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中國小孩在跳皮筋時所唱的兒歌,是何時流行起來的?
在那個通信落後的時代,它又是如何風靡全國呢?
這裡面到底隱藏着怎樣的秘密?
現在,我將為您一一解密,隱藏在這首歌曲中的代碼。
在這首兒歌里,“馬蘭”指的其實是中國新疆馬蘭“基地”,“21”是指在馬蘭基地一個代號為“21”的試驗基地。
馬蘭是一種在春天開放的植物,兒歌里的“馬蘭花開”指的就是中國在1964年的那個爭氣彈大爆炸。
那年,一朵巨大的蘑菇雲衝天而起。
中國爭氣彈大爆炸事件,被改編為《馬蘭花開》話劇。
既要宣揚中國人的爭氣,又要保密,所以這首兒歌在話劇演出後,就流行起來了。
“馬蘭”之謎
六十多年以前,有一批神秘而又偉大的人物在這兒創造了一項驚人的成就,同時也使中國人民真正地挺直了腰杆子。
位於塔里木盆地東南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羅布泊,是中國最神秘的地方。
這個地方,被稱為“死亡之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乾旱之地。
一支隊伍,就在羅布泊附近,建立了一座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軍事基地——馬蘭。
馬蘭基地的第一任指揮官是張蘊鈺。
1937年,張蘊鈺將軍加入八路軍,踏上了他的革命之路;
新中國建立後,張將軍曾參與西南地區的剿匪、抗美援朝,並指導過上甘嶺等著名的戰役;
1958年時,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被委任為核武器靶場試驗主任。
他這次來,是為了執行周總理交代的一個秘密任務,那就是主持國家的核試驗。
張將軍等人背着行裝,千里跋涉,在沙漠中行走了幾天,才在一條天然的小溪邊停了下來。
溪水邊長着一朵朵紫色的馬蘭花,張蘊鈺將軍就用馬蘭這個生機勃勃的名字為這裡命名。
在1996年之前馬蘭從來沒有在地圖上出現過,但是有10萬名特殊人員駐守
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蒙古自治州有一處地區,其蹤跡在1996年以前的出版的所有地圖中都沒有。
那裡就是馬蘭。
它的面積有江蘇省大小,但被隱藏在廣袤的沙漠之中。
馬蘭裡面有什麼呢?
中國第一個和唯一的核試驗基地就在這裡。
承擔著組織指揮,理論研究,測試分析,工程技術和後勤保障的職責。
從1963年10月起,蘭州、瀋陽、北京、濟南等戰區的一些官兵,都被告知要被調往新疆的一支“特種部隊”。
但他們並不清楚這支特種部隊要幹什麼,而是跟隨軍隊,經過了幾次轉車折,終於抵達了馬蘭這個神秘的地方。
那個時候,中國發生了一場天災,糧食和食物都很匱乏,上面的人也想過要停止這個基地的建設。
但張蘊鈺卻堅決不肯走,死活不肯離開馬蘭。
沒有足夠的食物,他們只能去挖野菜和榆葉來填飽肚子。
這裡的自然環境也很差,
曾在馬蘭服役21年的老兵段煉說:“馬蘭有大半年的寒冬,有150多天都在結冰。”
“我們一般都是住在帳篷里,或者是簡易房裡,經常呵氣成霜、滴水成冰,四五月份的時候,我們還得穿棉襖。
夏季的時候,氣溫會超過40度,而地表的溫度,會超過60度。”
正是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所有的馬蘭人咬緊牙關,用自己的雙手和肩膀,扛起了國家核安全的重任。
沒有房子,士兵們就自己挖地窖;
沒有食堂,所有人都在山坡下吃飯。
1964年10月16日,士兵撤退至開平飛機場,距預定爆炸地點80公里。
帶上一副黑色的護目鏡,面對着東部的測試場地,等待着傳說中蘑菇雲的到來。
下午三點鐘,士兵們把頭轉向那個方向,捂着耳朵,等待着實驗的開始。
一道白光如電,遠處傳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眾人這才回過神來,只見一顆火球在爆炸點上方爆炸。
當光芒消散後,眾人摘下護目鏡,只見一朵蘑菇雲衝天而起,在半空中拉出一道長長的煙柱。
目瞪口呆的士兵們,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他們高喊着:“勝利啦!”“成功啦!”“毛主席萬歲!”
那天,有不少人流下了眼淚。
周總理的聲音從大喇叭中傳來:“你們辛苦了!”
此後,科學家沒有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於1967年6月,在此成功引爆了我國首枚氫彈!
羅布泊,這片神奇的土地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它對新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後,我國在羅布泊進行了首次地下核爆炸。
儘管對外稱是在羅布泊,但馬蘭在國內的名氣卻越來越大。
眾所周知,核爆會釋放出放射性物質,很多人都擔憂,羅布泊作為核試驗基地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實際上,核彈實驗是在天上進行的,再加上羅布泊地處荒漠,很容易就會被蒸發掉。
完成使命
中國政府在1986年春天莊嚴地宣布,中國將在未來停止進行大氣核試驗。
截至當年,我國已在馬蘭進行了幾十次核試驗,馬蘭軍事基地的歷史使命宣告完成了。
正是因為在核試驗方面的不斷進步,我國才能躋身於核強國之列。
避免了世界上其它核強國對我們的敲詐勒索,為我們國家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馬蘭基地的研究人員在我國宣布停止核試驗後撤離。
馬蘭作為中國最高軍事禁區,長期以來都是封閉的。
後來,只保留着20年前科學家們曾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迹。
在人員撤離之後,馬蘭基地並沒有被忽視。
2011年,馬蘭軍博園由地方政府與清華大學共同建設。
馬蘭基地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現在馬蘭基地因為“核試驗”而成了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從一個小村子,到現在已經是一座集學校、醫院、銀行等基礎設施齊全的小城市。
馬蘭人對國家的貢獻,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銘記。
不能說的秘密
“能看到這樣的盛況,能參與這樣的榮耀,我也是很開心的,但我不能和家人說,也不能和任何人分享。”
馬蘭的退伍軍人告別後,試驗場里的一切工作都結束了。
但他們有一項任務是永不會停止的:保密協定。
從入伍一直到他們死亡,“保密”將陪伴他們一生。
“我從來沒有想到,我還有機會說出這樣的話。”
那些性格淳樸的退伍軍人,大部分都會回到鄉下,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遵守着保密協議。
即使一些退役的軍人,在後來身體狀況出現問題,也不會告訴醫生自己曾經做過什麼。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方巨響》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紀錄片在電視上播放,他們才意識到,原來他們的那段秘密工作,已經可以公開了。
“我這一輩子,似乎也就做過一件事情,那就是核試驗。”
林俊德,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回憶着他的人生。
據他所說,馬蘭烈士陵園中,埋葬着400多名革命烈士,有的人來了,就再也沒能回家。
正如馬蘭人所說,在這片土地上,所有的榮耀都屬於那些辛勤工作的人。
他們乾著轟轟烈烈的事情、當著隱姓埋名的人。
烈士陵園紀念碑上上刻有這樣一句話:“埋骨於此的,是一批傑出的中華兒女,他們為偉大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來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靠着對國防科技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
有人在試驗場里英勇就義,有人在建設基地中以身殉職,有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積勞成疾,也有人為這個目標而埋骨於此……
回到馬蘭
九十年代末,全國各地都自發成立了“戰友聯誼會”,過去的同志們聚在一起,追憶當年在大漠的日子。
“一陣風吹來,粥裡面全是沙粒。”
“半盆水洗臉洗腳洗衣服。”
這些現在聽起來就像是笑話一樣的故事,但卻是老兵們曾經度過的人生難關。
在馬蘭的那段日子,是所有曾經在這裡工作過的人最珍貴的經驗。
也是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把中國的核武夢想與現實聯繫在一起。
回到馬蘭的那些退伍軍人說:“看到曾經熱鬧的營地變成了廢墟,我們的心裡涼涼的,也許什麼時候,我們也會被人們所遺忘。”
儘管有些遲,但他們終究還是被人們記住了。
馬蘭人
你一定聽說過這些共和國功臣的名字,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程開甲,孫家棟,林俊德。
他們都是“兩彈元勛”,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馬蘭人。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超過10萬名將軍,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後勤人員,政治和保障人員到達馬蘭。
他們在這裡隱姓埋名幾十年,不向父母、妻子、子女提起自己的事業,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造就了我國兩彈一星、國家重器。
基辛格在其《論中國》一書中寫道:“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馬蘭人是中國最勇敢、最值得尊敬、最無私的中國人!
結語:
如果沒有核武器,沒有原子彈和氫彈,那麼看中東有些國家的結局就知道。
因此,中國要想最大程度的保護自己的國家,就必須要擁有足以毀滅敵人的核武器。
擁有核武器並不意味着我們對和平構成了威脅,而是保護了世界和平。
雖然馬蘭基地的輝煌已經過去了,但是我相信,我們不會忘記那段歷史。
馬蘭開花,核武爆炸,馬蘭基地不朽。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刪除)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喜歡文章就請點贊關注,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