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居然被日本人惦記上了!
2024年3月25日,日本大手一揮砸下50億,收購一家有着145年歷史的中藥品牌——余仁生。
難不成中醫藥保健行業的老字號,以後要改姓“東瀛”?
日本人到底打的什麼算盤?余仁生為何選擇將控股權拱手讓人?
“余仁生”的誕生
余仁生創始人是清朝御醫余廣培,1879年,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中,他背井離鄉前往馬來西亞創辦了這個藥材店。
彼時的余廣培憑藉在宮廷積累的醫術,將祖傳秘方與南洋草藥結合,研製出專治女性氣血的"白鳳丸"和守護孩童健康的"保嬰丹"。
這兩款神葯一經推出便風靡東南亞,街頭巷尾常能看到華人婦女揣着白鳳丸滋補,母親們抱着孩子排隊求購保嬰丹的場景。
後來,在余廣培之子余東旋接手該店,他便將總部遷至香港這個國際商埠,以香港為跳板,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唐人街開設分店。
當時東南亞正值華人移民潮,余仁生的門店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僅賣葯還提供問診服務,很快成為當地華人心目中的"健康守護神"。
到了第三代傳人余義明手中,余仁生的版圖更是擴張到令人咋舌的規模:150多家門店遍布東南亞核心商圈,數十家中醫診所坐診的皆是名老中醫。
1997年更是成功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股票開盤即引發搶購熱潮。
憑藉代代相傳的獨家秘方,余仁生不僅在亞洲站穩腳跟,還將中藥文化帶到西方,連外國友人都對這些神奇的東方藥丸產生濃厚興趣。
然而,再輝煌的家族企業也抵不過時代浪潮的衝擊。
當第四代繼承人掌舵後,企業戰略發生巨大轉變,原本專註製藥的余仁生開始沉迷資本遊戲,大量資金投入金融市場卻屢遭虧損。
從2018年起,公司業績急轉直下,連續6年財報赤字,新加坡股價如同跳水般暴跌60%,曾經門庭若市的門店開始拖欠貨款,現金流瀕臨斷裂。
2024年3月25日,日本財團的身影悄然出現在余仁生的股權變更名單中,SPC公司擲出50億巨資,將這家百年老店的大部分股權收入囊中。
交易完成時,余氏家族僅保留10%的股份,曾經掌控企業命脈的家族成員,如今在董事會裡只剩象徵性席位。
這場收購案看似是企業經營不善的無奈結局,實則暗藏日本財團的深遠布局。
日本財團的野心
SPC公司是三井物產與樂敦製藥2022年聯合創辦的,之後便以分散持股的方式逐步滲透余仁生。
日本財團之所以這樣,其實是覬覦的,是余仁生傳承145年的秘方寶庫,這些凝聚着幾代人智慧的中藥配方,正是日本漢方葯產業最稀缺的核心資源。
日本漢方葯雖源自中國唐代醫學,但在傳承過程中逐漸丟失了許多關鍵配伍,如今日本漢方葯佔據全球90%的國際市場份額,卻始終擺脫不了"改良版中藥"的標籤。
收購余仁生後,日本企業立即將其秘方融入漢方葯生產線,推出打着"百年老字號"旗號的新產品。
這些包裝精美的藥品,通過余仁生遍布東南亞的180家門店,迅速搶佔華人市場。
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財團將余仁生的供應鏈體系全盤接手,從藥材採購到生產加工,再到終端銷售,原本服務於中國傳統中藥的產業鏈,如今成了日本漢方葯擴張的跳板。
他們打着"弘揚傳統醫學"的旗號,實則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消費者認知,當東南亞華人購買標着"余仁生"字樣的漢方葯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藥品的生產研發早已被日本企業掌控。
余仁生的遭遇並非個例,日本財團對中國中藥產業的滲透早已呈現出系統性布局。
飽受衝擊的中醫
早在2019年,同仁堂這個有着300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就被日本企業以6.5億人民幣的價格拿走部分核心業務。
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六味地黃丸等經典配方,成為日本葯企研發新產品的"靈感源泉"。
緊接着在2021年,日本津村製藥豪擲12億人民幣,收購天津盛實百草44.8%股權,一躍成為這家擁有GAP藥材種植基地企業的最大股東。
收購完成後,津村製藥的動作堪稱教科書式的產業整合:與健民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在天津建立現代化中藥基地,將中國優質的中藥材資源與日本先進的製藥技術捆綁。
以超低價格強行收購陝西紫光辰濟葯業,這家百年葯企的200多個經典配方、15條現代化生產線,幾乎被日本企業"白菜價"收入囊中。
好在關鍵時刻國家出手,通過政策干預和資本運作,艱難地為中國保住部分股權。
如今,中國中醫藥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現代醫學的衝擊下,中小型中藥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市場萎縮等困境。
更嚴峻的是人才斷層問題,許多中醫專業畢業生因看不到行業前景轉行,年輕一代對中醫藥的認同感持續下降。
有人說中醫已站在"懸崖邊上",但也有人堅信,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醫藥的復興需要突破困局的智慧與勇氣,這場關乎文化傳承與產業存亡的博弈,遠未到塵埃落定之時。
參考文獻
經濟參考報——2025-03-19《日本百年漢方葯企業的中醫藥國際化啟示》
界面快訊——2024-04-04《日本財團將收購新加坡中藥公司余仁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