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河北遵化,大家肯定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清東陵,確實,遵化這塊風水寶地埋葬了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共五位皇帝,還有皇后陵、妃園寢和許多陪葬墓。其實,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裡還出了一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曾連任三屆中央委員,他就是王國藩。
1919年,王國藩出生於河北省遵化縣西四十里鋪村,早年曾參加我黨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並於1941年加入我黨,在我黨的帶領下,不僅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王國藩還見證了一個偉大國家的誕生,她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土地改革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政府分給地主應有的一份,讓他們自食其力,在黨中央的推動下,我國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當時我國的農業生產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有些農民缺乏生產工具,難以解決水利問題,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農產品也無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於是國家決定借鑒蘇聯的經驗,搞互助組與合作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王國藩的“窮棒子”合作社正好為全國農民樹立了一個典型,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整個國家的形象”。
1952年,王國藩帶領23戶貧僱農辦起了只有三條驢腿的“窮棒子”合作社,這個合作社中的一頭驢“三條驢腿在集體,一條驢腿在個人”,當時的王國藩等農民非常貧窮,沒有啟動資金,於是王國藩就帶領農民上山砍柴,換了五百多塊,購買了一些生產工具,隨後便帶領大家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大生產中。
在王國藩的帶領下,大家勞動熱情高漲,當年便獲得了大豐收,不僅解決了合作社成員的溫飽問題,還向國家上交了不少收成,其他農戶看到後羨慕不已,紛紛申請入社。
此外,許多媒體也對王國藩進行報道,一時之間,王國藩成了全國的風雲人物。
1957年,王國藩當選為全國首屆農業勞動模範,這一年他被邀請到北京,受到毛主席與周總理的接見。隨着名氣大增,王國藩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1969年,王國藩出席黨的“九大”,併當選為中央委員,此後又連任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據相關統計,從1957年至1970年,王國藩先後10次在北京被毛主席接見,還隨中國代表團出訪過蘇聯、敘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
不過,十年特殊時期,王國藩也被捲入時代的浪潮,犯下了不少錯誤,給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1978年,曾經籠罩在祖國上空的烏雲已經散去,這一年,王國藩被免去一切職務,回到老家西鋪村務農。
鑒於王國藩認錯態度良好,組織上還是給予了許多照顧,讓其擔任遵化縣水利局顧問,2005年7月30日,王國藩因病去世,終年86歲。
對於王國藩來說,確實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農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生產模式,並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生產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再加上王國藩本人在十年動蕩時期犯過一些錯誤,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所拋棄了。
實踐證明,鄧公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民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最大限度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無數農民告別了貧窮與落後,迎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這裡,向鄧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