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2025年02月17日06:42:10 歷史 1149

在我國很多地方流傳着“正月不理髮”的說法,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古人和頭髮之間還有哪些趣事?今天就跟着河大衛一起,揭開 “正月不理髮” 背後的神秘面紗!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理不理髮,與“舅舅”無關

正月為什麼不能理髮?

A. 臘月已經理過了

B. 保護舅舅

C. 天氣寒冷易着涼

上面三個答案,你會選擇哪個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俗學家劉魁立在《開講啦》節目中曾給出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解釋:過年時,人們需要理髮、洗澡、換新衣,把包含 “舊” 含義的物件捨棄掉,因此往往在臘月就要剪頭髮。“過年的儀式感包含着我們的許多期盼,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翻了一頁,而新的一頁等於一個新的開始。”

也就是說,正月不理髮,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的禁忌,而是因為臘月已經完成了理髮等“除舊迎新”的儀式,正月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理髮了。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那麼,“正月剃頭死舅舅”或“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對此,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秘書長唐志強解釋,有一種觀點是,清軍入關後,清政府頒布了“剃髮”詔書,招致一部分人強烈反對,不願意剃髮,慢慢出現了正月不剃頭是“思舊”的說法,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

然而,這一說法背後,並沒有靠譜科學依據。就和“筷掉一隻,有人請吃”,“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俗語一樣,是人們對於相關社會現象的解讀。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有多重視頭髮?

事實上,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頭髮十分看重。從成年禮上的束髮加冠,到婚禮中的結髮同心,它參與了無數人生大事,還和孝道、禮儀、身份緊緊綁在一起。頭髮可不只是幾縷髮絲,而是文化的象徵、情感的寄託,飽含着深厚的歷史底蘊。

1.禮制與孝道觀念

在古代,禮制觀念深入人心,頭髮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孝經》中就提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對頭髮的敬重。在他們看來,保護好自己的頭髮,就是踐行孝道的開始。

三國演義》中,曹操行軍時,為了保護百姓的莊稼,下令士兵不得踐踏麥田,否則斬首。結果曹操自己的馬受驚踏入了麥田,他本想自刎謝罪,在眾人的勸阻下,他割發代首,以表示自己對軍令的尊重和對錯誤的懲罰。可見頭髮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2.身份的象徵

在古代,頭髮可以用作身份的象徵,比如說“總角”“垂髫”代指兒童,“黃髮”代指老年人,為親人服喪時,男“括髮”、女扎“髽”(zhuā)。除了文獻之外,考古實物更直觀地反映了頭髮對身份辨認的作用。秦兵馬俑的7000多個兵俑,每個髮型都不同,據考證,髮髻在後頭的兵俑身份最低,髮髻在頭左上角的身份高一級,更高一級的在右上角。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頭髮的多少也被用作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國語・晉語九》載:“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要當賢人,得滿足五個條件,首要條件竟然是“美鬢長大”,即長發美髯,身材高大,其次是射箭、駕車、腳力、辯才等素質。

古人甚至還會為了美觀而戴假髮。《詩經》就曾寫道:“被之僮僮”,大意是女子為參與祭祀活動而精心裝扮,佩戴繁複莊重的首飾(或假髮)以體現對禮儀的重視。

春秋時期,戴假髮成為一種風尚,《周禮·天官》記載,西漢時期只有王后、君夫人這樣的貴族女性才有資格佩戴假髮,大家熟知的辛追夫人就是一位“假髮達人”。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3.婚姻與文化的標誌

頭髮在古代還是婚姻的重要標誌,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最後飲合巹酒,又稱交杯酒。後來又發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並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髮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頭髮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傳達着古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敬畏。在《詩經》中,有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的詩句,描繪了一位女子因為思念遠方的丈夫,無心梳洗,頭髮像飛蓬一樣散亂,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情。又如李白的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憂愁,頭髮在這裡成為了情感的寄託。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也有“脫髮”的煩惱

脫髮並非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深受其擾。杜甫的名作《春望》中,不僅有對安史之亂的悲痛揪心,還隱藏了一個生活煩惱——他脫髮了。“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頭髮越來越少,發簪都快插不住了。

白居易曾作詩三首《感發落》《嗟發落》《嘆發落》,感嘆頭髮掉落,甚至嘗試用一年只洗一次頭的方式來防脫髮,“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然而這個方法收效甚微,他只好寫下 “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

陸遊也未能倖免,在詩中多次提及脫髮,“脫髮紛滿梳,衰顏不堪照”,頭髮紛紛掉落,滿梳子都是,看着衰老的容顏,滿心惆悵;“壯心已與年俱逝,脫髮應無術可栽”,感慨壯志已隨歲月消逝,脫髮了也無計可施。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防脫髮小妙招之“洗護”

在養護頭髮方面,古人採用了許多天然材料和傳統方法。《本草綱目》曾記載,側柏葉可“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如今,用側柏葉煮水洗頭防脫髮的方法仍在使用。

還有用馬鬃和其他中藥材熬製成的馬鬃膏,也是古人的護髮良方。三國時期的曹丕就曾受脫髮困擾,使用馬鬃膏後,脫髮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

古人防脫髮小妙招之“梳頭”

除了使用天然材料,古人還非常注重頭髮的日常保養。他們認為梳頭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養生保健方法。古人不經常用水洗頭,而代之以梳頭時用篦子篦頭,用齒鋸細密的篦子,從頭皮開始梳理到發梢,可以篦掉頭皮屑、污垢,甚至虱子,去污止癢。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蘇軾就曾因脫髮煩惱,聽從名醫建議,堅持早晚梳頭,一段時間後,頭髮不再脫落,還長出了新發,他激動地吟道 “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梳頭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養生保健方法,有助於毛細血管擴張,加快新陳代謝,起到健腦益發的作用。跨越數千年歷史長河,古人對頭髮的精心呵護與獨特審美,映射出中華民族對美的永恆追求。

你被古人的護髮智慧吸引了嗎?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頭髮的

有趣習俗和冷知識?

快到評論區留言分享吧~

綜合自央視一套央視網人民論壇網中國新聞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聞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個延續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開國君主必定上膺天命,獲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續數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順民心,得到了民眾擁護的正當性。而真正贏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後代的文獻中,成湯被描繪成一位體恤民眾、寬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