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別講究“孝道”,我們當然應該孝順,但是不應該是“愚孝”。
古代官員的丁憂制度,就是一種“愚孝”,一旦有長輩去世,就要被強制休假三年,如果不休息,就是不孝順,要是休息了,就拿不到俸祿。
在這種制度下,如果家裡人接連着去世,古人該怎麼辦?
考中進士卻喪母
乾隆年間,浙江紹興出現了一位名叫王培鑄的才子。他的父親只是一個五大三粗的鐵匠,也沒有讓兒子繼承鐵匠鋪的想法,十分支持孩子讀書。
也正是因為有了父親的支持,王培鑄才走上了仕途。
老王這輩子最高興的事,就是在別人面前談起自己的孩子。
在老王的鄰居眼中,王培鑄這個孩子就是“老天爺”給老王的賞賜。
鐵匠老王在這條街上打鐵打了幾十年,一直勤勤懇懇,他打出來的菜刀,一輩子都用不壞。
這條街上的鄰居在教育孩子時,都會來上一句“你看看人家王培鑄”,使得王培鑄成為了私塾里最孤單的孩子。
王培鑄還有一個叔叔,這個叔叔也曾上過學,但是他上學的時候不學好,整天跟着一幫紈絝子弟逃課逛街,最後白白浪費了幾年的時光。
到最後他不僅沒有學到知識,甚至連朋友也沒有交到,只能給那些財主當下人,雖然掙的錢不少,但是名聲卻壞了。
王培鑄的奶奶還活着,但是這個老太太卻也不怎麼明智。
當初王培鑄的爺爺打鐵時,奶奶就看不上眼。現在王培鑄的父親也繼承了打鐵的事業,奶奶依然看不上眼。
在老太太眼裡,自己的二兒子比大兒子厲害多了,打鐵是最沒有本事的人才會幹的事。
雖然老王並不覺得靠手藝吃飯有什麼錯,但是他不能反駁母親,因為他不能不孝,母親說什麼他也得聽着。
作為家中的主事人,老王一直對母親言聽計從。母親出什麼主意,他就怎麼去做,做完之後再後悔,老王這輩子只有一件事是自己做了主。
當初老王說要讓王培鑄上學,老太太就不同意,說還不如早點跟着他二叔去李家混個臉熟,以後也好給李家當差。
但是老王說什麼也要讓王培鑄去上學,既不能跟着自己打鐵,也不能跟二叔當差,必須去讀書。在老王的堅持下,王培鑄才進入了學堂。
進入學堂的第一天,王培鑄便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當一眾學生還認不全字的時候,王培鑄已經熟讀《三字經》了。
王培鑄的天賦再加上他的勤奮,讓他在科舉一途暢通無阻,年僅三十一便考中了進士,面見了皇上,此時正是嘉慶元年。
但是就在王培鑄剛見完皇上,要去領取官職時,有人就找到了他,給了一封信。
王培鑄拿過來一看,是一封從老家寄來的信。
王培鑄頓感不妙,當初他進京趕考時,他的母親便生了病,雖然她嘴上說著已經好多了,但其實王培鑄也能看出來,母親的病情並沒有好轉。
王培鑄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打開了那封信,上面寫寫着他的母親去世了。
王培鑄來到吏部領取官職,但是吏部的官員看到他這個魂不守舍的樣子,馬上就發現了異常。以往來這裡領官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喜笑顏開的,像王培鑄這樣愁眉苦臉的人還是第一次見。
當吏部官員得知了王培鑄傷心的原因後,不由得心生同情,但是同情歸同情,該有的規矩還是要有的。
既然王培鑄的母親去世,那麼他就當不了官了。
不過吏部的這位官員答應王培鑄,等他守完三年孝回來的時候,自己一定給他找個好點的官做。但王培鑄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
時光荏苒八個人
王培鑄急匆匆從北京往家裡趕,但是等他到家時,還是沒能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
看着母親的墳頭,王培鑄不禁淚如雨下,都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但是誰又想真的體會一下這種“傷心事”呢?
由於他們一家一直不被老太太待見,因此王培鑄的母親在家裡的地位也非常低,家裡的活都是王培鑄的母親干。
這也導致她年紀輕輕就累出了一身的毛病。
王培鑄在家時,還會幫着母親干點活,但是他一走,這些大事小事就又得是他母親來操心了。
就在王培鑄的母親去世一年之後,鐵匠老王又給他帶回來一個後娘。這個後娘明顯不是衝著老王來的,而是衝著王培鑄來的。
現在鎮上的人都傳開了,說王培鑄真是文曲星轉世,已經考上功名了,肯定能當大官。因此,想巴結他們家的人把門檻都踏破了。
正好王培鑄的母親去世了,很多人盯上了這個位置,只要能當上他的繼母,不愁沒處享福。而老王那邊,也急需一個屋裡人幫忙幹活,於是就又娶回來一個。
王培鑄並未對此事表態,但是他對這位繼母壽氏也沒什麼感情。
轉眼間三年時間過去了,王培鑄的守孝期馬上就到了,他該去吏部報到了。
但是某天夜裡,正在熟睡的王培鑄被人說話的聲音吵醒,這聲音是從他們家的院子里傳來的。
本該寂靜無聲的院子里,此刻卻擠滿了人,王培鑄也感到很奇怪,趕緊叫媳婦起床,兩人一起走了出來。
人們看見王培鑄走出來,趕忙給他讓開了一條道路。
王培鑄心裡咯噔一下,他急忙跑進屋裡,發現自己的父親還在,但是繼母壽氏卻已經躺着不動了。
王培鑄頓時心如死灰,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守孝“輪迴”之中。
壽氏去世後,王培鑄又守了三年孝,而在這期間,老王又娶了一個媳婦孫氏。
三年後,孫氏又去世了,王培鑄還得再守三年孝。
這一次老王並未再續弦,但是王培鑄還是沒能離開,因為他父親去世了,因此王培鑄還要守三年孝。
老王去世之後,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王培鑄不得不出去打拚。而他的奶奶又擅自做主,將他過繼給了那個絕嗣的二叔。
儘管王培鑄很不願意,但是老太太居然以死相逼,他也不得不從。
結果王培鑄當了二叔的兒子後,他的二嬸又去世了。
按理來說,二嬸已經是王培鑄的母親了,因此他又得守三年。好不容易把二嬸的三年守滿,二叔新娶的妻子木氏也去世了。
現在的王培鑄已經麻木了,他甚至已經放棄了做官,開始專心做自己的小買賣。
木氏的三年過去後,木氏的二叔又撒手人寰,又給他續上了三年。
二叔這三年結束後,王培鑄的奶奶也去世了,又給他續上了三年。
王培鑄考中進士那年他是三十齣頭的人,等他把這八個人喪全部守完,他已經五十五了。
後來朝廷還派人來問過他,看他還要不要當官,此時的王培鑄已經靠着做生意成了當地的首富。最終這位進士選擇了拒絕,徹底結束了自己與官場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