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倒向美國的韓國,“厭華”情緒持續處於高位,到底是誰在帶節奏呢?
可以看到,韓國政府和執政黨最近連續推動國內民眾對中國的反感,可以說,就是尹錫悅政府在推波助瀾。近日,韓國官方和媒體炒作“中國關閉韓國在華獨立運動遺址”一事,就是新一波“厭華”攻勢的開端。
事情是這樣的,大連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介紹安重根義士的展廳,以及延邊州愛國詩人尹東柱的故居,因為內部維修和保養而暫時關閉。但就是這樣的日常管理行為,在韓國官員、媒體和專家的口中,卻變成了“別有用心”。

他們聲稱,其它博物館的展廳和抗日誌士故居都還在正常開放,中國卻只挑跟韓國有關的下手,其中原因就是中韓關係趨冷,中國是在進行“惡意報復”。對此,韓國國家報勛部部長朴敏植甚至口不擇言,說“中國心胸狹窄”,把中國比作“小人”。
實際上,安重根義士的展廳和尹東柱故居,分別是在4月和7月暫停開放的,兩者相隔三個月,根本不是韓國口中的“有意為之”。而且,相關歷史遺迹的確要花時間去維護保養,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大家無論是去博物館或是其它歷史遺迹,也會經常看到某個特定展廳和遺迹暫停開放的提示。

韓國上上下下都在罔顧事實,進行不理性的揣測,其實是揣着明白裝糊塗,故意拿這件事模糊視聽、煽動韓國民眾對中國的不滿情緒。
這兩年來,韓國國內對中國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中國甚至一度取代日本成了韓國人心目中“最討厭的國家”。比如,在華常駐的韓國人越來越少,曾經北京的韓國僑民高達十多萬人,現在卻只有不到2萬人。不光申請來華的韓國人越來越少,就算是剛來中國的韓國人,也抱着對中國十分不安的想法。
這並不是個好事,這種情緒一方面會讓韓國的中文學科無人問津,長遠來看,韓國的涉華人才會越來越少,對中國的了解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這挑撥了兩國人民的關係,相互攻訐對峙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兩國關係低迷,還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和國家趁虛而入。

韓國存在民族主義還情有可原,但高漲的“厭華”情緒卻極為不正常,特別是突然開始的最新這一波炒作,就非常蹊蹺。不過,我們可以發現,韓國明年就要舉行國會選舉,選舉政治需要推動“厭華”情緒。
具體來說,首先,二戰之後,韓國接受了美國的資本和技術援助,並進行了現代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無論是在思想、宗教還是文化上,都逐漸傾向於西方,這對韓國的社會和政治起到了很大影響。
親美親歐導致韓國民眾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西方散播的對中國的負面看法,於是韓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逐漸擺脫中華的文化圈,和中國形成了巨大的認知差異,這讓他們與中國的心理距離越拉越遠。

其次,韓國的政治有個一般規律,那就是“對外強硬、對內民粹”,放到中國身上就是,韓國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用對中國的指責吸引偏激且關心政治的中青年選民。
比如,在“薩德”這件事上,尹錫悅參選的時候就稱這是韓國自己的事,指責中國“多管閑事”。
而韓國政客這些言論把“反華”和“愛國”掛鈎,無疑激發了韓國強烈的的民族主義。現在尹錫悅的支持率持續低迷,需要刻意推波助瀾,一方面是想利用民眾對中國的反感,通過對中國採取強硬和無理的姿態,來獲取選票;另一方面,尹錫悅就是要把“反華親美”貫徹到底,拉大和文在寅政府時期政策的差異。
所以,韓國“厭華”情緒的高位運行,很大程度上是韓國政府刻意推動的結果。然而,敵視中國對韓國一點好處都沒有,畢竟中韓是永遠不變的鄰居。真正對韓國虎視眈眈的,其實是韓國的兩個“盟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