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樓的貓頭鷹
編輯 | 三樓的貓頭鷹
進京趕考的考生,身世都會攜帶銀兩,對於堵路打劫的強盜而言是一個穩定的財源,然而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關於他們遇盜搶劫的記載。[玫瑰][微風]
這其中究竟隱藏着什麼?從古代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01
艱難的科考之路
古代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的讀書人,必須先在鄉試中考取舉人身份,然後才能進入京城參加殿試,為此清朝以前的考生往往需要歷盡千辛萬苦,踏上一段漫漫征程。
起初家人會給予鼓勵和支持,有錢人會饋贈銀兩當盤纏,普通人家也會送些雞鴨雞蛋或乾糧當補給。
這些東西雖價值不高,但卻代表着家人的用心良苦和鼓勵,考生們欣然接受,出發前母親或妻子往往親手為丈夫修補或贈送新衣物,父親為兒子郵寄學用品和書信,兄長託付妹妹為弟弟準備上路食物,一家老小都在期盼考生高中後獲得榮華富貴。
此後考生要帶上簡單行裝,踏上漫長旅途,有錢人還會帶上自己的書童相伴,而大多數普通舉人則會結伴而行,彼此照應。
他們或步行,或乘坐牛車,有時幸運時還可以搭便車,為避免迷路,他們會選擇官道前行,沿途詢問路人確認方向,官道驛站為他們提供簡陋食宿,供應稀粥惡水,考生們也只能忍氣吞聲。
驛站內往往擠滿了千里迢迢趕考的舉人,討論聲、打呼嚕聲此起彼伏,舉人們秉燭夜讀,準備來日考試,有時運氣好,還可乘坐驛站的馬車一部分路程,這對他們是莫大的便利。
雖路途遙遠,千里迢迢,舉人身份使他們受到各方優待,地方官不敢刁難,百姓也給予禮遇,他們還會懸掛標明身份的黃旗,因侵犯舉人會遭嚴懲,盜賊便不敢攔路打劫。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有些舉人還是難免遭遇不測,有的在暴風雨中迷路摔傷,有的遇匪陷入絕境等待救援,還有的在路途中突發重病不治身亡。
這些磨難並沒有擊倒舉人們,大多仍然咬牙支持下去,最終到達終點京城。
對於南方像福建、湖北等地考生,路途中的艱辛尤其慘重,他們必須翻山越嶺,水陸並進,才能達到京城應試。
這些地區多是山地,考生只能走無名小徑,路上崎嶇難行,沒有驛站安歇,舉人們靠判斷方向、沿途打探才勉強確定路線。
許多考生連續跋涉幾日後體力透支,只能小憩一番繼續趕路,偶有善心村民發現饑渴交加的舉人,解下水囊解其饑渴,也有村民主動提供自家草墊讓疲憊不堪的舉人們歇腳。
社會上一片欣欣向榮之態,甚至連山賊都不敢搶劫,究竟是為什麼呢?
02
對讀書人的敬仰
古代社會,讀書人地位崇高,備受敬重,這一點最能體現在強盜山賊的態度上,或講究名分,不敢對讀書人無禮。
種種跡象表明,在古代社會的底層,仍蘊藏着對讀書人莫名的崇拜與畏懼。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讀書識字是稀缺技能,我們很難想象,在沒有電燈的年代,一家村要辦喜事,寫封信,都必須東奔西走,四處邀請才子佳人。
故而讀書人出現在村中,往往預示盛大場面。村民們也因此對讀書人懷着崇高敬意與羨慕,不敢有絲毫僭越。
這種敬意,還源自讀書高的社會定位。在古代士農工商的等級體系里,讀書人坐擁統治階層,一旦高中,前途無量。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諺語,深深植根人心,成為當時千百年來的共識,即使對草莽山賊來說,也難以輕視這讓人嚮往的門第與地位。
更不可忽視的是,古人深信讀書人具有神性,他們視讀書人為文曲星的化身,這種迷信在民間廣泛流傳,也影響了劫匪的行為。
他們不敢招惹讀書人,生怕觸犯其權威、遭報應不測,甚至一些山賊還希望留下讀書人充當護身符,這反過來彰顯了讀書人在古代社會的超然地位。
當然,政治清明時,富貴人家的強盜也較少,大部分山賊還是出身草根,自己都無法吃飽飯。
他們理解一個窮苦家庭的孩子想讀書進京不易,也就知趣地不去打擾。這種殷勤背後,仍然是對讀書人身份的敬畏。
古語有云,讀書人是車前之馬,舟中之舵,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讀書人在古代的舉足輕重。
正因為社會各階層都在致力弘揚讀書的風氣,這種文化自信才能代代相承,成就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03
富家子弟難以下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自隋唐時期設立以來,成為了一種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並且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年,然而在科舉考試期間,卻鮮有關於土匪襲擊考生的故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古代中國的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大多數百姓都能夠過着平靜的生活,雖然也有部分地方存在着盜匪活動,但是在國家權力機構的嚴密控制下,他們的勢力範圍非常有限,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攻擊普通人或者官方人員。
再加之,科舉考試的考生大多來自較為富裕的家庭,他們或多或少會帶着一定的隨從護衛。因此,這些考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衛能力,盜匪也就更不敢輕舉妄動。
科舉考試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涉及到大量的考生和監考官,朝廷對此也非常重視,由於考試時間通常會在每年固定的時間內舉行,而且各個地區的考場都由當地的官員負責管理,這些都會大大增加對考生的安全保障力度。
同時,朝廷還會派出軍隊巡邏和保護考試場地,以防萬一發生意外情況,考官本身也擁有指揮武力的權力,能夠組織考生進行自衛,這無疑也對盜匪形成了很大的威懾力。
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很多都是有一定實力的家庭子弟,他們往往會有一定的財產和社會地位,不太容易受到土匪的威脅。
即使是貧困的家庭也會請一些親戚朋友前來幫忙,確保安全出行,富裕家庭的舉人帶着的隨從甚至比盜匪的人數還要多,使得盜匪很難下手。
至於家境貧寒的舉人,他們身上也沒有太多值錢的東西,盜匪打劫的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古代科舉考試期間之所以少有土匪襲擊的原因有很多,社會穩定、朝廷高度重視以及考生自身具備一定實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助於保障考試的安全性。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可能會導致事件的發生,但這畢竟只是極少數的情況,總參加科舉考試是一種比較安全的事情。
04
怕來日報復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每逢國子監招生考試的時候,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前往京城參加考試,成為“天之驕子”。
然而,在那個年代裡,走這條路線的風險非常高,因為不僅路途遙遠,還有許多危險和艱難等待着人們。
儘管如此,勇敢無畏的學子仍然選擇踏上這段艱辛的道路,而在他們行程中,最令人擔憂的事情就是可能會遭遇到山賊的襲擊。
雖然山賊主要以掠奪錢財為目標,但是也會傷害無辜的生命,而對於那些即將邁進朝廷大門的人來說,一場意外事故甚至可能意味着前功盡棄,失去自己的前途和未來。
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進京趕考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漸進入朝廷或者官場擔任職務,從而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在整個社會群體的地位和影響力。
這樣一來,原本默默無聞的山賊也開始意識到這些人的重要性,並對他們表示出一定的敬畏之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山賊膽敢挑戰這些科舉學生的話,無疑會導致雙方之間爆發激烈的衝突,最終只會讓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化。
無論是出於敬仰文化人士的態度,還是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山賊都不會隨意侵害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可以享受到相對安寧和自由的不行體驗,不必過於擔心任何潛在的安全問題。
然而儘管取得了這種良好的局面,他們也不能忽視保護自身權益以及預防各種風險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他們的路途更加順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