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
不過,朱鎔基卻不止一次地表示,認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而這也與眾人心中對他在任把工作當做自己的“第二生命”與生活習慣的“工作狂”風格完全相反,甚至相悖。
朱鎔基為何在卸任前後判若兩人?退休後做了什麼樣的事情?他又從中得到哪些新的感悟呢?
人人稱讚的卓越成就,他卻低調處之
朱鎔基
“如果我能當選市長,我決心讓下一屆政府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高效率、廉潔的政府。”
1987年,59歲的朱鎔基在即將當選上海市市長時立下的豪言壯語,這也是他政治仕途的新起點。但是,對於那時的上海而言,要想實現這番暢想,堪比登天。
圖源網絡
雖然上海算得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大城市,擁有一千多萬的人口,卻絲毫不像現在這般繁華,甚至落後至極,貧窮、髒亂差等現象更是常有,導致財政收入每年下降,呈現衰敗之勢。
圖源網絡
比如,當時上海暢銷的“大白兔”奶糖、“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手錶以及“光明”雪糕等本土產品,都一度成為滯銷品,商戶們唉聲嘆氣:“上海人不買上海貨,都跑去買洋玩意兒,我們哪裡有錢賺啊!”
另外,讓普通市民怨聲載道的事件,當屬“肺炎大流行”與“陸家嘴擺渡踩踏事故”,嚴重危及每個人的生命安全。人心惶惶下,哪裡還會有安穩心思經營生活。
朱鎔基
面對上海遭遇的種種困難,朱鎔基一上任“上海市長”一職,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那天下午,他從北京趕到上海後,並未直接前往市政府,而是先抵達財政部。
“財政局長,請把這兩年上海市的財政收入記錄拿給我看!”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朱鎔基這番毫不畏懼的架勢,讓上海市政府中各項職務的管理者徹底意識到“上海市即將變天”。
圖源網絡
果不其然,他很快提出“菜籃子”工程,而且制定購銷改革政策與生產副食品的方案,推動“產銷一體化”,極大地促進上海市的經濟發展。
更讓廣大市民拍手稱讚的事情,當屬朱鎔基對上海市政府的改革。當時“走關係,送外煙”的惡劣風氣盛行,他見狀,直接將政府機構的辦事制度公開,讓全體市民進行監督。
沒過多久,上海市政府一改往日的行事作風,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朱鎔基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鎔基,上海市恐怕不會佔據如今中國一線城市的首位,而他也因為此次的優秀表現,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此後為國家大事而奔波。
無論朱鎔基的職位如何變化,始終保持着對工作的一貫熱情。尤其是他在後來擔任國務院總理時訪問美國的旅程,成為他前所未有的一次展現能力的機會。
要知道,中美關係自1972年“破冰”後,雖有明顯的良好發展,但也發生不少磕磕絆絆,特別是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美國不安的心又重新躁動起來。
左一朱鎔基
1995年,原“關貿總協定”改為“世界貿易組織”,而中國的“復關”之旅也變成“入世”。但是,美國手握世貿重權,一句話就能影響中國是否“入世”成功,因此,朱鎔基不得不訪美進行斡旋。
1999年,他在內的一行中國代表團成員抵達美國洛杉磯,原本晴空萬里卻突然陰雲密布,但是,他沒有任何慌亂,而是謙遜有禮地與美方接待員握手問好。
朱鎔基
在美國記者提問時,朱鎔基微笑着指向旁邊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回答:“我沒有他對付你們有經驗,現在心跳加速。”
雖然他明顯拒絕對方的詢問,但不失東方式的幽默與開朗。但是,令他在內的所有中國訪美代表團成員都想不到,克林頓竟然以“失誤”為由,肆意散發那份“中美聯合聲明”。
那天,朱鎔基難得發了脾氣,甚至推遲時間後參加了那場中美談判,他一進門就向美方表示不滿情緒,而後據理力爭,道破美國此番錯誤做法的後果。
朱鎔基
朱鎔基此番訪美之旅中展現出的大國做事風格,無疑推動中國的“入世”旅程。而且在最後一場中美談判中,他更是直接現身當場,不顧龍永圖的提醒,連續應下美方提出的三個要求。
“前面三個是我們讓步,後面三個問題該你們讓步,要是你們同意,我們就簽字。”
朱鎔基表現出的威勢,令美國代表措不及防,置於被動位置,只能無奈同意。此次中美談判順利結束,中國入世一事也終於提上日程。
朱鎔基
在他擔任國務院總理的五年時間裡,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是,他卻從來不奢求世人銘記其功績,只淡淡地說:“我在離任以後,希望人民都說我是清官,不是貪官。倘若他們再慷慨些,評價我幹了些實事,那我更心滿意足了!”
朱鎔基的此番言論令國人贊同不已,感念其成就與精神的偉大。但是,人們想不到的是,他之所以會有這種“淡泊與水”的性格,都是因為經歷過苦難生活後的心得體會。
苦難造就艱苦意志,他成才之因
朱鎔基
1928年10月1日,朱鎔基降生在湖南長沙。身處亂世之下,本就生活不易,但他的命運卻更加凄苦,先是父親在他未出生時因病去世,後母親在他十歲那年撒手人寰。
此後,朱鎔基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如同浮萍般在那時艱難的世道生存。好在三伯父朱學方善心收養,讓他能有一處容身之所。
圖源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經後人考證,朱鎔基被證實是朱元璋的直系後裔。或許是得益於血脈基因,也或者是因為年少的苦難經歷,讓他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可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太平日子屈指可數。
圖源網絡
自1927年長沙爆發“馬日事變”後,幾千名中國共產黨員與愛國人士慘烈犧牲,而國民黨依舊不曾停止對革命人士的迫害,紅軍部隊也兩次攻打長沙,並取得一定戰果。
因此,當時的長沙儼然成了國民黨梁軍交鋒的中心點,常年混戰不斷。而後隨着日軍侵華戰爭的展開,長沙下游各省相繼被侵佔,長沙也遭遇日機的輪番轟炸。
那時,蔣介石電令駐守長沙城內的國民黨部隊:“一旦長沙淪陷,務必要燒毀全城,不給日軍留一磚一瓦。”
圖源網絡
然而,日軍未正式向長沙城發動攻擊,擔任防火任務的警備團團長徐昆得到錯誤情報,擅自下達命令,讓士兵們扛着煤油灑在各個民房商店內。
隨着火把被點燃,長沙陷入一片火海中,燃燒時間整整持續了三天時間,燒傷面積多達70%左右,燒傷人數多達三千人,堪稱“人間煉獄”。這次災難也被稱為“文夕大火”。
朱鎔基雖然不清楚此次慘案的發生,但是,當下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也讓他不自覺地迸發勤苦學習、改變命運的想法。終於在194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沙廣益中學。
朱鎔基
1947年,朱鎔基更是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電機專業錄取。在那裡,他不僅收穫了愛情,也培養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朱鎔基因為三伯父朱學方的影響,對戲曲、古典樂器之類的傳統娛樂方式有着深入的學習與鑽研,在大學期間就經常參加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這也成為他退休後的主要休閑之一。
朱鎔基
對於朱鎔基而言,因為年少的艱苦經歷,鍛造出堅毅的品質,而他也說:“我無父無母,不怕得罪人。”這才成就他在任總理時一系列的偉大成績。
因此,世人皆稱朱鎔基為“布衣總理”,從苦難中走出的他,也帶領身處苦難中的全國人民謀求幸福。不過,誰也想不到,他在就任時的雷霆之勢,卻與卸任後的平平淡淡形成鮮明對比。
朱鎔基
要知道,即便是一個鄉鎮黨委書記退下來後,仍然可以指導當地的部分工作,這也屬於情理之中。但是,朱鎔基卻與眾不同,不僅固執地拒絕每一個前來拜訪的官員,而且公開表示:“我不談工作。”
他之所以如此決絕地與就任時的工作割開,一方面是注重自己的晚節,視清名高於一切,另一方面是不想妨礙新領導班子,置他們於被動局面,影響工作。
圖源網絡
卸任後的朱鎔基雖然漸漸消失在公眾視線中,但並未停止對國家與人民的貢獻,而且退休後的生活也令人稱奇。其中最讓人不理解的是,他不再繼續寫書,甚至嚴令禁止自己與家人看傳記。
豐富的退休生活,他也自得其樂
與眾多退休老人一般,朱鎔基尤愛寫字、看書和讀報,但是,在博覽群書中,他對自己的傳記卻棄之敝屣,而且,在別人求取墨寶時,他通常都會拒絕。
朱鎔基
“編寫傳記不過是東拼西湊,絕大部分是為了圈錢,再者,我不想人民太關注我個人,希望他們能多多關注國家大事。”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朱鎔基始終堅持着這份原則,卻也因此發生過一次摩擦。
那時,他的堂弟撰寫了一本關於他的傳記,興高采烈地拿給他看。然而,令堂弟沒想到的是,朱鎔基直接拂袖而去,幾乎與對方斷了往來。
朱鎔基
幸好兩人的哥哥朱經治做“和事佬”,他們這才和好,而朱鎔基也在此後嚴肅告誡家人:“不要試圖以出書的方式,向他人炫耀我們的親屬關係,不然,這份情誼斷了也無妨。”
值得一提的是,朱鎔基非常尊重哥哥朱經治,因此才會在他的勸說下原諒表弟的過錯。而且鮮少贈予墨寶的他,卻在朱經治的九十大壽時,親筆寫下祝壽詞,贈予哥哥。
圖源網絡
《朱鎔基答記者問》與《朱鎔基講話實錄》這兩本書,都是記錄朱鎔基在工作期間時的一言一行。
他本意是不想出版,但為了能讓更多國人了解國家發展的艱難旅程,才反覆修繕,出版後立即獲得不錯的銷量,而他也將所有稿酬都用於慈善事業。
除此之外,朱鎔基還拒絕加入任何協會,只要有人不經過同意擅自使用名諱,他都會嚴厲地要求取消。
朱鎔基與鄧小平
而且與鄧小平一樣,他選擇離休後不回鄉,擔心有人找他幫忙,甚至連母親的墓地破敗不堪,他都不曾修繕。
朱鎔基說:“我想降低存在感,盡量不對國家發展或民生政策造成干擾。”不過,雖然他依舊以嚴格要求自身,但退休後的生活卻依舊豐富多彩。
朱鎔基
因為朱鎔基對京劇的喜愛,時常會與幾個票友一同觀看京劇表演,有時還會簡單扮相,哼出熟悉的旋律,連湖南省京劇戲團的張再峰老師都對他致以最高評價:
圖源網絡
“他擅長老生唱腔,而且有板有眼,令我佩服。”
另外,朱鎔基會拉胡琴,之前忙於工作,一直鮮少練習,但退休後擁有更多時間,而他的琴藝也得到飛速提升。
除了對文學藝術的追求,朱鎔基不忘革命先輩們的付出,只要一有時間,他與夫人勞安一同參觀紀念館,重溫紅色經典思想,鼓勵年輕人向英烈們學習。
朱鎔基
2018年10月12日,久未現身公眾場合的朱鎔基出現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活動上。雖然是老者之態,但舉手投足間卻精神氣十足,令國人禁不住沸騰。
如今,朱鎔基依舊深居簡出,人們只能在為數不多的報道中得知他的近況。但是,他的信念與行動,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為國際繁榮富強而奮發圖強。
中國的史冊上會留下朱鎔基奮鬥的痕迹,後世也會永懷他做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