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張文傑
因為等待一份鑒定報告,這兩天,對於汪建慶來說,日子過得特別慢。
這份鑒定,事關三位抗日烈士身份的真實性,有望透過歷史的迷霧,揭開一段悲壯的戰爭往事。而出具鑒定報告的,是原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主任法醫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張繼宗,以及浙江迪安司法鑒定中心。
建在廟裡的抗日戰爭陣亡將士墓
在蕭山瓜瀝鎮沿塘村,化成禪寺由來已久,建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幾經廢棄又得以重建。作為本村村民,55歲的汪建慶便是這座寺廟的原負責人。
據史料記載,1940年,因130多位將士據寺頑強抵抗,遭日軍血腥屠殺,寺院也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這段歷史,在寺內立着的一塊石碑上有跡可循。
跟隨汪建慶走向一座偏殿,打開後門,只見後院里聳立着三座墳塋,墳前立着墓碑,中間的那塊墓碑上赫然寫着“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

“紀念碑立於2003年,那其實是一座合葬墓。”汪建慶介紹,20世紀末,一眾發起人開始商量籌資重建化成禪寺。在清理廢墟、挖地基的時候,發現了大量骨骸,還有些軍人遺物。人們把這些散亂的遺骨遺物聚攏在一起,建造了這座抗日戰爭陣亡將士墓。
汪建慶還拿出一袋珍貴物品,裡面有帽徽、紐扣,以及眾多銹跡斑斑的子彈殼。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物證,除了少部分是村民撿到送來,更多是挖掘時現場發現的。

權威專家參與鑒定骨骸
10月中旬,在寺廟東北角的圍牆外、村內河邊的一棵大樹底下,又有村民在勞作時挖出大量骨骸。為了證實這些骨骸的來源,村民將其收集起來送到了化成禪寺,並希望找權威專家來鑒定一下。“如果真是抗日將士遺骸,我們應該建一座公墓來緬懷他們。”

通過蕭山抗戰紀念館,汪建慶輾轉聯繫到了張繼宗教授。前兩天,聽聞事情的前因後果,張教授被深深打動,從北京飛來蕭山,同時帶來了浙江迪安司法鑒定中心的三名法醫。

作為我國著名法醫人類學家,張繼宗創建了中國人骨骼、性別、身高鑒定的多種方法,並在全國進行推廣,培養了大批掌握法醫人類學鑒定技術的基層法醫,曾多次參與重大案件的法醫人類學鑒定工作,包括118重慶空難、國航韓國釜山空難、甘肅無名顱骨案等。尤其在顱骨容貌鑒定方面,其造詣很深,主持了趙尚志烈士遺骨鑒定、歷史人物黃飛鴻照片鑒定等。
制定了細緻、嚴密的工作方案後,以張繼宗為組長的專家團隊開始分工合作。他們在化成禪寺搭好工作台,從清洗骨骸到歸類整理,再到拍照留證,整個工作有條不紊,花費了大半天時間,最終將三具骨骸清理鑒定完畢。
“從現場鑒定情況來看,符合人體結構特徵,且部分骨骸有被燒焦的痕迹。”張繼宗表示,根據搜集到的相關物證材料,還需進一步分析研究,待結果出來後會出具書面鑒定報告。
結果究竟如何?汪建慶和村民們在耐心等待,屆時我們也將繼續關注。
(來源:小時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