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懇邀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觀感與參與感,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
1976年1月8日9點57分,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在305醫院病逝。
消息一經傳出,李先念、鄧小平、葉劍英、陳錫聯、汪東興以及90歲高齡的朱德總司令等人先後抵達靈堂弔唁。
那個時候,雖然明面上沒有人說出來,但不管是黨中央還是人民群眾,大家心照不宣地悄悄企盼着——盼望毛主席會來,見周總理最後一面。
可三天的遺體告別儀式,毛主席並沒有來。很多人猜測毛主席或許有苦衷,漸漸地放下了這個心思。
然而追悼會開始前,負責周總理治喪活動安全的警衛負責人鄔吉成突然接到了汪東興的電話,指示他做好相關部署,預備迎接毛主席。
汪東興密令:主席會出席
周總理離世後,全國上下處於巨大的悲痛之中。鄔吉成也不例外,想到1月2日總理曾叫自己到病床前,似乎想囑託什麼。
可他去了醫院後,總理又陷入了昏迷,需要搶救,醫生讓他回去等。
鄔吉成
周總理沒再醒過來,他想囑託鄔吉成什麼成了永遠的秘密。這也是鄔吉成心中最大的遺憾,永遠無法釋懷。
不久,時任中央警衛局副局長的鄔吉成接到上級指示:中央擬定15日在人民大會堂為周總理舉辦追悼會,其安保工作由他負責。
中央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他,是經過仔細考量的。
鄔吉成出身貧苦,11歲成為八路軍的一份子,踏上了為抵抗日本侵略、解放中國而奮鬥的艱辛旅程。
一路上,從神池縣到忻州,又到崞縣,輾轉寧武、靜樂等等地方,每片土地都有鄔吉成及戰友浴血奮戰的痕迹。
期間,他始終將完成任務放在首位,把生死置之度外,數次負傷又數次站起,堅守在抗戰前線,經受住了考驗。
他本人因為在戰場上奮勇頑強、戰功屢立而逐漸受到上級領導的關注,職務隨之水漲船高。
1945年2月,鄔吉成被調到延安,負責毛主席、朱德總司令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的警衛工作。
從那以後,做事細心、謹慎的他長期負責中央領導人、外國高層賓客、重大會議等的安保工作。
而周總理的追悼會非同一般,會有眾多黨內重要領導人前來參加,前來悼念他的人又多,如果混進來一個兩個別有用心的人,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所以,中央才讓經驗豐富的鄔吉成擔負這一重任。
時間緊、任務重,他從接到命令就馬不停蹄的做準備工作,要安排追悼會場館內外安保人員、要核實參加追悼會的人員名單,還要保證參會人員背景安全。
1月14日,鄔吉成正忙着檢查人民大會堂的安保工作是否存在錯漏,突然一個工作人員小跑着過來,說:“鄔團長,中央來電話了,說有事找你!”
找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
汪東興先是詢問了周總理追悼會安保工作怎麼樣了,得知已經準備妥當後又問鄔吉成,是否做好了毛主席到來的相關準備。
鄔吉成自然沒有準備,因為沒有接到過任何中央通知,考慮到現實情況,默認主席不會參加。
汪東興遂指示道:“那你現在就開始着手吧,做好毛主席突然到訪的準備。同時把人民大會堂的江蘇廳跟台灣廳布置好,毛主席身體不好,到了要有地方休息。”
鄔吉成心中大震,連忙按照汪東興的要求布置休息室、調配維安人員,並跟治喪委員會溝通,傳達汪東興的指令。
聽聞毛主席要來,整個西花廳備受感動,畢竟主席身體情況也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參加追悼會,着實令人意外。
除了安保部門,其他各部門紛紛為毛主席的到來積極準備。顧及毛主席的休息時間,追悼會沒有一早開始,而是推遲了一段時間,才舉行。
回想之前陳毅元帥的追悼會,毛主席同樣沒有提前示下,直到追悼會當天才決定親自前往,所以包括鄔吉成在內的不少人覺得主席一定會去參加周總理追悼會。
遺憾的是,直到追悼會結束,毛主席都未曾現身。
以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係,主席沒來令大家非常意外。
周總理與毛主席革命友誼
周總理與毛主席的情誼跨越幾十年,是肝膽相照的革命戰友,更是“算人間吾和汝”的知己。
兩人之間發生的故事,最典型也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屬“遵義會議”了。
在這場關係到我黨存亡的重要會議中,周總理是促進會議順利召開的關鍵,是幫助毛主席重回黨中央領導核心的關鍵,更是堅決維護毛主席領導地位的關鍵。
1935年1月7日,紅軍抵達遵義。此時對於我黨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調整戰略布局,擺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負面影響,保留紅軍力量。
遵義會議的召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準備。
彼時,我黨算得上是“內憂外患”——內有心思不正的人張國燾興風作浪,外有強敵虎視眈眈。
張國燾
如此重要的時刻,走錯一步可能會給我黨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為了改正錯誤的方向,選擇正確的行軍路線、戰略方針等,毛主席竭力遊說中共中央各位領導,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阻止中央紅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經毛主席的不斷努力,一眾領導逐漸意識到正確方針路線的重要性。所以在進入遵義以前,他們便開始反對戰爭,籌備相關軍事會議、總結失敗經驗、選取正確領袖。
會議能夠順利召開,周總理的積極推動功不可沒。
遵義會議召開以前,周總理與毛主席曾多次合作。漫長艱苦的革命鬥爭中,他深刻了解了毛主席的戰略思想,非常認可毛主席的作戰方針。
毛主席和周總理
第五次反“圍剿”中,倆人陷入了同樣的尷尬境地,手中幾乎沒有實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周總理重新擔任起部隊的指揮重任,一個人苦苦支撐着局面。
期間,周總理得以與毛主席多次接觸,聆聽並支持他的想法和意見。正是因為周總理思想的轉變,促成了遵義會議的召開。
中央軍委進入遵義以後,他着手召開會議。因他在黨中央的地位極高,所以這次會議由他推進要比其他人容易一些。
1935年1月15日,會議在遵義城琵琶橋東側87號召開,周總理、毛主席、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出席會議。
會議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經驗教訓,二是改組中央領導機構。
會上,周總理極力舉薦毛主席,帶動其他與會人員一起票選毛主席,成功讓他重新進入領導核心。
周總理
毛主席曾多次肯定周總理在遵義會議中的重要貢獻:“最近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這個會開得好,解決了軍委的領導問題。這次會議所以開得好,恩來起了重要作用。”
之後,毛主席參加了各種軍事會議。作為當時黨內比毛主席更有聲望的決策者,周總理對他非常尊重和認可。
周總理萬事以共產黨和紅軍的利益為重,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毛主席是對的,他都會全力遵從,給毛主席充足的發揮空間。
同時,周總理還幫助毛主席“排除”黨內不和諧的聲音。
毛主席和周總理
受之前思想影響較重的人員,他親自開導調解,使其接受和認可毛主席,保證毛主席在黨內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在周總理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毛主席得以成為最高統帥,指揮全軍行動,其地位日益穩固。
二人聯手改變了我軍岌岌可危的處境,為我黨日後的宏圖偉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們的革命友誼不是從遵義會議開始,卻在該會議中得到升華,在此後的歲月中,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的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更是相輔相成,為了建設新中國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奮鬥。
毛主席和周總理
到了晚年,兩人的情誼仍舊穩定深厚。周總理為了國家鞠躬盡瘁,落下了一身病。毛主席擔心他,時時事事為其操心。
1972年初,周總理開始便血。醫生在為周總理做檢查時,發現他的膀胱上有個不小的陰影。
要想確定陰影是什麼,需要手術切片做病理,意味着有很長一段時間周總理無法工作。
醫護人員勸周總理儘快手術,正好趁着這一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
可周總理不願意,得知自己可能得了癌症的時候工作還更加刻苦了,差不多每天要忙碌十幾個小時。
周總理
常人的身體都經不起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何況周總理還是一個病人。
很快,毛主席聽說周總理被確診膀胱癌,臉上出現了少有的嚴肅,眉頭緊皺着,看起來心情非常沉重。對他而言,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緊接着,他特意叫來總理的主治醫生詢問治療方案。醫生告訴他準備給總理開刀切除時,他異常不滿,表示開刀容易擴散,也有風險,能不能通過中醫和中藥控制病情。
中醫藥自然沒有辦法控制癌症擴散,所以醫生委婉向主席解釋周總理的情況還是開刀更為妥當。
毛主席仍舊滿心疑慮:“你們外科醫生動不動就開刀,開一個死—個!陳老總不是開刀死了嗎?謝富治不是也開刀死了嗎?”
毛主席和周總理
關心則亂,誰的提議毛主席都要懷疑幾分。不過,他知道自己沒有醫生懂得多,並未乾涉治療方案,只叮囑周總理“應當休息、節勞,不可大意”。
周總理第一次做手術的時候,毛主席在家中坐立難安,專門召來總理的貼身秘書詢問他的病情。
按照相關規定,醫院不能隨便將周總理的事隨意告知他人。
可毛主席放心不下,不停催促秘書給醫院打電話了解情況,直到周總理手術順利完成他才長舒一口氣。
據了解,當天毛主席本來要接見一位外賓,因實在太過挂念周總理,所以推掉了。
毛主席和周總理
更令人動容的是,毛主席不僅讓人隨時彙報周總理的病況,還能記住總理病情的每個細節。
毛主席百忙之中還不忘關心周總理,可見兩人之間的情誼有多深。
主席沒有出現原因
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再深厚的情緣也有終止的那一天,再長久的陪伴都無法跨過生死這一關。
隨着年紀越來越大,二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分別在所難免。
1975年9月開始,周總理的病情急速惡化,不得不住進醫院療養。
醫生檢查後決定給周總理進行第四次大手術,原以為他手術了能夠堅持一段時間,可是沒想到術後不到一月,他的病情出現反覆,醫生只好又給他做手術。
自那以後,周總理再也沒能下床。即便自己情況很不好了,他依舊堅持工作
身邊的工作人員、醫生護士多次勸說無果,只好“大逆不道”的在他辦公室門上、病房中貼上“請總理改變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請總理愛護身體,注意休息”的字條,搞得總理哭笑不得。
更讓周總理無奈的是,中央的一眾領導們也跟着一起“湊熱鬧”。聶榮臻、李先念和葉劍英等人都在字條上籤了名,無聲支持秘書們的主張,默許他們代替自己監督周總理。
相比於大家如臨大敵的反應,周總理對生死倒是十分坦然,認為自己活70多歲夠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總有這一天。
隨着癌細胞的轉移,他精神狀況越來越差的同時,身心承受的痛苦也越來越劇烈,有時候疼急了連麻醉劑也沒有效果,但他硬是挺着一聲都沒吭。
1月伊始,周總理開始斷斷續續的昏迷,病床前從不離人。5日,醫生們又為他做了一次手術搶救,效果非常不理想,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手段,保證他生理機能正常運轉。
總理病逝的前一天,似乎有所預感,早早讓妻子鄧穎超回家休息,醫生想給做他檢查也被攔下,囑咐醫生去照顧其他病人。
一個一生大公無私、替別人着想的人,就這樣離開了。
周總理病逝後,工作人員擔心毛主席的身體,沒有直接將這一消息告訴他,而是托毛主席住處的值班護士寫了一張彙報小紙條,放在大廳的桌子上。
秘書孟錦雲聽見了外屋有人走動的聲音,知道有人來送彙報條子了,出門來取。
走到桌前,孟錦雲看到了紙條上所寫的內容,潸然淚下。
毛主席正在卧室里里看書,沒注意到外面發生的事情。孟錦雲將紙條小心疊起放進了口袋,擦了擦眼淚調整好情緒,才重新進屋。
整整一個上午,孟錦雲心不在焉,幾次想要開口告訴毛主席,可是看到他的狀態又實在不忍心,這一拖就拖到了下午。
下午三點鐘左右,中央政治局起草的周總理逝世訃告送到了毛主席這裡。知道瞞不下去了,孟錦雲只好帶着哭腔讀起了訃告。
“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志,因患癌症,醫治無效,於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孟錦雲讀到這裡,再也讀不下去了。她知道主席一定聽見了自己所讀的內容,不願再繼續念下去,刺激主席。
儘管毛主席先前做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真的聽到周總理逝世的消息時,還是不敢相信。他枯坐了半天,慢慢閉上了眼睛,隨後一滴眼淚順着眼角流了下來。
大家沒有提前告知毛主席,周總理追悼會的具體時間。不過孟錦雲猜測他應該想去,偷偷詢問汪東興要不要將此事告訴給毛主席,問問他要不要去追悼會。
汪東興沉吟了片刻,指示道:“政治局未發出通知請主席參加追悼會,你們就不要問主席參加不參加了,徒增傷心。”
不過汪東興轉念一想,覺得毛主席還是有很大概率會參加周總理的追悼會,畢竟兩人多年來的情誼在那裡,毛主席一定想去送周總理最後一程。
所以他在吩咐秘書、護士們做好毛主席參加周總理追悼會的同時,也告知了追悼會的負責人做好相應準備。
事實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毛主席並未出現在追悼會上。鄔吉成等人很疑惑,主席說了要來,為什麼最後沒來。
後來,大家才知道不是毛主席不想來,而是來不了。
周總理追悼會當天,中南海內毛主席情緒低落,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默默垂淚。
秘書小心詢問他是否要去追悼會,主席無奈的拍了拍腿,帶着別樣的情緒回答道:“我已經走不動了。”
其實周總理去世對毛主席的打擊不小,他的病情甚至一度惡化。尤其是在14日晚上,主席站不起來不說,還出現了呼吸困難,身體情況不允許他去。
1976年,是我黨損失最嚴重的一年,也是中國人民最傷心的一年。這一年中,我們先後失去了周總理、朱德總司令還有毛主席三位偉人。
而知道總理追悼會前,汪東興曾下達過高度秘密任務的人屈指可數。
多年後,鄔吉成向眾人說出了這一秘密,普通老百姓才恍然大悟毛主席當初為什麼沒有參加追悼會。
逝者已去,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這片華夏大地上。他們之間炙熱而又真誠的友誼必定被人口口相傳,感動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