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2025年05月06日08:10:22 歷史 7111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秦立海

“延安五老”是延安時期毛澤東對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革命老人的尊稱,並一直沿用至今。“延安五老”之所以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正如毛澤東所言,主要不是因為人老可貴,而是因為精神可貴。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為黨和人民忘我工作,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充分展現了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作風。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延安五老》 中國畫 1981年 吳山明 作(圖源:中國美術學院)

堅定不移、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

思想作風是黨的作風建設的基礎和靈魂。“延安五老”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並在個人思想認識上經歷了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正是這種雙重轉變,使“延安五老”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特別執着和堅定,並為此奮鬥終身、矢志不渝,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1921年入黨的林伯渠曾多次提到,他是“感於國內廣大勞苦群眾之受壓迫與受十月革命之影響”而參加中國共產黨的,“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吳玉章就是“這樣的人”,他曾結合個人經歷回憶,當時中國革命實踐的發展使其感覺到舊民主主義道路走不通,通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教育,“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這種思想在我頭腦中日益強烈、日益明確了”,後於1925年春入黨。50歲的徐特立更是在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而且取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這與當時不少共產黨員在白色恐怖下脫黨、退黨甚至叛黨的行為形成了鮮明對照。這種堅定不移、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是“延安五老”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經過反覆比較和推求後作出的鄭重選擇,經受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

人民至上、勤政為民的公僕本色

“延安五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做“人民的勤務員”為榮。延安時期,身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強調:“我們各級政權的負責人員,都是廣大人民的勤務員,不是高居在上的官僚。”為了解邊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林伯渠經常拄着拐杖跋山涉水,深入基層走家串戶,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成為群眾心目中和藹可親的“林老頭”。新中國成立後,謝覺哉教育子女將來“能做個好的人民勤務員”。他稱自己做的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掙錢的官”),並表示“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董必武也對群眾說:“我是當勤務員的,人民的勤務員嘛”,並對家人講,做行政工作並不是做官,假使參加革命而以解決個人利益為目的,那是絕對錯誤的。吳玉章不但自己一生勤政為民,而且特別叮囑擔任縣長的侄子要“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隨時注意人民疾苦,使人民各得其所”。由此可見,“甘為民仆恥為官”是“延安五老”一生的生動寫照。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革命傳統

“延安五老”無論是在工作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是全黨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典範。抗戰時期,董必武長期在國統區做統戰工作,要求工作人員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解放區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人民逃荒要飯的慘景。董必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許浪費一張紙,一把牙刷、一條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時候才更換”,甚至曾為六角錢的伙食費對不上賬而作檢討。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筆下的林伯渠“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紅星帽的帽檐軟垂,慈藹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鏡,一隻腿架已經斷了,是用一根繩子系在耳朵上的”,艱苦樸素的形象躍然紙上。大生產運動期間,林伯渠帶頭開荒種地,並制定了個人生產節約計劃。謝覺哉1937年到蘭州做統戰工作時買了一雙皮鞋,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接待外賓,才買第二雙皮鞋。謝覺哉擔任內務部長時,有人提出建辦公大樓,他卻認為房子只要不塌、不漏就可以住人,維修一下就可以了。“延安五老”始終保持着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成為全黨學習的楷模。

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

延安時期,林伯渠作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工作十分繁忙,但邊區政府開會,他幾乎每次都是第一個簽到。有一次,辦公廳黨支部開會沒有通知他,他卻自我檢討並提出“不要取消我參加黨日活動的資格”,強調自己是一個普通黨員,沒有什麼特殊可講。董必武不但嚴於律己、盡職盡責,而且堅持原則、廉潔奉公。為此,他曾寫“通函”告訴求其辦事的親友,不應通過領導幹部個人關係辦私事,因為在國家機關工作的人,“除了法律規定的職權外,任何人沒有特權”。對於徐特立,毛澤東曾稱讚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徐特立收到人大代表補助費,當即將錢退回,並讓秘書回信解釋道:“我每月有薪金,人民代表應該為人民辦事,不能增加人民的負擔,以後不要再給我寄這筆補助費了。”1958年吳玉章回到家鄉蔡家堰,看到當地教育依然落後,就將自己的舊宅捐贈給當地政府辦了一所師範學校。吳玉章還嚴格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因為是幹部後代就驕傲自滿”。由此可見,“延安五老”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兩袖清風,令人肅然起敬。

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

“延安五老”不僅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更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全黨學習楷模。謝覺哉強調,領導幹部學習要“有的放矢”,即要“弄到箭——學會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一件事;看清靶——研究現狀、研究歷史——是一件事;學會射——瞄準靶、手法穩——是又一件事”。唯有如此,才能“拿馬列主義的箭,射中國革命諸問題的靶”。謝覺哉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堪稱楷模。徐特立青年時期制定了一份“十年破產讀書計劃”,不惜變賣家產購書學習,43歲時與青年學生一起赴法勤工儉學,51歲時又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70歲時還在制訂十年、二十年的學習計劃,被謝覺哉譽為“我黨全體同志學習與學問成功的旗幟”。吳玉章一生“馬列為師範,門徒改學風”,不但自己堅持學習,而且教書育人,希望青年學生刻苦學習國家所需要的本領,在什麼崗位上,就決心鑽研什麼,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董必武一生都在踐行“學習修身”“學習為民”的理念。他常對人講:“有學而不能者,未有不學而能者”,並把“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作為自己的學習信條。董必武晚年還在刻苦學習外語,並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學要有恆,尤要專心”。“延安五老”皆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全黨榜樣,這種終身學習精神令人感動和敬仰。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5月2日第5版

作者:秦立海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 天天要聞

【紅色記憶】“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延安五老”身上的優良作風秦立海“延安五老”是延安時期毛澤東對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革命老人的尊稱,並一直沿用至今。“延安五老”之所以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正如毛澤東所言,主要不是因為人老可貴,而是因為精神可貴。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為黨和人民忘...
【記憶】早期的民族魂教育是埋葬侵略者的喪鐘‖陳道康 - 天天要聞

【記憶】早期的民族魂教育是埋葬侵略者的喪鐘‖陳道康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早期的民族魂教育是埋葬侵略者的喪鐘陳道康 今年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和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對那段歷史的回顧,又把我帶回到學童時代的場景——那時我正在金堂城廂鎮陳氏私立崇本小學讀書,早期的民族魂教育就從這時開始接受。在全面抗日戰爭8年中,作為一個四川人是很光榮的,四川人愛國熱情很...
簡說福州軍區福建建設兵團,特殊時代的拓荒史詩 - 天天要聞

簡說福州軍區福建建設兵團,特殊時代的拓荒史詩

1969年12月組建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共4個師21個團,9萬餘人。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駐福州辦事組,三大部下設有18個業務處,兵團機關駐沙縣城關,1970年9月遷至南平市,陸軍第31軍副軍長彭飛為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部
【荷蘭】國王和王后解放日造訪平民街區 - 天天要聞

【荷蘭】國王和王后解放日造訪平民街區

沒有穿着盛裝的正式晚宴,餐桌上擺滿了胡蘿蔔、鬆餅和黃瓜。周一上午,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和王后馬克西瑪出席了在海牙達科他劇院(Theater Dakota)舉行的自由餐會。 在孩子們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