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沒偷人東西,沒給有錢人當乾兒子,別的都跟《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一樣。睡馬路呀,給人拖地板呀,從垃圾箱里找破爛呀,全乾了。上海有個外白渡橋,黃包車拉上去很費力,我跟弟弟岸青就在後面幫着推,推上去人家給幾個小錢……”
誰也不敢想象,這段令聽者落淚的凄慘經歷,竟來自我們的開國首領毛澤東主席的兒子——毛岸英的描述。
毛澤東主席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一生戎馬,忘乎自己。雖然生育過十個孩子,但是由於孩子們都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所以最後順利長大的卻只有毛岸英和毛岸青,以及李敏和李訥四個人,其餘的6位孩子終究沒能陪着主席看到新中國的勝利。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秋收起義宣告失敗,毛主席被迫與妻子楊開慧分離。
前期,兩人還保持着書信聯絡,但是地下交通站被反動派粗暴破壞後,毛主席與楊開慧的聯絡便中斷了。後來,更是傳來楊開慧“喪生”的消息。楊開慧作為主席浪漫愛情的締結者以及革命工作的堅定支持者,在毛主席心中佔據着重要位置,她的離去讓毛主席萬分悲痛。但是,毛主席比誰都明白,他不光是楊開慧同志的丈夫,更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首領,他能做的只有捨棄兒女情長,繼續投入革命工作。
遺失的長女
工作期間,毛主席經人介紹,認識了同在井岡山根據地工作的賀子珍,兩人逐漸建立感情並最終締結婚姻。
1929年,賀子珍生下了毛主席的第一個女兒——毛金花。
然而,革命時代的革命鬥士註定難以擁有普通人的天倫之樂。
因此,雖然主席對長女毛金花十分喜歡,但是戰爭時期帶着小孩子東奔西跑終究不是辦法,於是主席夫婦倆商議後將毛金花送到了當地一個百姓家讓其代為收養,將來革命勝利後再接回來。只是沒想到,毛金花這一去被轉送多家,直到革命勝利都沒有再與父母相見,自此遺憾一生。
流浪走失的毛岸龍
然而,失去愛女的痛苦還未消解,毛主席又得知,第一任妻子楊開慧所生育的三個兒子,已經在其母親楊開慧去世後流落街頭。
長大後的毛岸英憶起這段往事時說,當年他與兄弟毛岸青、毛岸龍跟着外婆和舅媽去了上海的叔叔毛澤民家,在叔叔的安排下,毛岸英三兄弟住進了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創辦的幼兒園裡。只是後來,這所幼稚園遭到了反動派的破壞,工作人員要麼暴露,要麼被逮捕;他和兄弟們因為無人照看,只好流落到街頭睡馬路,找破爛,甚至為了有點小錢去吃飯給人去白渡橋推黃包車。毛岸英的三弟毛岸龍正時在這個時期,不幸走失,再無音信。
而另外兩個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黨組織的工作人員找到後,送到了蘇聯生活和學習。
毛毛下落不明
1932年,一直陪伴在主席身邊的賀子珍有了她的第2個小孩。由於是個男孩,因此,主席依着之前的兒子給他取名為毛岸紅,小名叫毛毛。毛毛十分機靈可愛,主席有時候開玩笑地說:人家都叫我“老毛”,我的兒子叫“毛毛”,比我還多一個毛字,將來肯定要比我厲害!
然而,革命工作總是伴隨着太多不得已。當毛毛長到兩歲的時候,毛主席領導的隊伍在反圍剿中遭遇失敗,不得不踏上艱難的長征路。臨走前,主席與賀子珍將兒子交給了毛主席三弟毛澤覃(音同“勤”)代管。可是,當紅軍主力撤走後不久,廣大的蘇南地區就被國民黨攻陷,主席的三弟毛澤覃也因此犧牲。在此期間,毛毛被轉移到警衛員家裡後,至此下落不明。
接連夭折的孩子
1933年,賀子珍再次生產了一名男嬰,或許是由於賀子珍本人身體太過虛弱,外加上長久性的營養不良,以致於孩子早產,最終也沒能活下來。
賀子珍與主席生育的孩子就這樣接連遺失和夭折,讓夫婦倆備受打擊。
後來,在陪伴主席的長征路上,賀子珍又生下了一個女孩,孩子長得十分可愛,夫婦倆給她取名為“秀英”。可是由於長征旅途艱難,不能攜帶容易啼哭的嬰兒,所以小秀英又照例被送到了老鄉家裡代養。
後來,當賀子珍和主席託人打聽到老鄉,想要接走孩子的時候,才知道孩子已經因為身體生病,醫治無效後夭折了。
唯一的李敏
數年間,接連失去了四個孩子,這讓賀子珍與毛主席痛苦到極點。尤其是賀子珍曾一度陷入崩潰:難道她與主席註定不能擁有孩子嗎?
所幸,命運對他們尚有一絲眷顧和同情。
1936年冬,身在陝北的賀子珍再次懷孕,並生下了一個女孩。毛主席十分欣喜,給她取名為“毛嬌嬌”。
後來,由於毛主席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使用化名“李得勝”。所以,毛主席乾脆也讓女兒隨了“李”姓,將“毛嬌嬌”改名為“君子敏於行”的“李敏”。
後來,賀子珍也曾生下了與毛主席的第6個孩子。然而非常心酸的是,當這個孩子還是個不滿一周歲的嬰兒時,就因為感冒感染了肺炎,僅僅十個月就夭折了。
就這樣,賀子珍與毛主席的6個子女,唯一長大倖存的只有李敏。
長子犧牲
雖然痛失6位子女,令主席夫婦萬分悲痛,但所幸的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工作成果已經取得了穩定發展。
1949年,隨着毛主席在天安門的莊嚴宣講,新中國成立了!
然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由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就猶如東方世界裡一輪不合事宜的太陽,當我們滿懷雄心壯志,想要建設新中國的時候,世界各國卻表現得十分不屑,甚至等着看笑話。他們不能想象,一個窮得叮噹亂響,靠着“小米加步槍”站起來的貧弱國家,究竟如何領導和團結四億多尚吃不飽飯的子民,又如何在新興的國際社會裡正常運轉?
但是,這些外來的聲音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猶如“螞蟻緣槐誇大國”,就是“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
正所謂“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所以,當對手囂張的的時候,一味地妥協和退讓只會讓敵人更加得寸進尺、更加放肆。
於是,1950年,當美國以自己與韓之間有軍事盟約為由,帶領“聯合國軍”出兵進攻朝鮮,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強行越過“三八線”,轟炸中朝邊境,挑戰中國底線的時候,毛主席當即決定開啟抗美援朝鬥爭。
此時,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已經從蘇聯學成回國,所以聽聞中國人民志願軍要支援朝鮮戰爭的消息後,向父親和黨組織部領導提出,要申請參加第一批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並最終取得毛主席同意,進入了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隊伍。
然而,當毛岸英剛到志願軍司令部擔任俄語翻譯和機要秘書僅僅一個月後,毛岸英所在的司令部便遭到了美軍的空襲轟炸,正在擔任值班任務的毛岸英不幸在這次空襲中犧牲,年僅二十八歲。
當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報告給毛主席時,毛主席沉默良久後,對着身邊人說:你們說我不派他去,他就不會犧牲,或許是這樣。可是,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我自己的兒子不派去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為有犧牲多壯志
九年後,毛澤東主席再次回到了故鄉湖南,當他面對韶山沖的故園時,心情激動地寫下了一首詩,其中有句說: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是啊,曾經他離開這裡的時候,至親好友俱在;如今當他再次回到故里的時候,山河雖在,可是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至親卻早已離他而去,且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我們不敢想象,此時主席的心裡有着多大的悲痛和豪情,才會說出“為有犧牲多壯志”;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毛主席正是用這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理想和氣魄,支撐着自己走完了革命路途上的萬里長征,才會有今天的“喜看稻浪”以及未來征程上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