘉誠能有今天,不僅是會算賬,更會下“籠絡棋”。
他在英國的地位,不僅僅是商人,更像個“貴族”。
劍橋大學癌症中心,是李嘉誠捐的錢建的。
帝國理工的創新研究樓,也刻着“李嘉誠”的名字。
就連英國女王,也曾為他頒發“爵士勳章”。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人家有愛心、做慈善啊。
話雖沒錯,但李嘉誠的“慈善”,更多時候是策略。
用錢換口碑、用口碑換政策支持。商人不圖慈悲,圖的是通行證。
別看英國法治嚴明,李嘉誠也照樣在規則里玩出花來。
他旗下大量公司,都註冊在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等地,避稅節省的資金高達數百億。
通過這些離岸結構,不僅能省稅,還能避開監管、便於轉移資產。
所以當福布斯說他身家“只有”373億美元時,業內很多人都笑了。
你數得出來的那部分,是李嘉誠願意給你看的那部分。
他掌控的英國能源、電信、水務公司,很多都沒上市,真實市值被嚴重低估。
保守估計,他的實際身家,可能早已突破1.1萬億港元。
你以為他只會買?
那你太小看這位“李超人”了。
他還非常懂得——什麼時候該賣。
2022年,他突然賣掉倫敦金融城的大樓,價值7.29億英鎊。這不是第一次。三年時間裡,他在英國賣掉的資產,總價值超過2000億。
為什麼賣?
“太值錢了。”他兒子李澤鉅簡單說了一句。
而背後的真實含義是:英美對外資越來越審慎,尤其是中國資本。繼續控得太多,容易惹麻煩,不如趁高拋售。
他賣的不是樓,是時間窗口。
現在的李嘉誠,已經96歲了。
他的商業帝國也到了傳承階段。
長子李澤鉅,接過集團大旗之後,一直在“瘦身”——賣樓、賣公司,控制風險。
孫女李思德,才28歲,已經執掌千億能源資產,還投資了Zoom、Facebook等科技股。
他們還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在越南炒地皮,步步為營。
這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但業內其實心知肚明:
李嘉誠的“個人魅力紅利”,下一代未必能延續。
李澤鉅穩健,但缺少父親那種政商斡旋能力。
一旦英國政府進一步收緊政策,這個龐大的帝國,可能就要“分拆”求生。
李嘉誠的發家史很簡單。
1960年代,香港做塑膠花生意的人很多,他敏銳察覺市場即將飽和,果斷轉型做玩具。
後來又做地產業,一手打造長江實業,成為香港地產王。
再後來,1997年金融危機前,他就開始大規模抄底歐洲。
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提前預判,他不斷把自己推向財富巔峰。
2003年SARS、2008年金融危機、2020年疫情,他都能做到逆勢投資、精準布局。
這一切背後,是他對風險的極端重視,以及超強的商業嗅覺。
很多人說,李嘉誠活成了“商人的極致”。
但任何事情,一旦走得太遠,總會引來反彈。
這次的港口風波就是個信號——國家利益不可觸碰。
他在香港掙了大半輩子的錢,香港人的房租、電話費、電費,很多都流向他家的口袋。
可如今,一旦被認定為“對國家沒有貢獻”,連“李超人”的身份也保不住。
“晚節不保”,四個字,說起來輕,落下來重。
對李嘉誠來說,現在比財富更重要的,可能是怎麼收尾。
從一個靠賣花養家的窮少年,到掌控英國命脈的億萬富豪,李嘉誠的確是一代傳奇。
但傳奇,不只是數字的疊加。
是一種時代記憶,一種人性展現,也是一種警示:
做生意可以無情,但不能無義。
有時候,最難的,不是怎麼賺錢,而是賺了錢之後,怎麼被人記得。
而李嘉誠和他的子孫們,還要面對一個問題:
這份財富,能延續多久?
參考資料:
界面新聞 2024年8月16日 《李嘉誠旗下財團購入英國32個風電場》
中國經濟周刊 2019年第16期 《在香港賺翻了的李超人,在英國也賺了嗎?》
新文化報 2016年2月6日 《李嘉誠收購英國電信公司遭英國官方要求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