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北京醫院北樓的高幹病房內人頭攢動,本就不算太大的房間內變得更加擁擠。
病床上,一位彌留之際的老農民艱難地睜開了眼睛,他喉嚨中不斷發出“嗚咽”的聲音,環視一圈後幾度開口,才終於發出輕微的聲音。
醫護人員見狀,趕緊跑過去俯下身子,這才聽清楚老人的話。
“我夢見毛主席了……毛主席說,要讓我到另一個地方繼續跟着他干工作。”
“我的身體不行了,是時候離開了……”
當天下午,這位老人便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消息傳出之後,立即引起了巨大轟動。而此時,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悲痛的同時,心中卻也犯了難:該以什麼樣的規格為他料理後事呢?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這件事情一直懸而未決。
直到鄧公詢問起時,工作人員這才面露難色地說道:“他去世的時候,身份只是個普通老百姓,所以追悼會的規格問題一直沒能落實。”
聞聽此言,鄧公沉默了許久,反覆考慮之後這才囑咐道:“依我看呢,追悼會就按副總理的規格來辦吧,這也是對他多年工作的肯定和尊重。”
得知這個結果,不少同志們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但思量之後、大家也對此表示贊同。
最終,老人的追悼會得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內舉行。
那麼這位其貌不揚的老人究竟是誰?既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為何他能夠住進高幹病房、並且鄧公還要特意提高追悼會的規格呢?
原來,此人正是共和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農民總理”陳永貴,他所做出的貢獻,足以在去世後享受副總理的規格待遇。
1
1959年的國慶節,絕對是陳永貴人生中最激動的時刻。
他以勞動模範的身份,受邀來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是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並且榮幸地被安排住進了中南海。
慶典結束之後,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親自接見全國各地來京的勞動模範,當他走到陳永貴面前、與之緊緊握手之後,對方十分激動、用顫抖的嗓音說道:“周總理,我是山西晉中昔陽縣大寨村的書記,做夢都沒想到能見到您!”
周恩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基層工作艱苦又困難,你們這些勞動模範不容易,以後還要繼續努力啊。”
山西省昔陽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土地貧瘠,導致農業發展十分緩慢。而陳永貴毅然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與惡劣的環境做鬥爭,將綿延的山溝開墾為良田,實現了糧食的大豐收,讓當地人民都能吃上飽飯。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央提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口號,要求人們學習頑強不屈的“大寨精神”。
《人民日報》的記者們也來到群山環繞的昔陽縣大寨村,對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做了採訪,並刊登了《大寨之路》、《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等諸多文章。
1964年初,毛主席來到山西視察工作,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國葆趁着彙報工作的間隙,提到了陳永貴。
“主席,我們這有個叫陳永貴的,可真是把好手,是改變我們山西貧窮面貌的典型嘞”。
見陶國葆對此人如此讚賞,毛主席也來了興緻。
要知道,新中國是在一片“戰後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那個時候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的例子比比皆是。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對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尤為重視,用偉人的話來說,只有糧食大豐收、人們才能過上好日子嘛。
看到陶國葆眉飛色舞地說著陳永貴的事迹,毛主席臉上也漸漸露出喜色,待他說完之後問道:“很好,你說的這個‘陳永貴’、是哪幾個字?”
陶國葆便趕緊拿來紙筆,寫下了這三個字。
毛主席拿起紙條端詳了許久,不禁笑道:“好名字啊,永遠富貴可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呦。”
緊接着,偉人話鋒一轉:“他認不認識字呢?”
陶國葆一邊思量着、一邊沉吟道:“據我所知,陳永貴小時候家裡窮,根本沒念過書……建國後加入了咱們的掃盲班,這才開始認字……現在嘛,讀起報紙比我還要快嘞”。
聽他說完,毛主席被逗得捧腹大笑,也忍不住誇讚起來:“山溝溝里出了篇‘好文章’嘛!雖然識字晚了些,但也算是後來居上。”
在山西視察的那幾天,毛主席時不時便會聽到陳永貴帶領大寨村脫貧的事迹,十分想見一見這位踏實肯乾的農民。
但此次視察工作時間安排得比較匆忙,毛主席沒能見到其本人,但陳永貴這個名字卻被他深深地記在了心中。
2
毛主席沒有想到,山西之行的那份遺憾,竟然這麼快就被填補。
1964年底,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召開,而陳永貴作為代表、再次受邀來到了北京。
在第一次會議上,負責主持的周恩來破例將陳永貴請到了台上。
那個時候,很多人雖然早已聽說大寨村的事迹,但並未見過陳永貴本人,所以當他們看到周總理牽着一個老農民的手走上台後,不禁發出一片嘩然之聲。
更有甚者毫不客氣地說道:“這人誰呀?怎麼有資格上台?”
然而,當周恩來指明陳永貴的身份後,台下立刻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從1952年到1923年,大寨村村民們在陳永貴的帶領下,脫下了貧窮落後的帽子、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而且還向國家繳納了近900000公斤糧食,平均下來每戶每年3500公斤。這個數字,在當時全國僅有。
也正因如此,台下眾人才從最初對這位老農民的輕視、轉變為敬佩,甚至毫不吝嗇地送出掌聲。
12月26日,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結束,陳永貴隨着人群向外走去。
就在剛剛走過門口的時候,周恩來步履匆匆地趕了過來,他三步並兩步來到陳永貴的身後,伸手輕輕拍了拍肩膀:“永貴同志,毛主席特意交代我、請你去他那裡吃頓便飯,可好?”
陳永貴以為自己聽錯了,他不敢相信公務繁忙的毛主席竟然會請一個農民吃飯。
直到周恩來再次重複了一遍後,他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聽錯,自己真的要成為偉大領袖的“座上賓”。
在路上,陳永貴才從周恩來的口中得知,當天正是毛主席的生日,他特地用攢下的稿酬擺了幾桌酒席、宴請前來參加大會的一些代表。
當走進餐廳時,陳永貴赫然發現桌前坐的都是名人,像朱德、鄧小平、陳毅這樣的領導,還有像錢學森、王進喜這樣的行業翹楚。
剛一見面,毛主席就迎了上去,伸手與陳永貴緊緊握在一起。
“我之前去過一趟山西、聽說了你,可惜沒能與你見面。在這裡你不要緊張,他們都是各行業的專家,而你也是‘莊稼專家’嘛”。
聽到主席的這番寬慰,陳永貴心中十分感激。
他剛進屋的時候,覺得自己只是個農民,和大家坐在一起有些放不開。而毛主席的這番話就像給他打了一劑“強心針”,讓陳永貴瞬間自信了起來。
在那之後的幾年時間裡,陳永貴憑藉著踏實肯乾的品德、和敢於帶頭創新的勇氣,受到了組織上的重用,先後擔任昔陽縣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晉中地委書記等重要職務。
雖然當上了領導、身居高位,但陳永貴依舊不忘初心,平日里還是穿着那件老舊的布衫、頭上永遠裹着一塊毛巾。不知道真實身份的、還以為他只是哪個山溝溝里的莊稼漢。
每當有人勸他買幾件新衣裳的時候,陳永貴總是搖頭拒絕。
因為他銘記着主席的諄諄教誨:干出了成績,千萬不能“翹尾巴”。而現在自己當了幹部,自然更要保持本心。
1975年初,第四屆全國人大即將召開,陳永貴作為晉中地區的領導、提前來到了北京。
而這次,周總理卻一臉嚴肅地將他叫進了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道:“你主持山西工作的這段時間裡,中央和毛主席十分滿意。所以,這次會議你要做好心理準備,組織上決定對你委以重任!”
聽到這番話,陳永貴有些摸不着頭腦,但也並沒有細問,只是向周總理保證一定不會辜負組織上的信任。
直到會議期間,周恩來才宣布,推選陳永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
雖然事先周恩來打過“預防針”,陳永貴也做足了心理準備,但當他聽到任命的時候,心中瞬間憂慮又緊張起來。
他第一時間找到周恩來,語無倫次地說道:“總理,我……我實在當不了啊。”
周恩來明白,陳永貴之所以推辭、是因為他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於是耐心勸說道:“這是中央討論的結果,你就不要謙讓了。再說了,誰是生下來就做總理的呀?那要從群眾里發掘、在工作中慢慢磨練的。”
在周恩來的勸導下,陳永貴終於接受了這份任命,搬進了釣魚台3號樓辦公。
3
陳永貴曾經多次說過:我這個人是不貪圖做官的。
在他眼中,帶領父老鄉親們搞農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於是,1980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已經66歲的陳永貴遞交了辭職申請。
那時候,陳永貴本想回到山西老家,但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覺得他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留在北京還能享受比較好的醫療條件,於是安排他到東郊農場擔任顧問。
不久之後,陳永貴病倒了,無論是白天黑夜、他都劇烈咳嗽,身體虛弱到無法行走,只能躺在病床上。
聽到這個消息,薄一波、余秋里等領導趕來看望,這讓他十分感動,強撐着精神說道:“我希望死後能回到家鄉安葬,就把我的骨灰埋在大寨吧”。
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享年72歲。
他生前提出要回大寨安葬的請求,經過中央的慎重考慮後、得到了應允。
但陳永貴畢竟對新中國的農業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人提出要為他在北京辦一場追悼會,以此來表彰他的功績。
可是,當這個提議被提出來之後,人們卻都犯了難:究竟該以什麼樣的規格來辦這場追悼會呢?
畢竟陳永貴做過5年的國務院副總理,但他臨終的時候,卻只是農場的一個顧問。所以,治喪委員會的同志們一連商討了幾天,最終也沒有人將這件事情拍板。
3月31日,也就是陳永貴去世5天之後,鄧公處理完手頭上的繁雜事務之後,便惦記起陳永貴的治喪問題。
可當鄧公得知,因為追悼會規格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導致整個治喪進程停滯的時候,他悲痛地嘆息道:“永貴同志對國家是有突出貢獻的,怎麼能因為這個問題、把他的後事耽誤了呢?”
沉思片刻過後,鄧公拍板說道:“依我看呢,就按副總理的規格來辦吧”。
短短的一句話,將眾人認為十分複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1986年4月4日,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內,身在北京的各級領導,以及從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寨村趕來的人們齊聚一堂,向陳永貴的遺體做最後的告別。
儀式結束之後,陳永貴的子女、以及年幼的孫女陳春梅,滿含熱淚地懷抱着他的遺像和骨灰盒,乘坐專車踏上了“帶父還鄉”之路。
當專車抵達大寨村口的時候,父老鄉親們早就自發地來到這裡等候。他們胸前戴着白花,看到那張黑白照片時早已哽咽、淚水不自覺地順着臉頰滑落。
其中一些與陳永貴年紀相仿的老人家,更是顫顫巍巍地撲了上去,嚎啕大哭道:“永貴啊,你可算是回來了,老兄弟們來送你最後一程了”。
最終,陳永貴的骨灰深埋在大寨村這片土地上,這是他的家鄉、更是為了理想奮鬥過的地方,長眠於此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