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自古以來,河北地區一直被人稱為燕趙之地,李白在
《俠客行》
中,將燕趙之地的俠客描繪為趙客,稱他們騎着白馬行俠仗義;唐宋八大家中,韓愈說
“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蘇東坡說“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傑,名於國史者往往而是”。
名垂青史的文化巨匠們,不遺餘力地對河北進行讚美,這與
荊軻、高漸離、劉備、張飛、趙雲、祖逖、蘭陵王
等河北名人的英勇善戰離不開關係。
這些拼殺疆場,悍不畏死的大將們,怎麼也想不到,千年之後,自己的故鄉河北,會因一件唐山燒烤事件蒙羞!
然而冰山一角的背後,是深埋海底的萬丈冰崖,
早在1987年,唐山就發生過一起駭人聽聞的襲警奪槍案,直到九年後,警方才發現,原來兇手就藏在專案組內部!
殺警奪槍警報頻
1987年11月1日晚,位於河北唐山市喬屯派出所接到一起特殊報案,報案人說:
“有一個50來歲,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不知是死是活!”
接到報案後,警方火速趕往現場,發現躺在地上的正是民警張恩佐,於是趕忙將其帶往醫院,後經醫生及時搶救,這才撿回一條命!
襲警案件在警局乃至當地引起軒然大波,是什麼樣的人膽敢襲擊警察?如果是搶劫,張恩佐渾身只有被翻找的痕迹,財物卻沒有丟失,說不出的蹊蹺,而且張恩佐身着警服,一般歹徒避之不及,哪敢行兇?結合種種,警局上下一致認為,兇徒是奔着警槍來的。
好在張恩佐當天沒有配槍,但此事引起警局的高度重視,認為兇手還在當地,為此展開了持久的調查行動,可由於事發地沒有攝像頭,加上張恩佐除有些輕微的腦震蕩外並無別的影響,這件事也就慢慢地不了了之。
可就在一個月後,同年的12月11日晚,唐山路北區西窯派出所的45歲民警楊慶福,遭遇了張恩佐一樣的經歷,並且因為失血過多還福不幸犧牲,
且所持“五四手槍”消失不見
。
民警發現,楊慶福除頭部創傷外,警服上也有一些明顯的撕扯痕迹,這說明他在頭部遭受重創後沒有當場犧牲,而是和歹徒發生了搏鬥。
如果說民警張恩佐的遇襲是一次意外,那麼同為警察的楊慶福遇難以及槍支丟失,則完完全全坐實了警方此前的“歹徒奪槍”猜測。
殺警奪槍無論是放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重罪,短短40天,兩起襲警案,警察又一死一傷令唐山當地一到夜間,便家家關門,戶戶熄燈。
民間討論最盛的是
:“連配槍警察都被殺了,更何況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平頭百姓?”
群眾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楊慶福遇難的十三天後,與其同一派出所的周榮遭遇槍擊後不幸身亡,所配槍支同樣被歹徒搶走。
經法醫檢查發現,致周榮死亡的子彈口徑為7.62毫米,正是五四手槍的標配子彈,這一結果坐實了連續三場襲警案,為同一人或同一團伙所為,連續兩次奪槍,歹徒必然存在更大的陰謀。
兇案再起疑竇生
短短兩個月之內,三名警察遭遇襲擊,兩死一重傷,丟失兩把“五四手槍”的案件,引起警方及唐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警察們每天通宵達旦地巡邏,只為找尋案情的蛛絲馬跡。
很多民警因忌憚歹徒的兇狠,下班時會着便衣下班,這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不小的恐慌。
為迅速破案,唐山公安局成立專案組,專門調查此事,可一連兩個月過去,警方對於“襲警奪槍案”的偵破還是毫無眉目。
自從1987年12月24日的最後一次犯案,襲警的歹徒猶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專家組根據線索推斷,歹徒的心理素質及反偵查能力極強,極有可能是退伍士兵或者知識分子,否則不會有那麼好的身手與不露馬腳的行蹤,連搶兩支槍是因為歹徒極有可能是同夥作案,在籌備更大的搶劫案。
專案組在連續跟蹤半年後,因毫無進展被迫宣布臨時解散,直到襲警奪槍案發生的一年後,專案組的警員又重新聚到一起。
次年10月25日,唐山路北區工商銀行發生一起惡性搶劫案,
該行兩名員工提着4.5萬現金,準備送到分行的途中,突然遭遇槍擊。
歹徒動作伶俐,抬手就是砰砰兩槍,將兩名銀行工作人員放倒後,拿起箱子就準備離開現場,儘管案發地人煙稀少,可巨大的槍響還是引來兩位想要見義勇為的好心人。
可不幸的是,這兩位好心人均被歹徒開槍放倒。時間過去大概半小時後,警方才接到群眾報警,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送往醫院搶救的四名中彈者,其中三名不幸死亡,只有一名未擊中要害,才僥倖撿回一條命。
通過遺留的彈殼,以及死者體內取出的子彈來看,打出子彈的槍支,正是此前丟失手槍中的其中一把!據倖存的銀行工作人員描述,從始至終,他只看見一個歹徒,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行兇者。
根據這一線索,警方從北京請來最好的犯罪畫像專家,將開槍者的大致輪廓繪畫出來,發現此人臉大頭方,屬於生活處於小康水平的人群,無法令人聯想到殘酷無情,以及接連開槍的沉着冷靜。
畫像專家再三向倖存者確認,行兇者是不是畫像中的這人,但得到的回復是“不是十分確定”。
警方根據模糊的素描像判斷,這名犯罪人員很有可能在部隊生活過,否則槍法不會那麼准,富態面貌表明這個人的生活待遇一定不差,極有可能在機關單位工作,有着不錯的伙食,或者兇手有着不錯的家世,不然不會在瘦子偏多的年代成為一個胖子。
三起襲警,一次搶劫,短短一年時間內,五死兩傷的大案要案,令警局內部逐漸產生懷疑,這人會不會就是一個警察?
最先產生“疑竇”的是警校一名被稱為“槍王”的教員王秀宇。
猜測無證難成真
作為警校教員的王秀宇,一直從事警方的射擊教學工作,結合此前的襲警奪槍及搶劫案,還有嫌疑犯的犯罪畫像,王秀宇猜測行兇者十有八九是他曾經的優秀學生——劉輝。
王秀宇在教射擊課時,曾提醒過學員們:
“警方練習槍法的目的不是為了一槍致命,而是為了一槍制敵!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打嫌疑人的四肢,實在萬不得已,才能瞄準他的要害”。
王秀宇的諄諄教誨,令有志成為警察的學員們讚賞有加,這其中也包括劉輝,可劉輝和別的學員不同的是,他雖然嘴上答應着王秀宇,可模擬實戰以及模具打靶時,他總是招招對準要害,且一擊致命。
儘管劉輝極具射擊天賦,不過所作所為還是引起王秀宇的反感,好在劉輝除開槍有些殺機外,別的方面都是一名合格警員,這也讓他得以順利從警校畢業。
接連發生的襲警奪槍以及搶劫案,並沒有讓王秀宇將此事聯想到劉輝身上,可當他看見警局內部流通的模擬畫像時,驚訝發現竟與劉輝有着三分相似。
針對這一情況,王秀宇將所掌握的線索做了整合,發現無論是死者傷口還是畫像素描,都間接指向劉輝,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懷疑的種子一旦升起,便再也無法遏制!
1991年,在奪槍案過去四年,搶劫案過去三年後,因正義感驅使的王秀宇,多次向市領導及警局反映他的猜測,但得到的回復都是:
“你不能僅憑中彈的位置和受害者也不敢肯定的樣貌去猜測一個警察,你要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
苦於證據不足,王秀宇的舉報只能偃旗息鼓,但他還是不想就這麼算了,他拿着“模擬畫像”找到搶劫案中的受害人,通過交談,得知“模擬畫像”無法充分還原的原因,是因為中槍後的受害人躺在地上,視覺上的誤差令他無法百分百還原。
儘管受害人不確定“模擬畫像”的真實性,但由於關乎生死,受害人表示,如果再看到“劫匪”,那麼他肯定能認出來。
聽聞這個消息的王秀宇隨即掏出一張警隊劉輝的照片,當受害人看到照片的一剎那,眼神中流露出恐懼的神情,受害人說他覺得照片里的劉輝就是三年前的劫匪,但看他穿的一身警服,怎麼也不能讓人聯想到犯罪上。
看着受害人先是惶恐,後是遲疑的態度,王秀宇詢問他能不能和自己一起去公安局指認劉輝,可得到的回復卻是“不願意”,原因在於受害人覺得這件事已經過去,銀行也賠了他一筆錢,如果再糾結這件事,很可能會遭到報復。
無論王秀宇說什麼,受害人都不願意再摻和到這件事情中去。
機關算盡終成空
說來唏噓的是,劉輝在搶劫案發生後,憑藉多年的刑警經驗,也進入該案專案組,當他看到中槍沒死的受害人,所描繪出的“模擬畫像”時,調侃似的和別的警察說:
“這不就是照着我畫的嗎?”
說完便和同事笑作一團。
由於上世紀90年代“模擬畫像”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僅僅只當做一個參考,再加上受害人的不確定,畫像便被警察擱置一邊。
搶劫案發生的六年後,時間令很多人淡忘了當初的慘案,不過王秀宇始終沒放棄自己的猜疑,他曾不止一次地找到劉輝當面對質,
可劉輝要麼是避而不見,要麼就是指責他無中生有,破壞內部團結。
王秀宇的檢舉本來是為公,可在警局內部看來,他是因個人恩怨,才對劉輝橫加指責,因為出生在軍人家庭的劉輝,案發時只是一個二十齣頭的小夥子,論膽量與魄力以及心狠程度,都不可能是犯下四起案件的罪犯!相反的,他在警局內曾多次獲獎,被
“內部通報嘉獎兩次,獲三等功以及大功各一次”
,是一個得到認可的好青年。
榮譽加身與工作積極,令劉輝成為警隊的明日之星,除王秀宇外,沒有任何人懷疑他與襲警奪槍以及搶劫案有絲毫瓜葛。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真相的發現,往往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1996年3月18日這一天,唐山市路北區一處河道內正在進行清淤工作,正是一次再正常不過的環境管理,竟牽出一樁九年前的大案。
負責清理河道的清淤工人,打撈上來一支銹跡斑斑的五四手槍,第一時間報了警,趕到現場的警方隨即封鎖了該區域,在進行一番的細緻清理後,又發現了四個彈夾。
經警方技術部鑒定,打撈上來的五四手槍正是1987年,已故民警周榮被搶走的那支!四個彈夾中,一個是周榮的,一個是楊慶福的,還有兩個令所有在場民警都不敢相信,因為它是劉輝的。
因事關重大,技術人員及在場民警將結果上報,隨後劉輝被關押進拘留所中,等待進一步審問。
有了彈夾的物證後,上級對所有指向劉輝的證據展開梳理,發現此前王秀宇的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模糊的模擬畫像,竟然越看越像劉輝。
作為資深民警的劉輝審問過很多人,他知道只要咬死不承認,就沒人能定他的罪,起初他什麼都不肯說,表示他也不清楚,為什麼他的彈夾會在河道里?
面對劉輝的老油條,警局派人拿出上級批複的文件,將此前的倖存者帶到警局,對劉輝進行指認!
當受害人看到劉輝的那一刻,兩個人都愣了一下,隨後受害人戰戰兢兢地說:
“就是他,一定是他,那雙眼睛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人證物證俱在,令縱橫刑警界十餘年的劉輝最終還是放棄抵抗,百口莫辯的他承認襲警奪槍與搶劫殺人的經過,當警方問他原因時,他說那時候年輕不懂事,覺得自己知法懂法,就算犯事也沒什麼,所以才會那麼做!
如果不是河道清淤,如果不是上級的文件批複,或許劉輝也不會那麼輕易被抓,可人算不如天算,機關算盡的劉輝,怎麼也不會想到,等待他的將只有死刑這一條路。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