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風雲》第91回袁世凱稱帝大封爵位 登基典禮大肆揮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 ,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制”,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並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隨即封官晉爵。自1915年11月15日開始至1916年5月22日止,共如下人員受封。
1915年11月11日追封鄭汝成為一等彰威侯。
1915年11月18日鄭大為著承襲彰威侯。
1915年12月15日黎元洪冊封為武義親王。
1915年12月18日黎元洪、奕劻、載灃、世續、那桐、錫良、周馥封舊侶,均勿稱臣。
王闓運、馬相伯封為耆碩,均勿稱臣。
1915年12月20日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為嵩山四友。
1915年12月21日
封為一等公的有:龍濟光、張勳、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沖。
封為一等侯的有:湯薌銘、李純、朱瑞、陸榮廷、趙倜、陳宧、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
封為一等伯的有: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
封為一等子的有: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
封為一等男的有:許世英、戚揚、呂調元、金永、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封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
封為二等男的有:李兆珍、王祖同。
1915年12月22日趙秉鈞追封一等忠襄公。徐寶山追封一等昭勇伯。
1915年12月23日封劉冠雄為二等公。林葆懌、饒懷文為一等男。予曾兆麟、林永謨、杜錫珪、湯廷光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封雷震春為一等伯。
封陳光遠、米振標、張文生、馬繼增、張敬堯為一等子。
封倪毓棻、張作霖、蕭良臣為二等子。
封吳金彪、王金鏡、鮑貴卿、寶德全、馬聯甲、馬安良、白寶山、昆源、施從濱、黎天才、杜錫鈞、王廷楨、楊飛霞、江朝宗、徐邦傑、李進才、呂公望、馬龍標、吳炳湘為一等男。
特封吳俊升、王懷慶、吳慶桐、馮德麟、王純良、李耀漢、馬春發、胡令宣、莫榮新、譚浩明、周駿、劉存厚、葉頌清、張載陽、張子貞、劉祖武、石星川為二等男。
特封石振聲、何豐林、臧致平、吳鴻昌、王懋賞、唐國謨、方更生、張仁奎、陳德修、殷恭先、周金城、李紹臣、康永勝、常德盛、張殿如、馬福祥、張樹元、李長泰、許蘭洲、朱熙、孔庚、方玉普、馬龍潭、裴其勛、朱福全、隆世儲、方有田、陳樹藩、陸裕光、楊以德為三等男。
特予王賓、周文炳、齊燮元、夏文榮、吳新田、榮道一、張聯升、張建功、劉躍龍、丁效蘭、劉啟垣、蕭安國、盧金山、徐廷榮、汪學謙、馬廉溥、蔡成勛、范國璋、楊春普、劉洵、聶憲藩、董崇仁、劉銳恆、商德全、范書田、馬麒、陸洪濤、管雲臣、田應詔、陶忠洵、王正雅、望雲亭、伍祥楨、馬良、王麒、吳長植、田友望、高鳳城、徐世揚、唐天喜、徐占鳳、李奎元、成慎、柴德貴、劉鎮華、田作霖、劉金標、殷貴、吳起恆、鶴春、袁德亮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李煥章、禇恩榮、朱廷燦、吳佩孚、徐鴻賓、鄭士琦、王汝勤、張九卿、由猶龍、車震、關忠和、田憲章、蕭廣傳、趙俊卿、范樂田、李鴻舉、李得勝、劉富有、申振林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5年12月26日徐光志著承襲昭勇伯。
1916年01月01日孔令貽著仍襲封衍聖公並加郡王銜。
1916年01月28日龍濟光著加郡王銜;特封李嘉品一等男。
1916年02月15日特予伊昌阿、賽音吉雅、圖卿蓋勒、補音伊達木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烏勒吉、武凌阿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布勒特烏勒吉布、和伯蔭貢楚克、扎布巴圖德立格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2月21日特封熊祥生二等男;特封李炳之、吳佩孚三等男;特予王承斌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3月02日特予張福來、王直、陳能芳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3月07日特封馮玉祥三等男;特予趙錫齡一等輕車都尉世職;特予孟振元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為了顯示新王朝的新氣象,袁世凱下令將三大殿分別改名為承運殿(取意“奉天承運”)、體元殿(取意“恭體黎元”)、建極殿(取意“建國立極”)。因嫌原來宮殿的黃色不符合本朝的“火德”,又下令大殿內裝飾一律改漆硃紅色,殿中央的八根大柱加嵌赤金,飾以盤龍彩雲。這項大工程交給了袁世凱同姓不同宗的侄子袁乃寬辦理,結果袁乃寬竟花費了270 萬元,而據承包商透露實際上只用了100 多萬元。
為了準備登基大典,袁世凱及其家人乃至大小官員都要添置新式服裝和各類用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門為袁世凱定製的兩件龍袍,據說花費了60 萬。
據親歷者記載,該龍袍由內務部官員陶洙設計:“冠用平頂,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上衣下裳,綉山龍火藻八章。……黃龍袍由庶務司長郭葆昌承辦,命大柵欄瑞蚨祥制衣,特綉金龍,雙目皆嵌以精圓珍珠。”龍袍全用真金絲織成,上面鑲嵌大大小小無數顆珍珠,甚至還有一顆從遜清皇宮“借”來的鴿子蛋大的東珠。儘管龍袍的承辦商、著名的老字號“瑞蚨祥”不敢怠慢,集中了所有名師精心製作,可當他們將做好的第一件龍袍呈送給袁世凱審查時,卻遭到了一番奚落。
原來,龍袍儘管看上去富麗華貴,上面所繡的九條龍張牙舞爪,但要求苛刻的袁世凱卻總覺得“龍氣”太散,缺乏帝王之氣。恰巧那幾天著名京劇老生劉鴻聲正在上演《斬黃袍》,身為其戲迷的袁世凱便大方地將這件龍袍送給偶像作戲服了。於是乎,劉老闆竟有幸身穿貨真價實的龍袍在舞台上亮相,因此而紅遍全國。
之後按照袁世凱的要求,瑞蚨祥又重新做了一件九團龍袍,每團綉一條龍,龍眼上各嵌一顆大珍珠,龍頭各部還鑲有小珍珠,龍鱗處則綴有珊瑚斷片。
對於這第二件龍袍,袁世凱很是滿意。
據保存下來的賬單顯示,僅僅為籌備登基大典,袁世凱就支出了2000 萬元。例如單是為了感謝美國政治顧問古德諾在學術理論上對帝制的“支持”,政府就付給其50 萬元的“潤筆費”。再有,為了獲得輿論界的支持,袁世凱還慷慨地向《亞細亞日報》《國華報》等提供了30 萬元的友情贊助。至於為了修繕紫禁城內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則更是一筆浩大的開支。
此外登基大典籌備處還花10 萬元定製了兩頂復古式皇冠,12 萬元的一枚玉璽,60 萬元的兩顆金印,40 萬元的一把新龍椅,如此等等。除了袁世凱外,其家人的服裝用品也是一筆大開銷。據說光是眾多“娘娘”所需費用就高達20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