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時期政治波動,也出現了很多名臣將相。他們對在日漸衰敗的朝廷翻雲覆雨,對唐朝的歷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名臣將相中既有力圖恢復唐朝中興的,也有乘機挖國家牆角的,正義與邪惡的交織形成了一幅晚唐的政治畫卷。宰相王播在這些名臣將相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為官生涯極具爭議性,引起了後世學者很多討論。在為官之初,王播是非常正直剛強的官員,為了彈劾貪污腐敗的京兆尹李實甚至被貶為縣令。他也曾參與裴度組織的圍剿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戰爭,並在此期間立下大功,受到皇帝的表彰。
然而到了為官的晚期,王播卻作出了與年輕時候背道而馳的行為,成為了他自己曾經厭惡的貪官污吏。他為了當宰相為賄賂宦官集團,並且依附於他們。在淮南當節度使期間,他曾經不顧地方水災嚴重,對百姓施以重稅,搞得當地民怨沸騰。為了得到提拔,他與宦官集團首領王守澄達成聯合,在銅稅方面盤剝百姓,搞的民不聊生。王播晚年變節的行為在歷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歷史學者都在討論他變節的原因。從各種歷史書籍上看,對王播的評價眾說紛紜,而對其變節的原因卻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
王播在為官初期和晚年如此大的差別,從清廉的能吏變成了貪腐且依附於宦官的宰相,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尤其是他為了當宰相而賄賂宦官和朝廷大臣,這種賣官鬻爵的行為更是讓人憤慨不已。這種變節的行為是讓士大夫階層所不齒的,所以在很多史書上也對其進行了批判。學者們對於王播變節的說法很多,有的是認為他隨着年齡變大,對權勢的渴望日益增加。有的認為他因為青年時代多次遭到權貴的打擊,看透了官場的規則,所以順應了當時的潮流。然而從歷史文獻上看,這些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卻是沒有抓住核心要義的。
綜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分析,王播變節的原因並不是在他個人身上,而是出於政治環境的變化和朝廷風氣的腐敗。王播是唐朝中晚期少見的出身於寒門的宰相。他雖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出身,但因為距離主要大宗太遠,一直沒有得到過什麼照顧。他小時候很貧窮,只能在揚州惠昭寺木蘭院的僧寮里借讀。王播成年後參與了科舉考試,先後考中的進士和賢良方正,被任命為盩厔縣尉。在為官初期王播出了名的剛直不阿,受到了御史中丞李汶的賞識,被推薦任監察御史。他為了打擊權貴和官員犯罪不遺餘力,多次遭到權貴報復。
因為這些政績,所以王播陞官很快,沒多久就成為了侍御史。就在他事業順利的時候,在彈劾京兆尹李實時遭到了反噬。前文講過京兆尹李實是唐德宗李適的寵臣,利用長安和關中的水災大發國難財,遭到了韓愈的彈劾。王播也在同一時間彈劾了李實,其結果與韓愈一樣,不但沒有拿下對方,反而被貶官外放。王播被貶為三原縣令後依然堅持不畏權貴的作風,大力打擊地方豪強,年終考核政績為“畿邑之最”,成為當時有名的能吏。唐順宗李誦繼位後,王播被提拔為駕部員外郎,後又升任工部郎中、知御史雜事、長安縣令。
因為在地方上作出了優異的政績,王播得到了唐憲宗李純的重用,先後出任刑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除此之外,王播還一直兼任諸道鹽鐵轉運使,負責運送朝廷徵收的財賦收入,成為元和中興時期唐朝財政的代表官員。裴度率軍評定淮西吳元濟叛亂時,王播以鹽鐵轉運使的身份負責督促江淮的財稅事物,為軍隊戰爭的後勤提供的保障,成為平定淮西的功臣之一。可讓他運氣不太好,就在他官場人生日漸巔峰的時候,卻得罪了宰相皇甫鎛。皇甫鎛將王播調到劍南西川節度使,將王播的職位交給了鹽鐵轉運副使程異。
而這次貶謫堪稱王播人生的轉折點,貶謫之前他是著名的清廉干臣,是朝廷享有盛譽的能吏。而被貶謫之後,王播開啟了貪腐的歷程,變節成為唐朝中晚期有名的大貪巨貪。他到了西川後,積極與長安的權貴聯繫,謀求回到朝廷。他在本地對百姓施以重稅,聚斂巨額財富,用於結交長安的權貴。唐穆宗李恆繼位後,宰相皇甫鎛被貶官罷相。王播得到消息後積極出錢賄賂宦官集團,尋求被調回長安,他甚至想要當宰相。面對重新反叛的河北三鎮,一向靠攏主戰派的王播居然出奇的安靜,並沒有符合老上司宰相裴度的意見。
此後王播出巨資和掌控朝政的宦官首領王守澄拉攏了關係,兩人成為朝廷中的政治盟友。在王守臣的支持下,王播到處潑灑金銀賄賂大臣,又從地方節度使的任上盤剝百姓補充,形成了賣官鬻爵的消費路線。為此王播在這方面花費金錢每年達到上百萬緡,同時也使他官位平步青雲,兩次坐上宰相之位。王播晚年隨勢沉浮的行為為士大夫所唾棄,認為他以“姦邪進取”,“不存士行”。但也因為他為官初期剛直不阿和不畏權貴的行為,受到了一定的讚譽。於是王播成為一個歷史上爭議極大,具有兩極分化評價的唐朝宰相。
對於王播出現如此大轉變的核心原因,並不在於他個人的想法,而是在於唐朝政治環境的變化。在王播被貶謫西川節度使之前,唐朝朝廷中清廉的士大夫和文人佔據大多數,尤其是以裴度為代表的主戰派大臣,對於朝廷官員的品格要求極高,形成了取士先取德的政治風氣。在這種政治風氣下,人品高潔的官員受到尊重,也容易被提拔。哪怕是遭到了權貴的打壓貶謫,也能很快回到原來的官位,大名鼎鼎的韓愈、元稹就是其中的代表。可是在王播被皇甫鎛貶謫之後,朝廷的政治風氣開始出現了大變,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跡象。
驅逐的王播的皇甫鎛在歷史上沒有啥名聲,但卻是唐憲宗李純晚年重用的宰相。他被認為是奸佞陰險的大臣,與宦官首領吐突承璀、奸相李逢吉勾結,罷免名臣裴度與崔群,甚至參與擁立唐憲宗李純次子澧王李惲為太子。當時正處於唐憲宗李純執政的晚期,因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的平息,朝廷的聲望如日中天,出現了所謂元和中興。皇甫鎛領會李純的意圖,開始對主戰派大臣進行打壓驅逐,將他們鳥盡弓藏。作為戰爭時期裴度的副手而主管後勤的官員,王播也稱為他們打壓排擠的對象。
唐穆宗李恆繼位後,皇甫鎛和吐突承璀在政治鬥爭中失勢,先後被殺,崛起的是以主和派大臣為核心的舊官僚們。這些舊官僚之中以前宰相李逢吉最為活躍,他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組成了牛李黨爭中的牛黨,開始了霸佔朝廷四十餘年黨爭的歷程。這些舊官僚們大多與主戰派有着極大的矛盾,所以結黨營私阻止主戰派回到朝廷,就連大名鼎鼎的元和第一個功臣裴度也不能倖免。同時這些官僚又開啟了行賄受賄的政治風氣,將賣官鬻爵作為了以權謀私的重要手段。據說在一次朝會中,他們甚至將官位定價,讓外官出錢購買。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播想要從地方回到朝廷就很不容易了。首先,他在之前是一直站台裴度的,而裴度又是牛黨打擊的重點。他如果不與裴度拉開關係,牛黨就不可能讓他回到朝廷。其次,牛黨把政治風氣搞得很差,尤其是在李逢吉搞出所謂的“八關十六子”後,賄賂“關子”賣官鬻爵就成了陞官的專營路線。如果還想香以前那樣靠人品和政績陞官,王播肯定是沒希望的。但是王播身段很柔軟,果斷適應了朝廷政治的變化,開始了拿錢買官的歷程。而且他不找牛黨,他找李牛黨的上家宦官王守澄,這讓他得以平步青雲成為宰相。
從上述歷史變化可以看出,王播的變節是始於牛黨執政下的政治生態的惡化。在牛黨賣官鬻爵的政治生態下,王播隨波逐流,成為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中國古代政治有句名言,“滿潮皆君子,則小人無容身之地。滿朝皆小人,則君子避之不及。”牛黨執政下的唐穆宗長慶年間就是這種情況,因為這個偽君子集團壟斷了朝政,對正直的大臣進行打壓排擠,於是小人們得以幸進。很多中立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前途也走上了這一條路,成為自己當年不齒的人之一。王播不是其中的第一位,也不是最後一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實際上在牛黨執政的時期,大量的官員靠着這種賣官鬻爵的們路上位。由於出現了這種政治風氣,很多官員為了保住地位不得不舍錢消災,就連大名鼎鼎的名將李愬也不得不與宦官結交。近代有一句名言,“新社會把鬼便成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王播變節的根本就是在於這種政治環境變遷之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位而作出的改變。他不是真正的君子,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壞。他為了自己的權位作出賣官鬻爵的動作,只是普通人趨利避害的操作。若他要當真君子,那隻能一輩子蟄伏在西川節度使位置上,從此失去政治前途。
從這角度看,牛黨對唐朝最大的破壞,不僅是前文講過的推行銷兵主和、打壓主戰派大臣,勾結縱容宦官集團和藩鎮集團的罪責,而是破壞了唐朝的政治生態和環境,營造出了小人的利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唐朝出現了“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而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社稷化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從歷史教訓來看,如果只是藩鎮集團和宦官集團作亂,唐朝還有機會復興。可如果是政治環境的生態被破壞,那唐朝復興就只剩下奇蹟了。這種歷史教訓後世當引以為戒,若不加警惕,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