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二年地圖
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
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得名莘冢集。莘冢集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故鄉。
明朝崇禎年間曹縣知縣郭萬象在拜謁了莘冢集堌堆後留下了一首詩:
相業從來羨有莘,先生知覺道同珍。
為霜四峙山銜雨,沃野千林鳥賦春。
戰壘烽消鼙鼓盡,台衡譽藉主臣親。
沛餘膏液霑難擬,九曲源同泄巨津。
後來這首詩中描寫的景色被評選為曹縣古八景之一,取名“莘野春耘”。
同樣也是明代的詩人徐篤在路過曹縣城北的莘冢集後,也留下了一首《過莘冢寺》的詩:
寺敞高原上,門當野水灘。
叢花明碧殿,垂柳映朱欄。
雲鎖談鉉室,台鋪禮佛壇。
何時同衲子,煮茗坐蒲團?
通過這首詩,我們知道在莘冢集高高的土堆之上,曾經還有過一座規模比較大的莘冢寺。
夏朝莘仲君墓和莘國古城遺址位於莘冢集村南500米高崗處。舊有禹母祠、禹王廟、阿衡祠等。1976~1979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上部為周、商、岳石文化,發現了台階、柱礎、灶等舊遺址,下部出土有蛋殼黑陶杯等陶器,為龍山文化。該遺址為大汶口、龍山、岳石、商、周文化堆積,已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籍記載:“崇伯鯀為黃帝二十九世孫,娶自莘女修己生禹。”所以該地為大禹母親修己故里。後人為紀念這位偉大母親養育了治水英雄大禹,建有禹母祠和禹王廟。莘冢集還是商朝右相伊尹的故里。據史籍記載:“夏末,伊尹生於空桑之中,被有莘國君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
相傳伊尹母親住在伊水岸邊,一天夜裡,夢見神人告訴她,如果夢見家裡石臼出水,要趕緊往東跑,千萬不要回頭,否則就要大禍臨頭。第二天早晨,她果然看到自家石白里出了水,就趕緊往東跑,大約跑了十多里,實在太累,就停下來忍不住回頭一看,家園已變成一片澤國,她也變成了一棵空桑樹。不久一位有莘國的女子來桑田採桑,忽聽遠方傳來嬰兒啼哭聲。她順着哭聲來到一棵桑樹前,看見樹洞里有個男嬰正在啼哭,於是就把男嬰抱回去獻給了國君,國君又把男嬰交給廚師撫養。由於男嬰是在伊水河畔撿到,就讓他姓伊。後來升了官,官名為尹,就稱為伊尹。伊尹從小聰慧,勤學上進,不但跟養父學會了烹飪的好手藝,還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
夏朝末期,桀王暴虐無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商部落首領湯欲推翻夏朝。求賢若渴。此時有人推薦伊尹輔政,商湯派人先後兩次以厚禮應聘伊尹,伊尹都以德行不是而推辭。商湯不惜降身求賢。駕車親訪伊尹,伊尹被商湯的行為所感動,同意扶助商湯推翻夏桀的殘暴統治,救民於水火。商湯拜伊尹為右相,任阿衡要職。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湯終於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這就是歷史上“成湯三聘伊尹”的故事。伊尹活了100多歲,湯王死後,又先後輔佐了湯王的三個子孫外丙、仲壬、太甲繼任商王。
為紀念這位元聖伊尹,在莘國舊址建有阿衡祠,迎門照壁上刻“三聘之居”四字。
曹縣殷廟村伊尹墓遺址
莘冢集遺址試掘發現的文物,目前均收藏於菏澤市博物館。在“菏澤歷史文物精品展”展廳內,有一批骨器,包括骨錐、骨鏃、骨匕、骨鑿、骨圭、骨簪等。這批骨器的旁邊,文字說明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該批骨器實乃出自莘冢集遺址。莘冢集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陶器,以泥質和夾細砂灰褐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多素麵器,紋飾以斜、正方格紋為多,繩紋次之,還有刺點紋、堆紋、凹弦紋等。有的器物製作精緻,薄胎似蛋殼,也有蛋殼黑陶杯。
莘冢集遺址是菏澤市一處最有代表性的聚落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獨特的地方性文化藝術價值:發現的大量魚刺、螺殼、蚌殼、少量的獸骨以及台階、似柱洞和燒灶遺迹,對於進一步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歷史狀況和築房技術,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線索;出土的龍山文化陶器,既具有典型龍山文化的因素特徵,又具有河南龍山文化的某些特徵,是界於上述兩種文化之間的另一種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一現象是其他地區同時期遺址中不多見的,它的發現為研究魯西南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經濟生活,文化內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物,在縱向方面證明了魯西南地區龍山文化上迄大汶口文化,下接岳石文化;在橫向方面,說明了魯西南地區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受到了河南龍山文化的衝擊較重,方出現了不同於兩種龍山文化之外的另一種龍山文化特徵。對於今後研究典型龍山文化圈及其兩種文化相互衝擊、交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莘冢集北村有明代古槐,槐樹中空。生出三棵枸杞,已有百年已上。
莘冢集東村的土地廟,土地公公有兩個土地婆婆,有着教育人的傳說。
明正德年間(1506—1521),水溢 劉郎堤(原名牛郎堤,諧音劉郎堤),奉祀希正木像的廟宇倒塌,木像漂流至曹縣北18里莘冢集。有人見到此像說:“這是范公的遺像啊!他的英靈還在眷念我們哩!”鄉老史尚德等將遺像抬到本村關帝廟,奉祀於關聖大帝座像之側。抗戰時期,莘冢集關帝廟被“掃蕩”日軍焚燒,木像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