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 延安記憶的青春啟示

2022年11月02日20:04:47 歷史 1277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提出延安革命舊址“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要“弘揚延安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鬥”。總書記的足跡又把我拉回了記憶的現場,我曾有幸在“聖地”延安接受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的洗禮,重回革命現場感受往事曾經,原先埋在心底的“高山仰止”變得更加清晰、深刻而徹底。連線成片的革命舊址密布,訴說著河灣灣邊的共產黨形象;點滴壯闊的光輝故事呈現,根植着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理想與現實在這裡交相輝映。


延安之前,捍衛星火的慘烈,輾轉迂迴的艱辛,抉擇路線的爭鋒,不僅沒有挫傷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反而使他們愈加堅定:信仰就是信心、磨難即是磨鍊,因為有順勢得道的大任降,因為有開天闢地的大事變。1935年10月19日,是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主力抵達陝北的歷史性時刻。還記得培訓的夜晚,我順着延河水,經過鳳凰山、寶塔山清涼山,環繞革命紀念館外的毛澤東塑像,在延安老城裡慢跑10.19公里,感受長征落腳點的每一寸土地,回到黨校寢室,接着翻開床頭《紅色延安》的書頁,領悟革命出發點的每一次覺醒。身體力行,讓一切變得真切。


在延安的日夜,結合前後學習的思悟,關於為什麼“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為什麼無數知識青年“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答案越來越明確:


因為一種源於真理且

深信不疑的純粹信念


“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卻又發現存在於他們與別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這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陝北調查後,對“紅色革命者”的所見所想。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堅守“為天地立心”的大道之行,胸懷“我將無我”的蒼生情懷。這群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笑看風雲的樂觀主義者,把反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壓迫作為己任扛起,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政治民主作為使命踐行。運籌帷幄之餘,深夜窯洞的微光中,毛澤東嗜書如命、思索提筆,他雖深處角落,然放眼世界,用延安時期的112篇文章研究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以“實事求是”的思想偉力撥動着中華上下的心弦,吸引來四面八方的志士仁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像“強心針”讓眾人勉強垂死病中驚坐起,而似“風向標”令諸君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這啟示我們青年一代,奮進的力量來自前進的方向,篤定的行動源於正確的思想。年輕人的特點是熱情高漲,但更需以理性的認知與信念的認同來為星火高燃舉旗定向。除了革命的熱忱、對遠景的憧憬,還要有鬥爭的方法、對理想的理解,切實做到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真知、真懂、真信。


因為一種源於內心且

忠貞不渝的革命精神


“當革命失敗的時候,許多共產黨員離開了共產黨,有些甚至跑到敵人那邊去了,你卻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產黨,而且取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卻是出風頭第一,休息第一,與自己第一”,這是毛澤東寫給老師徐特立的60歲生日賀信。這位陝北蘇區的“教育部長”5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58歲隨紅軍長征,本該“休養生息”的年紀,卻義無反顧響應革命,這種精神從學生毛澤東崇敬的言語里就可見一斑,無需贅言,這就是共產黨人無私進取、不懈奮鬥,撼動神州、觸動人心的可貴革命精神。“能堅持一百步就不應該走九十九步”的任弼時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煩人,三怕用錢多。這種怕,是責任意識、危機意識、主動意識的集中體現,是“跟我上”而不是“給我沖”的表率姿態。從鳳凰山到王家坪,就如同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瑞金到北京的大道征途中的一個片段縮影,每個與黃土高原交融相生的延安革命舊址在樹蔭掩映下,內斂展示着不言自明的堅毅、堅貞與堅定。延安軍民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與華夏子孫剛健自強的文化基底一脈相承,推動着中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啟示我們青年一代,要永葆幹事創業、永久奮鬥的青春基因,在步步為營中擔苦,在主動衝鋒中擔難,在堪當大任中擔重,在勇面危機中擔險。黃炎培到延安,引出著名的“窯洞對”,還在一路走一路看中發出了“事事有組織,人人有訓練”的感慨,我們也應用責任擔當武裝自己,增強歷史主動,堅定時代行動,在成就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項任務中見精神。


因為一種源於大眾且

真誠不變的質樸追求


“千萬人在生活中和社會鬥爭中所發生的思想,才真正是哲學思想的基礎”,雲南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在他的著作《大眾哲學》中說到。正是把家國抱負與群眾福祉聯繫在一起,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找到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延安時期,中央領導人都有一塊自耕田,躬親下地搞生產,周恩來為了找回被扔掉的一個鉛筆頭而心急如焚,朱德因擔心破壞老鄉的樹木而要求不能在樹上栓馬,一件件小事折射出一顆顆真心。毛澤東說,“我們一切工作幹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共產黨給陝北蘇區的百姓帶來了生計、樹起了尊嚴,所以百姓也時刻同他們站在一起。正是依靠這種立場,“只見公僕不見官”的“延安作風”打敗了“只知道做官”的“西安作風”。這啟示我們青年一代,要始終紮根大地,以自律為先,從身邊做起,回到現實中耕耘,認真看社會現象、聽社會聲音、做社會調查,善當見微知著的用心人,多做春風化雨的暖心事。日常中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簡而妄為,希望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一定要做好,在與群眾和現實的結合中做言行示範者,讓理想紮根、雙腳落地。


延安事迹懷揣着新中國的曙光,延安精神啟示着新時代的青年,當代年輕人的人生軌跡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高度重合,邁上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肩負同樣光榮的時代使命。以上所述,只是延安精神給我的滄海一粟,與其說是心得,不如說是一種複述。很多時候,歷史中的一個人、一句話、一種形象、一段故事,不用過多闡釋,其本身就有一種經久不息的既存力量。對照反觀,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還有不少殘留的畏難心態、遺留的懈怠傾向、暫留的被動想法,雖現已不在革命時期,但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挑戰更複雜、情況更紛繁,所以更加需要純粹的信念以滋養,更加需要革命的精神以鞭策,更加需要質樸的追求以篤定。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唯有謹記教誨、不忘來路,“向著新的奮鬥目標,出發”!

學思踐悟 | 延安記憶的青春啟示 - 天天要聞


作者:陳傑 共青團雲南省委組織部掛職幹部 (任職於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 天天要聞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日本這個國家吧,大家都知道,文化獨特,傳統深厚。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它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還藏着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陋習。今天要聊的,就是其中一個特別奇葩的——“夜爬”。這玩意兒在日本社會裡流傳了好幾百年,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徹底廢除。背後原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