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公布一項重要通知——李德生同志正式被任命為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而這個消息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波瀾。
因為,“解放軍總政治部”可是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統帥機關,當年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毛主席、劉少奇、任弼時等核心領導人物,其地位不可謂不重要。
而且,李德生是當時唯一一位,以開國少將身份擔任政治部主任的人,不客氣地說,他已經開了歷史之先河。毫無疑問,這個任命震驚了太多人。
因此在1969年,李德生進京前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毛主席提出這個建議時,有人便站出來堅決反對這一個任命。但毛主席卻始終堅持,甚至直接回擊質疑着:“李德生不合適,你就合適嗎?”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開創歷史之先河,甚至讓毛主席為了他當眾回擊質疑聲的開國少將,到底有何來頭呢?
一、從放牛娃到開國少將
李德生出生於大別山腹地,原本是給地主家做事的“放牛娃”。1930年,他正式參加紅軍,雖然那時只有14歲,但卻是少有得熱血沸騰,此前他便是村裡兒童團的團長,經常給村裡的紅軍送信、帶路。
原本由於年齡小,組織是沒有打算讓他參加紅軍的。但耐不住他的執拗,後來領導便給了他一個機會,即:讓他與通信員比賽跑步,跑贏了就允許他加入紅軍。
李德生聽到後大喜,立馬就拉着通信員比賽,最終獲得了參軍機會。
——作為一個貧苦農民的孩子,此後他將全身心投入到了黨的事業中,從一個小小的通信員(傳令兵)干起,後來一路參加各路戰鬥,戰場上幾度衝殺,家裡三位親屬為革命獻身。
期間,他曾幾度踏過坎坷,但即使是歷經磨難,他也義無反顧,跟隨長征的步伐,三次穿過草地,硬是憑藉著一顆堅毅的心,先後在營部、團部、師部的相關單位做傳令兵,最後成為一名百折不撓的紅軍“老兵”。
後來在抗戰時期,李德生還多次參與過一些硬仗、惡仗,但通過靈活指揮戰爭,在戰火中歷練出來了一身本領,他逐漸在猛將如雲的129師中脫穎而出,無論是殲滅戰,還是據守戰,他都有經典“作品”。
比如在響堂鋪伏擊戰中,李德生就打了一次漂亮的伏擊戰——當時他的連隊無一人傷亡,但卻幫助全團消滅了敵人兩個中隊的大部分兵力;後來又在關家堖大戰中,帶着自己的部隊,用刺刀與敵人血戰深夜,於無險可守的陣地上拼到了最後一刻,順利完成任務。
而即便成為了高級幹部(團長),李德生依舊熱血不減當年,甚至曾化身成“菜農”勇闖敵營,裡應外合之下大破敵軍。
從1937年起,李德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從早期他的職務來看,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基層做起,幾乎是擔任了每一級建制單位的主官。這雖然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作戰與指揮經驗,但不得不說晉陞還是比較緩慢的。
之後在解放戰爭,此時他在戰場上的表現越來越突出,多次巧用奇兵,取得大勝。
其中最典型的要屬:率部連續9天急行軍,作為主攻手,協同其他部隊形成對黃維兵團的合圍,激戰兩天一夜,攻佔雙堆集東側敵核心陣地,為全殲黃維兵團奠定基礎。
而由於在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他也從原來的團長變成後來的旅長、師長,是劉、鄧中原野戰軍麾下最為出色的戰將之一。
當然,這還並不是他的高光時刻,李德生最光榮的是參加了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激烈的持久爭奪戰中,身為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是王近山的助手。
他積極協調、解決了包括運輸、吃飯以及野戰工事、通訊和火力調配等五大問題,率領12軍打退了敵人幾百次瘋狂進攻,堅守住了上甘嶺,不僅實現了“把敵人消滅在最前沿,不准他前進一步”的目標,還化被動為主動,為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奠定基調。
早期的李德生絕對是一個極其純粹的軍人。靠着赫赫戰功,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而從這些戰績來看,李德生的戎馬人生也的確值得人們佩服。
二、得到毛主席關注
但客觀來講,相比較於他所獲得的“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來說,開國少將的資歷稍顯不足,李德生的競爭力在諸人之中明顯不夠。那麼為何他會得到毛主席力挺呢?其實這與他在安徽的表現有關。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李德生擔任陸軍第12軍軍長。
而在和平期間,他也沒有閑着,為防範於未然,他積極以鞏固部隊戰鬥力為中心,推動部隊全面建設,並且大力發展農副業生產,幫助蘇北地區發展生產、改變了落後面貌,而這些毛主席都看在眼中。
1967年,周恩來要挑選一人去安徽執行軍管任務,當時正在蘇北地區執行“三支兩軍”任務的李德生入了他的法眼。入皖後,李德生深入群眾做思想工作,實事求是為民眾解決疑難雜症,很快將安徽的社會秩序治理得井井有條。
之後李德生開始大力抓經濟建設,排除萬難,促進合肥鐵廠、馬鞍山鋼鐵廠等大型企業的發展。得益於此,安徽的經濟逐年上升,甚至創造了年增長率10%的大好局面。
由於在安徽一帶作出了成績,表現極其優異,因此196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李德生作為安徽省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也正是這一次會議,李德生第一次真正與毛主席面對面說話,不過這一切開始卻源於一個“意外”。
當時周恩來正在宣布分組名單,但在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時,毛主席立刻來了興趣,他當場打斷了周恩來詢問道:“哪個叫李德生?”原來,毛主席曾經取過一個化名,叫做“李得勝”,兩人的名字有諧音,毛主席一聽就十分熟悉,感覺很親切。
聽到毛主席詢問,周恩來便仔細介紹起李德生的履歷:李德生同志是12軍軍長,現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毛主席聽完後,掃了一眼全場,之後向李德生招手,說:“德生同志,請你站起來。”李德生趕緊站起來,向毛主席敬禮。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近距離對話交流,此前在中央召開的會議上,他只遠距離見過毛主席。
但毛主席卻是微笑着說:“不認識你呀,你這個同志。”不過,隨後兩人便開始了一番細緻入微的交流,其中毛主席還詢問了李德生的家鄉與年齡。
毛主席:“你是哪裡人?”
“報告主席,我是河南新縣人。”李德生回答道。
聽到這話後,周恩來也插了一嘴問道:“與許世友是一個縣吧?”坐在李德生前面的許世友也接過話回答道:“德生同志是和我一個縣的。”
不少人都認為,毛主席詢問李德生的個人情況是大有深意的,因為他老人家得知李德生在安徽的成績後很滿意。而且他一直在考慮領導幹部的“老中青”組合,而52歲的李德生無疑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而且毛主席並不是偏聽偏信之人,他要欣賞、重用一個人必然會多方打聽和考察,會用時間去真正了解這個人的能力和品性,並不會聽信一家之言。
之後毛主席還問了一些如何治理安徽的問題,而李德生的回答也讓他很是佩服。很明顯,兩人的第一次面談,李德生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為李德生後來的升遷埋下了伏筆。
果不其然,在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開,李德生再一次參加了會議。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在大會上還被選舉為中央委員。
而且更是出人意料,在九屆一中全會前夕,大會秘書送來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名單,李德生還赫然在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名單之列。
這可嚇壞了李德生,因為他覺得自己如今的資歷還遠遠不夠,於是他趕緊找到許世友以及陳錫聯,希望兩位老領導去找毛主席聊聊,勸說其不要選他。
但兩位老領導認為這是毛主席與中央的既定安排,不能改變,毫無疑問拒絕了這一請求。
在隨後的九屆一中全會投票選舉後,當周恩來宣布選舉結果念到李德生名字時,毛主席又一次點名:“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隨即,李德生摘下軍帽,立正站好,讓毛主席仔細打量端詳。
此時的毛主席眯着眼,邊看邊問:“多大年紀了?”李德生回答:“53歲。”兩年內兩問年齡,從中可見李德生在毛主席心裡的地位。
會議過後,李德生正式成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而這一任職也刷新了當時的記錄,因為他可是唯一一個以解放軍軍長的身份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人,而且他與汪東興兩人還創造了開國少將擔任中央政治局成員的歷史先河。
但事實上,這還只是李德生人生三次傳奇跳躍的第一次,接下來他還會迎來更大的成就。
三、毛主席大力提拔
在中共九大後,李德生再一次得到周恩來的通知:中央決定調他進京工作。聽到電話中的指示後,他感到很突然,也有一些惶恐。
於是他對周恩來訴說道:“總理啊,我就是會帶兵打仗,長期在部隊工作,經驗和水平都不高,哪裡能去北京呢,還是在下面比較適合,請中央是否再考慮考慮啊?”
但中央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此前毛主席為了重用他,甚至還為他排除爭議與質疑,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到的那一幕。
當時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在討論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人選時,毛主席和中央決心安排他接任。不過這個決定也有質疑聲,比如有人在會上表示:李德生是帶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適合做政治工作。
但是對於李德生在安徽的政績,毛主席都全部看在眼裡,所以在聽到這番話後有些不高興,當場就批評道:“李德生不合適,你就合適嗎?”
這番話擲地有聲,讓大家看到了毛主席的決心。最後在毛主席的力挺下,李德生成為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唯一人選。
1969年7月28日,李德生乘坐專機抵達北京,而周恩來則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他。
在與李德生交談中,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道:“德生同志,毛主席、黨中央決定你到中央來工作,從現在開始,你將參加中央政治局的活動,除了黨的工作,還有軍隊與政府的工作。”
但李德生考慮到自己是軍人出身,加上他當時還在抓安徽經濟(剛起步不久),暫時不想離開。於是他再一次表示:自己是軍人出身,在部隊呆的時間長了,不適合在中央,只想在地方工作。
之後在中南海見毛主席時,他仍舊請求道:“我兼顧了太多的職務,而且既有政治局候補委員的頭銜,又有南京軍區副司令的頭銜,還擔任了安徽省革委會主任,中央和地方的職務衝突,他擔心自己應付不來。”
但無論是毛主席,還是周恩來,都堅定地認為:他可以身兼數職並且做好全部工作。
因此,毛主席不僅沒有同意免除他的職務,而且還告訴他:你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將1/3的時間在北京,1/3的時間讀書學習,1/3的時間到下面搞調查研究。
這段話給李德生打了一針強心劑,增強了勝任要職的信心。於是他重新抖擻精神,坦然接受了中央的任命。而事實證明,毛主席的堅持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新崗位上,李德生並沒有不適應,他認真做好分管的各項工作,干出的成績超出預期。
而毛主席從此也更加倚重於他,就這樣他創造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跳躍,也成為了第一個以開國少將身份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的傳奇。
時間來到1973年,中共十大召開,政治局開會討論黨的主席和副主席人選。
這次會議主席人選毫無疑問的自然是毛主席,這是政治局委員的全員共識。不過,選完了主席就要選擇副主席,那麼副主席又是如何決定呢?
周恩來詳細報告了政治局開會醞釀的情況,毛主席聽完以後沉思了一下說道:“我看現在的候選人裡面,有老的,有青的,還沒有中的!我們不是講究老、中、青三結合嗎?我們也應當三結合啊!”
按照當時“中年”的說法是40歲到60歲之間,滿足這個區間的可選人員本來就並不多,此時毛主席又認為“中年”應該從軍隊中選,這其實相當於已經將57歲的李德生作為人選了。
周恩來此時也是心領神會,之後發言說:同意主席的意見,建議李德生同志作為候選人之一,他是軍隊的,而且五十七歲!”
毛主席與周恩來這“一唱一和”的講話,讓絲毫沒有心理準備的李德生當場就懵了,他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能成為副主席,因此他十分緊張,趕緊站起來推辭:“我不合適,資歷和水平能力都不夠。”
說完這句話後,看到毛主席一直在盯着他,他更加不好意思了,於是趕緊轉移話題說:“從我們黨內來說,李先念同志可以作為黨的副主席人選。”
而李先念當時恰好在李德生身邊,他連忙拉住李德生,小聲對他說道:“主席都同意你了,就不要再多說了。”於是8月30日,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被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生被選為副主席還創造了開國將軍擔任此職位的一個記錄,在此之前只有朱德和葉劍英兩位開國元帥做過副主席。
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跳躍,他再一次創造了奇蹟。而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巔峰時刻,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和副主席。1985年,因為年齡問題,他退出了中央委員會與中央政治局。
不過在1988年,他再次迎來了自己的榮光時刻,當時擔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的李德生被授予上將軍銜,老將軍終於迎來了他軍人生涯的最高榮譽。
2011年,李德生因病去世,享年96歲。回顧其一生,他的人生毋庸置疑是充滿着傳奇色彩的,三次跳躍式升遷,開創多個記錄。雖身處高位而不自傲,居於亂局卻時刻保持清醒。
在戰場上廝殺立功,在政治上挽救危局。雖遭遇坎坷,但卻不忘初心,歸來依舊是真英雄。老將軍的人生雖然已經過去,但這一切會烙印在歷史中,為我們後人所銘記、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