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
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個兒子立為王,希望得到皇帝的贊成。
秦始皇把王綰等人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群臣都認為應該分封,只有廷尉李斯表示反對,李斯認為周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分封,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議,否決了群臣的分封要求。
從這個記載能夠看出,秦朝朝廷之上絕大多數人是支持分封的,只有李斯反對分封,而秦始皇的意見則與李斯相同,反對分封,贊成實行郡縣制。
分封制與郡縣制
儘管如此,分封與郡縣之爭始終沒有停止。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發生了一件事,直接導致了焚書。
《史記 秦始皇本紀》: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個博士敬酒祝壽,僕射周青臣起身歌頌秦始皇的功績,秦始皇很高興,此時,博士齊人淳于越進諫說:
我聽說殷周稱王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輔助勢力。現在陛下擁有天下,而子弟卻是平民百姓,偶然出現田常、六卿一樣的臣屬,無人輔佐,靠什麼來挽救呢?事情不效法古代而能長久不敗的,我沒有聽到過。
秦始皇聽了之後,沒說什麼,把他們的建議交下去討論,李斯反對淳于越的建議,秦始皇則支持李斯的建議,最終討論的結果就是焚書。
只有秦始皇與李斯贊同郡縣制,其餘大臣全部反對
此時已經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8年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已經實行了8年之久,但是像淳于越這樣的人依然在勸說秦始皇實行分封,分封自己的子弟到各地為王,但秦始皇不同意。
淳于越最終的結局史書沒有記載,讓人奇怪的是:以淳于越這代表的秦國群臣為什麼要建議秦始皇分封皇子為王?這樣做對他們來說有什麼好處?
其實這就是利益之利,實行分封制就意味着實行世襲世䘵制,對於群臣來說,自己現在當了官,分封制之下,子孫後代永遠是官,而郡縣制的官員任命是由皇帝決定的,是流官制度,是不世襲的,自己當了官,後代就不一定是官,除非得到皇帝的認可。
所以群臣才會拚命建議秦始皇實行分封制,只要開了這個頭,後面就好辦了,但秦始皇始終不願意鬆口,這是群臣與皇帝之間的政治鬥爭,儘管群臣是大多數,但秦始皇的頭腦很清醒,他不會同意分封的。
項羽自己也稱王
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反對分封的只有兩個人:李斯和秦始皇,除此之外,群臣也好,百姓也罷,絕大多數是支持分封,反對郡縣的。
《史記 陳涉世家》: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陳勝、吳廣起兵後,勢力很快發展壯大,攻下了陳縣,陳勝召集陳縣當地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都來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
陳勝於是就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意思是張大楚國,陳勝是楚國人。
這是原楚國陳縣的基層官吏和豪強對分封的態度,他們一致要求陳勝稱王,正好說到陳勝的心窩裡去了,於是陳勝迅速就稱了王,他壓根就沒想到過秦始皇已經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
陳勝封吳廣為假王,也就是代理王,率領各路將領攻打滎陽。
陳勝派武臣、陳餘、張耳等人攻打趙地,武臣攻下了邯鄲,自立為趙王,陳勝很生氣,又無能為力,只能承認既成事實。
陳勝吳廣起義後,爭相稱王,六國復辟
武臣派韓廣率軍攻打燕地,攻下燕地後,當地豪強勸韓廣自立為王,韓廣同意了,是為燕王,武臣也沒辦法,只能承認既成事實。
陳勝派周市率軍攻打魏地,拿下魏地後,周市擁立魏國公子魏咎為魏王,陳勝也同意了。
原齊國王族後裔田儋在狄縣自立為齊王,擊敗陳勝的部將周市,又平定了齊地。
就這樣,在起義之初,除韓國之外,楚國、趙國、燕國、魏國、齊國相繼復辟稱王,此時的秦國還沒有滅亡。
對於東方六國人來說,不管是貴族還是百姓,他們最大的訴求其實就是復辟稱王,恢復分封制,廢除郡縣制,回歸戰國晚期的政治制度。
陳勝被殺後,項梁則聽從范增的意見,把楚國王族後裔熊心找出來,仍然讓他當楚懷王,依然是打着的楚國的旗號,還是稱王分封。
換句話說,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其實是非常寂寞的,普天之下只有兩個人支持郡縣制,一個是李斯,另一個就是秦始皇。
郡縣制太過超前
項梁被殺後,楚懷王一度想爭權,讓劉邦率軍西進直搗關中,宋義則率領項羽等人北上救援趙國,劉邦當時是真的很想得到關中王的稱號,所以他非常努力地在西進,一路過關斬將,第一個進入咸陽,滅亡了秦朝。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消滅秦軍主力,又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國降卒,進入關中後,由於曹無傷告密,差一點先發致人滅了劉邦,但最終由項羽實行分封天下。
這個時候的項羽能不分封嗎?
根本不可能,六國已經復闢建國了,項羽分封不分封,這些諸侯國都存在了,項羽只能承認既成事實,順水推舟實行分封,還能得到諸侯的支持,何樂而不為?
從項羽本人來說,他離不開那個時代的局限,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只有秦始皇與李斯反對分封,其它幾乎所有人都支持分封,項羽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項羽的分封不是單純地分封,而是為了將來實行真正統一埋下了伏筆,他把劉邦封在漢中,把章邯等秦國三降將封在關中,這是有很深的含義的,目的就是讓三秦王擋住劉邦,防止劉邦進入中原爭奪天下。
項羽只能分封,沒有第二種辦法
而三秦王封在秦地是沒有群眾基礎的,他們因為投降項羽,而導致20萬關中子弟被坑殺,關中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自然也不會支持三秦王。
這樣既防止了三秦王聯合坐大,又防止了劉邦進入中原,這是一步妙棋,但他顯然低估了劉邦的實力,不過以當時項羽的功績,低估劉邦也是正常的,項羽年齡比劉邦小得多,但分封天下卻是項羽全權決定的,能不自豪嗎?
那麼問題來了,項羽直接稱帝會發生什麼?
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如果一定稱帝,那麼項羽會成為天下諸侯的共同敵人,但是,天下諸侯也不是一條心,都是各懷鬼胎的,就像他們救援巨鹿一樣,都是先觀望,有好處再上。
即使這樣,項羽也失掉了民心與諸侯的支持,對劉邦來說是好事,劉邦就能利用這一點更快地出關與項羽決戰,有可能會讓劉邦更早統一天下,這對項羽來說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