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兩天有位漂亮國的傳奇投資大佬去世,出來紀念的人很多,有一位酷愛貴族的女士也出來刷了一把存在感,不過據說得到了不少嘲諷。對於國人來說,所謂的貴族,都是兩千年老祖宗玩剩下的破爛貨。當年陳勝、吳廣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已經把貴族們拉下了神壇。
國人是相當寬容的,雖然以往也有嫡出、庶出的區別,但也有母憑子貴、子憑母貴的例外。換句話說,能不能青史留名,還看你個人。兒子混得好,母親出身低也無所謂。老娘混得好,兒子是庶出也可以拉一把。
皇宮紫禁城
今天我們就以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的生母為例,看看她們生兒子時候的身份地位,到底會對後代有多大影響。
第一檔:皇后
- 武宗朱厚照
不要看明朝皇帝人數不算少,但以皇后所生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有且只有一位: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明孝宗朱祐樘長子朱厚照出生,其母為當朝皇后張氏。因其出生時的支辰為申酉戌亥,連如貫珠,與太祖朱元璋相仿,一時群臣都欣欣相賀: “吾君有子矣”。
張皇后與明孝宗劇照
不過對於武宗的這個身份,歷來都有些質疑,認為當年張皇后假孕,朱厚照其實是宮人所生。更有甚者,日後寧王朱宸濠造反之時,還污衊武宗並非孝宗血脈。
正德十四年,寧王宸濠反逆,移檄遠近,中有“上以莒滅鄭,太祖皇帝不血食”之語。蓋又因鄭旺之言而傳會之,以實昭聖太后之罪耳。—《萬曆野獲編卷三》
但不管怎麼說,本文還是採信正史的說法,即武宗為明朝唯一在位皇后所生的皇帝。孝宗駕崩後朱厚照繼位,尊張氏為皇太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上徽號“慈壽皇太后”。武宗駕崩後,因其無嗣,故而由堂弟興王朱厚熜入繼大統,尊皇伯母張氏為“昭聖慈壽皇太后”。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八月,張氏崩,享年七十二歲,謚曰“孝康靖肅庄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后”,南明時改謚曰“孝成靖肅庄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后”。
第二檔:妃嬪宮人
- 英宗朱祁鎮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朱祁鎮出生,其母為貴妃孫氏。
孫貴妃劇照
理論上說,英宗只是庶出。但是由於其父宣宗大婚十年,膝下始終無子。而在繼位之後,內有宗室宗藩,外有安南叛亂,亟需一位儲君來安定人心。於是乎宣宗先是將朱祁鎮冊立為皇太子,接着又讓原來的皇后胡氏退位,將孫貴妃進位中宮。
貴妃孫氏,昔皇祖太宗文皇帝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咸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九》
雖說宣宗和孫氏有青梅竹馬的感情,但她能夠擠掉胡皇后,靠的還是母憑子貴。
胡皇后劇照
宣宗駕崩後朱祁鎮繼位,尊孫氏為皇太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孫氏立庶子郕王朱祁鈺為帝,她本人也被尊為上聖皇太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通過政變奪回皇位,為孫氏上徽號為“聖烈慈壽皇太后”。
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孫氏崩,謚曰“孝恭懿憲慈仁庄烈齊天配聖章皇后”。
- 穆宗朱載坖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二十三日,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朱載坖出生,生母康妃杜氏。
杜氏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海選的九嬪之一,初封康嬪。懷有身孕以後,於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進封康妃,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在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皇太子朱載壡去世之後,明世宗迷信於“二龍不相見”的說法,對第三子裕王朱載坖及其母杜康妃都十分冷淡。
杜康妃畫像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杜氏去世,享年三十九歲,謚曰“榮淑”。世宗不但不許裕王服斬衰,更是降低了杜氏的葬禮規格。
世宗駕崩後朱載坖繼位,將杜氏追尊為“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聖皇太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杜氏親孫子明神宗朱翊鈞將祖母謚號改為“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聖皇后”。
- 光宗朱常洛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十一日,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朱常洛出生,生母恭妃王氏。
王氏原本只是神宗生母李氏宮中的宮女,即所謂的“都人”。只是因為和皇帝的一次意外邂逅,竟然有了身孕。鑒於王氏的身份,神宗一直對此事遮遮掩掩,直到李太后對着他發出一句怒吼“爾亦都人子”,意思就是老娘也是宮女出身,你不服嗎?最終王氏母憑子貴,在臨盆之前被冊封為恭妃。
慈聖命取內起居注示帝,且好語曰: “吾老矣,猶未有孫。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貴,寧分差等耶?”—《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福王與鄭貴妃劇照
此後因為鄭貴妃及福王朱常洵的出現,無論是朱常洛還是王恭妃都受到了冷遇。國本之爭歷經多年,朱常洛直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才被冊立為皇太子。而在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皇長孫朱由校出生後,王氏才被進封為皇貴妃。
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王氏去世,享年四十七歲,謚曰“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神宗駕崩後朱常洛繼位,尚未來得及追尊生母便不幸崩逝。直到朱由校繼位後,才追尊祖母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后”。
- 代宗朱祁鈺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一月十一日,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朱祁鈺出生,生母吳氏。這位吳氏,在正史中是宣宗做皇太孫時候的宮人,而在野史中則屬於漢王朱高煦,後被宣宗強佔。
賢妃吳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彥名女。初為漢王宮人。漢王以叛誅,宣宗赦其罪,顧不敢攜入宮。養宦官陳符家,賜宮女數輩奉之。寔生景皇帝,中外未之知也。—《罪惟錄列傳卷之二》
明宣宗與吳賢妃劇照
朱祁鈺出生後,吳氏由普通宮人進封賢妃。也因為有子嗣,她在宣宗駕崩後並未殉葬,而是以“宣廟賢妃”的身份和兒子一起生活在宮中。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成為皇帝,吳氏也被尊為皇太后,明朝第一次出現了兩宮並尊的局面。
然而在南宮復辟之後,吳氏又被廢去皇太后的名號,仍稱“宣廟賢妃”。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十二月,吳氏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謚曰“榮思”。到了南明,吳氏被追尊為“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聖皇太后”。
吳氏這一生,可謂成也兒子,敗也兒子,典型的母憑子貴。
- 憲宗朱見深
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十二月初九日,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朱見深出生,生母周氏。
早在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的時候,年僅五歲的周氏就被選入宮中,成為了皇太子朱祁鎮身邊的服侍宮女。而在英宗大婚之後,周氏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帝的枕邊人,並且生下皇長子朱見深。
周貴妃劇照
不過鑒於當年當年孫貴妃奪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英宗並未急於冊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同時也並未給周氏任何名分。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冊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周氏則進封貴妃。
南宮復辟後,英宗為了彰顯權威,又重新冊封周氏為貴妃。英宗駕崩後朱見深繼位,尊周氏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四月,朱見深為母親上徽號為“聖慈仁壽皇太后”。憲宗駕崩後朱祐樘繼位,尊祖母為“聖慈仁壽太皇太后”。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周氏崩,享年七十五歲。先是謚曰“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接着又因為文官們的反對,改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太皇太后”。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才將曾祖母的謚號改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皇后”。雖然沒有系帝謚,總也聊勝於無。
- 孝宗朱祐樘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初三日,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朱祐樘出生,生母紀氏。
紀淑妃劇照
紀氏,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大藤峽之戰的戰利品,千里迢迢從廣西被送進宮中作為女史。同樣也是因為一次美麗的邂逅,紀氏有了身孕,並且在安樂堂(宮中太監養病之所)生下朱祐樘。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六月,紀氏去世。憲宗追封其為淑妃,謚曰“恭恪庄僖”。憲宗駕崩後朱祐樘繼位,追尊生母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聖皇太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將這位庶祖母的謚號改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聖皇后”。
第三檔:東宮妃嬪
- 惠宗朱允炆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初五日,時任皇太子朱標第三子朱允炆出生,生母皇太子側妃呂氏。
由於靖難戰爭的緣故,呂氏被冊封為皇太子側妃,以及進封皇太子繼妃的時間已不可考。很多人因為朱允炆出生時呂氏為側妃,就堅持認為他是庶出,這個想法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當呂氏成為繼妃以後,朱允炆的身份就會自動變成嫡子。所謂的紂王和微子啟的故事,發生在商朝,和周禮沒有關係。
呂氏與太子朱標劇照
太祖駕崩後朱允炆繼位,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同時又尊生母呂氏為皇太后,這位呂太后,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太后。而在朱棣靖難篡位之後,剝奪了大哥的皇帝身份,同時也給了大嫂呂氏一個新身份: “皇嫂懿文太子妃”。
此後呂氏何時去世,史書未載。
- 熹宗朱由校
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時任皇太子朱常洛長子朱由校出生,生母東宮選侍王氏。
孝和皇后畫像
所謂的選侍,在明代指選入宮中而未有名封的侍女。而在生下皇長孫之後,王氏晉封太子才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王氏去世,朝廷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神宗駕崩後朱常洛繼位,尚未來得及追尊王氏便不幸崩逝。一直到親兒子朱由校繼位,王氏才被謚為“孝和恭獻溫穆徽慈諧天鞠聖皇太后”。
- 思宗朱由檢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時任皇太子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檢出生,生母東宮淑女劉氏。
和王才人相比,劉淑女在朱常洛面前混得不是一般的慘。皇太子在平日在神宗和鄭貴妃這裡的受的氣,回過頭都發在了劉氏頭上。
孝純皇后畫像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七月,劉氏在朱常洛的一次突然爆發中被活活勒死,年僅二十三歲。朱由校繼位後,於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追封劉氏為賢妃,謚曰“貞靖”。熹宗駕崩後朱由檢繼位,隨即追尊劉氏為“孝純淵靜慈順肅恭毗天鍾聖皇后”。
第四檔:親王妃嬪
- 仁宗朱高熾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時任燕王朱棣長子朱高熾出生,生母燕王妃徐氏。徐氏是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女兒,在整個靖難戰爭中協助兒子一起鎮守北平,是朱棣獲勝的重要功臣。
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於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燕王妃徐氏劇照
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一月,徐氏被冊立為皇后,以賢德而聞名。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氏崩,享年四十六歲,謚曰“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為了紀念徐氏,此後朱棣未再重新冊立皇后。
- 世宗朱厚熜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十六日,時任興王朱祐杬次子朱厚熜出生,生母興王妃蔣氏。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朱厚熜在北京繼承大統,隨即派人回安陸(今湖北鍾祥)接蔣氏入京。當時朝臣認為新天子應該過繼給伯父孝宗朱祐樘,故而堅持讓他稱呼生母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經過朱厚熜的激烈抗爭,蔣氏才被勉強稱為“本生母興獻後”。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朱厚熜在一番努力之後,為母親爭來了一個新的稱號: “興國太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上尊號為本生章聖皇太后,同年又改稱聖母章聖皇太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上尊號“慈仁”,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復上尊號“康靜貞壽”。
明顯陵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二月,蔣氏崩,享年六十二歲,謚曰“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聖獻皇后”,歸葬於安陸明顯陵。
- 神宗朱翊鈞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八月十七日,時任裕王朱載坖第三子,生母裕王都人李氏。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時候,李氏被選入裕王府。由於其漂亮機敏,故而深得裕王歡心。朱載坖繼位後,冊封李氏為貴妃。穆宗駕崩後朱翊鈞繼位,隨即為李氏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
按照規矩,皇帝嫡母加徽號,生母僅稱為皇太后,當年憲宗生母周氏就為了此事鬧得不可開交。現在神宗公然並尊兩宮,居然沒有文官跳出來反對,可見這幫人的底線隨着立場的變化可以隨時更改。
李太后劇照
經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和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幾次加上徽號,李氏的尊號變成了“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后”,字數都趕上謚號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李氏崩,享年六十八歲,謚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后”。
第五檔:世子妃嬪
- 宣宗朱瞻基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時任燕世子朱高熾長子朱瞻基出生,生母燕世子妃張氏。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的時候,張氏被冊封為燕世子妃。朱棣靖難之後,她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被冊封為皇太子妃。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繼位,張氏進位中宮。仁宗駕崩後朱瞻基繼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宣宗駕崩後朱祁鎮繼位,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
燕世子妃張氏劇照
由於英宗年幼,所以正統初年朝中的實際決策者,就是這位太皇太后,她也是明代第一位被尊稱為“陛下”的女性。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張氏崩,謚曰“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第六檔:國公夫人
- 成祖朱棣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時任龍鳳政權吳國公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生母吳國公夫人馬氏。
馬氏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也是他一統天下的賢內助。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晉位吳王,馬氏則成為吳王妃。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開國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時冊立王妃馬氏為皇后。
馬皇后劇照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馬氏崩,享年五十一歲,謚曰“孝慈”。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上尊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改為“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
第七檔:平民百姓
- 太祖朱元璋
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濠州(今安徽鳳陽)老農民朱五四第四子朱重八(即朱元璋)出生,生母陳氏。
陳氏的父親陳公,曾經參加過宋末崖山海戰,所以朱元璋也算是忠良之後,但也僅此而已了,因為老朱家已經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
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一場瘟疫蔓延了朱元璋的家鄉,其母陳氏,以及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均未能倖免。
明皇陵
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追尊陳氏為淳皇后,又將父母的葬所修建為規模宏大的皇陵。
結語: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在大明十六帝中,生母身份最低的,是開國太祖朱元璋。但就是有了這麼一個好兒子,原本的農婦陳氏變成了淳皇后,享受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香火,這就是母憑子貴。
而子憑母貴的代表,是大明皇帝中的第二號人物朱棣。在他出生之時,馬氏也不過是一個水分極大的國公夫人。但是我們看看朱棣日後在靖難之時,多次掛在嘴邊的那句話: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馬皇后可以不稀罕朱棣,但朱棣必須以馬皇后為榮。
至於生母身份最為尊貴的朱厚照,因為和文官集團理念不同,居然在後世成為了反面典型。所以出身這個東西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一切。對某些沉迷於貴族范的大佬,只能送上呵呵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