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2022年10月10日22:08:13 歷史 1783

諾貝爾獎設立初期,它的頒發對象都是,在人類各領域裡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其中包括和平。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毒氣武器,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德國物理化學家弗里茨·哈伯,卻在戰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時,哈伯作為毒氣的主要研發人被戰勝國列入戰犯名單,然而瑞典皇家科學院卻力排眾議地宣布哈伯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這個決定不僅引起了戰勝國的抗議,還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哈伯是德國人乃至全人類的恥辱。

在隨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一名法國獲獎者更是言辭激烈的批判哈伯不配獲得諾貝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什麼會在人們普遍都反對的情況下還是堅持把獎項頒給了弗里茨·哈伯?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人工固氮

雖然弗里茨·哈伯製造的毒氣,殺死了無數人,但他同樣為世界提供了“麵包”,很多人還是願意稱他為養活了20億人的“化學戰之父”。

弗里茨·哈伯1868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母親早逝,父親是染料商人,資產頗豐。

哈伯作為家中的長子,父親從小就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希望哈伯未來可以接手家裡的產業。

但沒有想到的是,哈伯從中學接觸化學這門課程起,就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痴迷於自己在家做一些小實驗。

在高中畢業後,哈伯又獨自前往柏林海德堡蘇黎世等地求學,主攻有機化學的研究。

後來在著名化學家霍夫曼的指導下,哈伯成功完成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寫作,由此被德國皇家工業大學破格授予了博士學位,足以見得他的聰明才智。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對於自己熱愛的化學領域,哈伯除了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還多次前往一些化學工廠取得技術經驗。

期間,哈伯在父親的要求下回家經營家族產業,但父子二人經常因為不同的理念產生矛盾,哈伯深感自己沒有做生意的天賦,轉而堅定的投身學術研究。

1896年,哈伯開始留校擔任編外講師,幾年的教學經歷中,哈伯又從有機化學轉到研究物理化學,算是小有成績,而讓他徹底聲名鵲起的還是因為——

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一種元素,同時也是生產肥料、炸藥、農藥不可或缺的一種原材料。

氮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但也因此很難直接作為肥料被植物利用,而當時雖然也有硝酸鹽礦物可以用來製作出含氮的肥料,但這種礦物開採成本比較大,儲量也有限,且開採出的硝酸鹽礦物大多會被用來製作火藥,不會被用到農業生產上面。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隨着歐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的推動,人口的快速增長已經遠遠大於糧食的供應,此時就必須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無疑需要大量肥料的供給。

這時,很多歐美國家只能將主意打到了動物糞便上,尤其是鳥糞,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和尿素,是一種非常好的肥料。

為此,鳥糞還一度成為各國爭相哄搶的稀罕物品,甚至有很多國家會因為爭奪島嶼上的鳥糞而大打出手,俗稱“鳥糞戰爭”。

但鳥糞這種天然肥料也有被挖完的時候,如果找不到新的肥料,歐洲的糧食產量將會不可避免地大幅下跌,進而引發糧食危機。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1898年9月,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與化學家克魯克斯就公開在一次會議上證實了這一點。

在克魯克斯看來,只有找到新型肥料,才能將歐洲人從糧食危機中解救出來,所以克魯克斯當即就呼籲歐洲各國的科學家們都行動起來,利用空氣中最多的氮製作出含氮肥料。

含氮肥料並不難製作,其實在這之前就有科學家研究出了含氮的化學肥料硫酸銨,但因為產量有限,並不能滿足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需求。

此後,歐洲各國的科學家決定開始研究人工固氮,後又提出可以將空氣中的氮和氫合成氨,用於製作肥料的原材料。

可是在做合成氨實驗的時候經常會發生爆炸,風險比較大,所以先後有幾個科學家都選擇了放棄。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而最終成功完成合成氨這項研究成果的人正是弗里茨·哈伯

毒氣研究

實際上,哈伯最開始對氮並沒有什麼研究,他早期的研究方向是電化學

後來在1902年,哈伯去美國電化學學會參加年會的時候,意外去參觀了一座正在研究固氮的工廠,這時,哈伯才對人工固氮產生了一絲興趣。

回到德國後,哈伯開始着手研究用電弧法人工固氮,兩年過去,很可惜的是哈伯的實驗並沒有進展,用電弧法人工固氮的方法以失敗告終。

1904年,哈伯轉而研究起了合成氨,期間,因為實驗比較困難,從氮和氫中生成的氨比較少,哈伯對這項研究逐漸沒有了希望,便打算放棄。隨後他公開了自己在實驗中的部分數據。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另一位同樣在研究合成氨的德國物理化學家能斯特對哈伯的實驗數據產生了質疑,認為他的數據充滿了錯誤。

能斯特的質疑和批評對哈伯這個物理化學家來說是一種侮辱,所以哈伯決定重新撿起對合成氨的研究。

從這之後,哈伯就一頭扎進了學校的實驗室里,專門進行合成氨的研究。

1909年,在無數次的實驗中,哈伯成功地從氮和氫中研究出了合成氨。

自此,世界上的合成氨80%都被用來生產化學肥料,如今農民種地經常使用的尿素、硝酸銨等含氮複合肥都是以合成氨為原材料。

不可否認的是,合成氨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所以當時就有人認為合成氨的發明者哈伯養活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作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物理化學家,哈伯一舉成名。

1910年3月,哈伯正式在自然科學家聯盟會議上公開了自己關於合成氨的部分研究情況。

與此同時,英、美、法等國的科學家紛紛前來哈伯的研究室進修學習,1911年,哈伯在柏林大學當教授時,又被邀請到威廉皇帝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研究所當所長。

期間,哈伯還和同在柏林的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成為了好友。

不出意外,按照這個人生軌跡走下去,哈伯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但這一切都被突如其來的戰爭所打破。

1914年,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後,德國軍隊對法國發起進攻,遭到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後,雙方陷入焦灼狀態。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當時德國人民已經喊出了“為德國而戰,和英法不共戴天”的口號,在國內上下這種無形的硝煙中,德國科學界的不少大佬紛紛摻和進去,支持德國戰爭。

在此號召下,哈伯停止了手上的研究,連同自己的實驗室開始為德國軍隊服務。

從此以後,哈伯的實驗再也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

為了儘快擊退與德國對戰的俄、法、英等協約國,德國軍方開始考慮使用毒氣作戰,他們首先找到的人是能斯特,由他來做毒氣實驗研究。

1914年,哈伯同樣加入了毒氣研究,起初他們是在子彈和炮彈中加入催淚劑等刺激性物質,但使用時發現效果不大,他們又開始研究更具有刺激性的毒氣。

1914年12月,哈伯和團隊在實驗室研究毒氣時,化學物質反應後造成了爆炸,哈伯的助手當場被炸死。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但這件事並沒有讓哈伯停止對毒氣的研究。

此後哈伯首先向德國軍方提出可以將氯氣(強烈刺激性的劇毒氣體)保存在鋼瓶里,然後拿到戰場上釋放。

在德軍的支持下,哈伯開始全權負責製作氯氣,毫無疑問,氯氣在戰場上的威力給了哈伯一個很大的驚喜。

戰場上的化學武器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境內,哈伯親自前往前線戰場指導德軍向英法聯軍陣地上投放了100多噸的氯氣。

此舉可以說是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畢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

在沒有絲毫準備的情況下,隨着黃色的煙霧瀰漫開來,英法聯軍陣地上開始混亂,很多戰士匆忙丟下槍支想要逃跑,但最終還是在“空氣炸彈”中極其痛苦的窒息而死。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德軍用一場煙霧不費吹灰之力打了一場勝仗,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而作為一手締造毒氣的哈伯為此受到了德國皇帝的嘉獎。

當時按照德軍的規定,哈伯作為一個猶太人不能在軍隊當軍官,但因為毒氣戰的成功,哈伯不僅被破格授予了陸軍上尉軍銜,還被授予了鐵十字勳章。

在德國軍隊里,每一個戰士都以獲得這枚勳章為榮譽,哈伯同樣如此,在這之後,他更加渴望用化學手段為國效力。

但不同的是,哈伯的妻子克拉拉·伊梅瓦爾極力反對丈夫將化學武器帶到戰場上。

從哈伯第一次為德軍研製毒氣時,克拉拉就經常因為此事和哈伯發生爭吵,可哈伯始終堅持對毒氣的研究。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在受到德國皇帝的獎勵後,哈伯在家裡大擺慶功宴,觥籌交錯間,克拉拉看着滿面春光的哈伯,內心頓時產生了一種無力感,隨後拿起手槍自殺身亡。

可惜妻子的死亡並沒有喚醒已經走火入魔的哈伯,他甚至來不及操辦妻子的葬禮就返回了前線戰場。

與此同時,在哈伯的毒氣戰之後,其他參戰國都嘗到了化學武器的厲害,紛紛開始研究起了毒氣並用在了戰場上。

1916年,法國在戰場上用上了光氣彈(窒息性毒劑)。

德軍隨即又派哈伯負責毒氣彈的研究。

此後,德國還專門組建了一支由哈伯帶領的獨立化學戰部隊,負責毒氣的研究和供應,對這項工作,哈伯是樂此不疲,全身心投入毒氣研究。

1917年,在哈伯的研究中,德軍又將殺傷力最強的芥子氣搬上了戰場,無數戰士以全身潰爛的方式痛苦死去。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可惜即便德國率先用上了毒氣,但依舊沒有逃開戰敗的命運。

一戰結束後,哈伯作為德國毒氣戰的主要負責人,首當其衝就遭到了國際上的嚴厲指責,指控他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罪行。

此外,戰勝國也將哈伯列入了戰犯名單,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哈伯卻因為他之前研究出的合成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個消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哈伯在一戰中的毒氣戰,英法等國的科學家公開對他獲獎表示反對。

但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的第一評選標準是“為人類做出好的貢獻的人”,單從科學本身來看,哈伯的合成氨確實符合這個標準,他獲得諾貝爾獎也無可厚非。

所以哈伯最終還是拿下了這個備受爭議的獎項。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此後,哈伯重新回歸自己的學術研究,可是這一切又在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被打破。

德國納粹黨上台,大肆殘害猶太人,哈伯曾經研製出的毒氣反而被用到了同胞身上,上百萬人因此喪命,他自己也被迫離開了這個他曾為之效力的國家。

1934年,哈伯因為心臟病發作死在了瑞士

結語

在哈伯從事化學研究的工作中,有人認為他是天使,有人認為他是魔鬼,他可以研究出提高糧食產量的化學肥料,也可以研究出殺人的毒氣。

這看似很對立的兩個物質,卻恰恰證實了哈伯曾說過的一句話:“在和平時期,科學家是屬於世界的,但在戰爭時期,他只屬於自己的祖國。

哈伯是一個很有愛國主義的人,但很可惜作為一個猶太人,他最後還是被德國無情拋棄了。

在一戰中發明毒氣導致千萬人死亡的哈伯,為何在戰後獲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就像愛因斯坦所言,哈伯的一生是德國猶太人的悲劇——單戀的悲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 天天要聞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 天天要聞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參加“母親節•母親河,接來老媽,順着黃河濱州“活動,頭一站是鄒平碼頭梯子壩。在那,我們發現:當地有個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此人,叫馬振西,是個治黃模範。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見,受邀登上天安門。他是鄒平市碼頭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 天天要聞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買了最早一班從西安到延安的動車,開啟紅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來到站前廣場,仍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車站內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前廳兩側的一至二層,分別停放着東風4和復興號、以及前進蒸汽機車與和諧貨運電力機車,代表着我國鐵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