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國與歐盟迎來建交50周年,中歐領導人互致賀電。
這是中歐關係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也是這對全面戰略夥伴重新思考雙邊關係發展的重要時刻。
站在國際局勢波譎雲詭、地緣博弈異常激烈的關鍵十字路口,作為世界上兩大文明、兩大力量和兩大市場,中歐關係正呈現何種發展態勢?又面臨怎樣的戰略契機?
韌性從何而來
1975年5月6日,中歐老一輩領導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突破冷戰壁壘,作出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建交的決斷,成為“超越陣營”的外交典範。
建交50年來,中歐關係經歷風雲變幻,實現全面發展:不僅互為全面戰略夥伴,還建有以領導人會晤機製為戰略引領的60多個磋商機制;也是彼此重要貿易夥伴,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年貿易額從24億美元增長至7858億美元,增長了300多倍。
“現在的一天就相當於從前的一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6日稱。
今年2月,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進行的一項全面調查顯示,大多數歐洲民眾將中國視為“必要的合作夥伴”,並對中國的崛起“堅信不疑”。
從破冰起航到篤行致遠,中歐關係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又在長期互動中沉澱了哪些寶貴經驗?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關係總體平穩且持續發展。與其他大國關係相比,中歐關係的穩定性與韌性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幾方面因素髮揮作用。
首先,雙方擁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過去50年,中歐經貿合作成果豐碩: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相互投資規模可觀,均高度重視對方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巨大的共同利益成為支撐雙邊關係韌性的物質基礎。
其次,雙方在全球治理、和平發展等重大議題上有很強烈的共識。
儘管雙方對多邊主義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但都堅定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這些共識為雙方處理政治、外交和安全事務奠定堅實基礎。
最後,雙方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願通過協商化解分歧。
中歐歷史、文化、制度不同,但始終保持對話溝通渠道暢通,通過談判化解矛盾和分歧的意願從未改變。“求同存異、務實合作”是雙方長期交往的核心準則,在過去50年幫助中歐關係取得長足發展。
方向始終未變
歐洲有諺語道,真朋友永不言棄。但這並不意味着中歐關係的發展是一帆風順的。站上新的歷史節點,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正給中歐關係帶來全新考驗。
“近年來,中歐關係的環境日益複雜,雙邊關係出現新變化,處於一個過渡調整時期。”崔洪建指出。
一方面,世界在變,歐洲對中國的認知以及政策呈現複雜化的特點,處於動態調整之中,尚未完全定型。
自2019年歐盟報告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以來,歐洲內部的爭論一直都在。
另一方面,隨着中歐整體實力對比的變化,經貿領域競爭、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信任問題,已成為歐洲對華關切的兩大焦點。
“真正的考驗在於,歐洲正處於戰略彷徨期,中歐能否發明出一種新的共存語法:既承認競爭的現實,又保留合作的框架。”有歐洲人士如是稱。
崔洪建認為,面對變局,中歐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但有兩個大方向始終未變。
從關係定位看,中歐合作面遠大於競爭面、共識遠大於分歧。
因此,用“競合”來定義中歐關係的發展,顯然存在局限性:過於突出競爭,且將競爭與合作機械地分開。這與中方以合作為主的政策預期不符,反而附和了歐方並不科學的“三重定位”。
從長期發展看,中歐合作不是策略性安排,而是基於全球格局與共同利益的全局性、戰略性選擇。
“中歐可在任何領域開展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管控競爭、妥處分歧,儘可能地將競爭因素轉化為合作動力,而不是將遇到的問題固定下來,人為劃定合作領域和合作‘禁區’。”崔洪建說,中歐需重新構建內涵更豐富的互信關係,不局限於政治層面,也包括戰略層面,比如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堅持多邊框架等,為中歐關係再出發找到起點。
正確戰略選擇
中歐建交50周年來臨前夕,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歐盟政要密集訪華,被歐洲輿論形容為“展開對華外交攻勢”。
與這股訪華潮相呼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釋放積極信號。她公開表示希望再次“培養和深化”與中國的關係,在可能的情況下“可擴大與中國的互利貿易和投資關係”。
6日當天,中歐領導人互致賀電。中國外交部宣布,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
據悉,今年中歐之間還有一系列重要議程:歐理會主席和歐委會主席將適時聯袂訪華,舉行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雙方將舉行戰略、經貿、綠色、數字等高層對話;舉辦4場慶祝建交的高規格招待會,以及經貿、文化、青年、體育、學術等領域系列活動。
此外,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辦公室證實,中歐正在就解除相互制裁措施進行磋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或將再度重啟。
“歐盟和中國正在走近。”《環球時報》援引歐洲媒體觀點稱,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歐盟委員會內部,也在多個歐盟國家中顯現。
崔洪建指出,中歐關係發展有着清晰的內在邏輯與高度自主性,不針對第三方。但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大國關係難免相互產生影響。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美國政策變化的外溢效應逐漸顯現。
一來,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迫使歐洲重新審視其所處的地區和國際環境,反思其對華政策工具(包括所謂“去風險”“確保經濟安全”等主張)的合理性。
二來,美國的政策調整正在幫助歐洲形成某種對華共識:為減少來自美國的壓力和風險,歐洲在策略上尋求與中國溝通合作;歐洲內部要求更合理地看待和處理對華關係的聲音在增加。
上述兩方面變化,趨勢能否延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方能否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這種選擇不是在中美之間選邊,而是狹隘的‘西方中心’觀念和真正適應多極化發展趨勢、建設性開展對華合作之間的選擇。”崔洪建指出,面向下一個50年,這將成為歐洲展現信心、勇氣和能力,與中方攜手應對世界變局的重要時刻。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