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題《內蒙古日報》手跡
在解放戰爭的烽火中,一份蒙漢雙語的黨報在科爾沁草原誕生,它用鉛字丈量出新中國最大的省級版圖。今天,讓我們透過泛黃的報頭題字,解碼這份“全國第一”的少數民族黨報75年的傳奇。
1947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決定直接領導《內蒙古自治報》,並明確其為黨委機關報。1948年1月1日,《內蒙古自治報》更名為《內蒙古日報》,在嶺南名城烏蘭浩特市用蒙漢兩種文字首期付梓。這份誕生於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僅4個月後的報紙,用蒙漢雙語架起了民族團結的信息橋樑。
1950年1月1日,根據自治區黨政工作的需要,內蒙古日報社社址隨自治區黨政機關遷入張家口。正是這次遷徙途中,報社收到了改變歷史的郵件: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內蒙古日報”四幅墨寶。據檔案記載,主席在題寫時還特別詢問:“蒙古族同志看得慣漢字書法嗎?”這份跨民族的新聞情緣,最終定格在1950年5月15日復刊號上,復刊號正式採用毛澤東4月26日題寫的報名,且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10月,內蒙古日報社由張家口遷至綏遠省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1954年3月,綏遠省建制撤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原中國共產黨綏遠省委員會的機關報《綏遠日報》也併入了《內蒙古日報》。隨着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蒙漢兩版編輯部展開“結對採風”:漢族記者學蒙古語采寫那達慕大會,蒙古族編輯下礦井記錄包鋼建設,這樣的文化交融從未中斷。
毛澤東題寫的漢字報頭與蒙古文內容相映成趣,恰如民族團結的生動註腳。這份書寫在遼闊北疆的黨報傳奇告訴我們:真正的媒體融合,既要跨越技術鴻溝,更要連通民族心橋。
另:條友如有毛主席題的其他報頭信息,感謝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