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2024年06月25日00:42:14 歷史 1995

2020年年初,一張照片感動全國。八十四歲的鐘南山乘坐高鐵,奔向疫情的最中心。

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 天天要聞

他再次義無反顧披甲上陣的老將,耄耋之年仍奔忙在抗疫一線,常常說:“我其實更像我的母親。”

提起母親,是鍾南山永遠不能忘記的痛處,她在特殊年代,不堪折辱跳海自盡。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有名的廖厝,之所以稱為廖厝,是因為廖家在當地頗有聲望,家庭成員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1911年,廖家喜得千金,廖家從不重男輕女,廖月琴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她中學就讀於廈門的毓德女中,因為家裡有中藥生意,想讓她去讀醫科學校,沒想到畢業時她執意要讀護理專業。

當時的護理專業可不像現在這麼吃香,在大眾眼中,那就是“伺候”別人的活計。

家裡人的苦口婆心,沒能讓廖月琴放棄,她看到報紙上的報道,戰爭中那麼多人受傷,護士緊缺,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去學護理,去盡自己的一點力,最終廖月琴到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護理專業就讀。

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 天天要聞

也正是在協和,廖月琴遇見了窮小子鍾世藩

鍾世藩是個孤兒,9歲便到上海給人家做工,幸運的是,他有一個五叔做藥材生意,一直資助他上學,他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考上協和。

鍾世藩比廖月琴大10歲,加上兩人身份差距很大,一直沒有接受廖月琴的好意,接受新思想的廖月琴,不會因為這些世俗定義放棄。

起初,廖家也不同意他們兩人在一起,甚至以不再給廖月琴生活費威脅。

最終兩人衝破一切阻礙,結為連理,畢業後他們到南京定居,1936年,第一個孩子出生,這個男孩就是鍾南山。

緊接着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夫妻倆只得帶著兒子逃離南京,到貴州安定下來。

鍾世藩當時是兒科醫生,工作很忙,廖月琴就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 天天要聞

鍾南山小時候很調皮,成績也不好,廖月琴並沒有像如今那些雞娃的家長一樣,跟孩子發脾氣,她特別善於找到孩子的優點,去鼓勵他。

一次,鍾南山好不容易做對一道題,廖月琴鼓勵道:“南山,你看,你可以做得好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鼓勵,鍾南山找回自信,願意主動去學習。

從小養尊處優的廖月琴,從來沒有因為嫁人後,生活條件差而抱怨丈夫,她總是很平和,生活中的難處,好像都不能影響她,她仍舊有一顆善良敏感的心。

鍾南山考大學的那一年,他有一個同學考上北大,向他借20塊錢,鍾南山回家便告訴母親這件事。

廖月琴當時有點犯難,鍾南山上大學也需要錢,但她並沒有馬上拒絕。過了兩天,她把20塊錢給鍾南山,讓他帶給同學。

20塊錢在當時可是巨款,多年以後,鍾南山才知道,那是母親四處東拼西湊借來的,是他們家兩個月的伙食費。

這件事讓鍾南山更加了解母親的善良,後來在行醫治病的道路上,無數次用這件事提醒自己,善待他人。

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 天天要聞

解放後,廖月琴和丈夫來到廣州,廖月琴參與創建廣州腫瘤醫院,作為副院長,在近天命的年紀,仍然每天堅持學習苦學不輟。

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全心為病人着想的醫生,在10年特殊時期,卻被紅衛兵批判遊街,貼大字報。

鍾世藩從一線被拉下來,優秀的兒科醫生卻只能天天在後面刷奶瓶。廖月琴也被拉去做繁重的農活。

辛苦的勞作雖然讓人辛苦,但精神上的折磨更讓人痛苦不堪,時不時的批鬥,隨處可見的大字報,紅衛兵的折辱,都讓人崩潰。

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廖月琴不堪重負選擇跳海,終年56歲。

每次提起母親,鍾南山非常難受,母親走得太突然,太年輕,甚至都沒來得及好好在母親跟前盡孝。

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 天天要聞

廖月琴去世後,鍾世藩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卧室12年,叮囑鍾南山,等他死後,要把兩人的骨灰混合,撒入大海。

鍾南山,在優秀父母的引導下,成為醫學界的領軍人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陝西四市發布一批人事任免 - 天天要聞

陝西四市發布一批人事任免

西安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6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人民政府決定:免去李西寧西安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市物流業發展辦公室主任職務。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人民政府決定:免去姚開慧西安市人民政府督查專員職務。西安市公安局:市人民政府決定:...
身臨“左聯五烈士”最後時光,龍華烈士紀念館迎來戲劇黨課 - 天天要聞

身臨“左聯五烈士”最後時光,龍華烈士紀念館迎來戲劇黨課

今天,龍華烈士紀念館裡迎來一場特別的黨課——以話劇《前哨》為藍本改編的沉浸式戲劇《獄中的哨聲》帶領觀眾回到1931年的上海,身臨“左聯五烈士”犧牲前最後被關押的牢房,傾聽他們的聲音。通過這樣獨特的藝術形式,觀眾們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走近歷史。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 天天要聞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6月27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政論專題片《第二個答案》。專題片介紹,黨的二十大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67萬件,其中立案中管幹部86人、廳局級幹部3533人、縣處級幹部2.8萬人。“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正在消除,人民賦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專題片說。政知...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