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30日)上午,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濛濛細雨中,全場肅穆而立,向“軍委四烈士”紀念像三鞠躬,敬獻寄託哀思的花枝。人群中大多沒有打傘,自發趕來瞻仰的人卻越聚越多。今天(30日)是第十個烈士紀念日,“緬懷革命先輩 弘揚英烈精神”930烈士紀念日主題活動在這裡舉行。
上午9時30分,伴隨着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儀式正式開始,全場齊聲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畢,在肅穆的《獻花曲》中,禮兵們穩抬花籃、緩步向前,向“軍委四烈士”紀念像敬獻花籃。
“軍委四烈士”曾留下感人家書,就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的烈士緬懷區展示。而現場,沉浸式情景黨課《父親的信》,再現了“軍委四烈士”之一的楊殷同志在犧牲前留給女兒的書信文稿,也是“見人見物見精神”的一次生動探索。
“有時候,您離我很遠,我很想您卻總也見不到您;有時候,您離我很近,我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一定繼承您的遺志,將精神傳承下去。”台上,飾演楊殷女兒的表演者,是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初一學生吳宛芊。為此,她已經排練了許久。為了更好飾演這一角色,她學習史料、研讀烈士故事,也跟隨學校以小隊活動的形式走訪這處紅色地標。
“先輩請放心,我是一名新時代的軍人,您的信我們都收到了。如今在您為之戰鬥、為之犧牲的土地,到處生機勃勃,這盛世如您所願,這盛世我也將繼續守護。”飾演戰士的於志華本身也是一名駐滬部隊官兵。事實上,他也是特色志願隊伍中的一員:場館通過推進與各家駐滬部隊共建落地,常態化開展志願者專場培訓活動,打造“軍人講軍史”的場館特色,使觀眾從中感受到傳承的力量。現場,志願隊伍還進一步拓展,成立了一支由部隊、公安、消防組成的國防教育志願者宣講團隊。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我的外公曾是一名海軍,他告訴我,烈士是國家的脊樑。我也將把這一份‘國家的脊樑’傳承下去,退伍不褪色。”00後退役軍人鄂雋昇在隊伍中站得筆直。他告訴記者,服役期間,他曾獲得“四有”優秀士兵稱號。如今他已回到了學校,學習大數據相關專業,立志科技報國。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更需要弘揚英烈精神,引領我們幹事創業、建功立業的全過程、各方面。”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負責人葛尹介紹,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每年常態化開展“八·一”建軍節慶祝活動、“930”烈士紀念日紀念活動,打造起理想信念教育、偉大建黨精神傳揚的“紅色殿堂”,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將國防教育工作做深、做實、做細。現場,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靜安區國防教育基地”揭牌。
作者:王宛藝
編輯:張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