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雍正之後的180年,《清史稿》認為:“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軍機大臣不僅取代內閣大臣,而且權力超越內閣,是皇帝最親信的大臣,內閣成為一種榮譽,軍機掌握實權。按照《清史稿》的觀點,只有軍機大臣才算是“心腹股肱之佐”。濱州人杜翰正是軍機大臣,而且是“顧命大臣”。
一、杜翰生平
杜翰(1806-1866),字鴻舉,號繼園,是咸豐皇帝恩師杜受田的長子。他自幼跟隨祖父杜堮學習,受到嚴格的傳統儒學教育,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進士,入翰林院,來年,任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湖北學政。在學政任上,杜翰頗得當地學子擁護,被譽為士子領袖。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其父親杜受田在江蘇清江浦病逝,咸豐皇帝感念師傅教誨,特加恩“伊子杜翰,著服闋後,加恩以庶子補用”,並同時“令杜翰即由湖北馳赴清江浦,扶柩回京,所有學政關防暫交巡撫兼署”。
杜翰雖然是杜受田的長子,因為早過繼給杜受田的大伯父為孫,所以,只守孝一年。咸豐皇帝六歲入學,一直在恩師杜受田的關懷教導下成長,二人名為師徒、君臣,情同父子,咸豐皇帝未及報答師傅,杜受田便已經去世,他曾經無比感嘆地批示:“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咸豐皇帝把對師傅的情感轉移到師傅的兒子身上,因此,特別信任杜翰,也最為倚重、寄予厚望。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孝期滿,十一月,即兌現杜受田去世時的諾言,補用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官階正五品。十二月,晉陞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官階從二品。不久,咸豐皇帝即命杜翰負責京城巡防事宜、稽查六部事務,並擔任文淵閣直閣事。1854年1月23日(咸豐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晉陞工部左侍郎,次日,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成為軍機大臣,進入國家核心管理層。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因為母親去世,他守孝,罷值,皇帝特命賞銀400兩辦理喪事,一年後,咸豐九年(1859年)十月,孝期滿,以吏部右侍郎仍入軍機處。咸豐十年(1860年),隨皇帝逃往熱河行宮,九月轉禮部右侍郎。來年四月,兼吏部左侍郎,七月,咸豐皇帝病逝前,命與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任“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俗稱“顧命八大臣”。九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以“怡親王載垣等竊奪政柄,翰不能力爭,命退出軍機,交王大臣等議罪。”十月,遭革職,發配新疆軍中效力,再獲赦免,免予發配。杜翰從此閉門不出,同治五年(1866年),鬱鬱而終,享年61歲。從咸豐三年底開始,整個咸豐朝,杜翰一直擔任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股肱大臣。
杜翰是參與樞密、決策者,其重要事項就是巡察檢查。咸豐四年(1854年)春天,杜翰前往通州檢查倉儲。他上書:“查得大通橋挑晾米豆,均屬不堪食用。請分別著賠,以歸核實。”咸豐七年(1857年),前往東陵、西陵檢查陵園修建工程。咸豐八年(1858年),與惠親王、怡親王、鄭親王等共同辦理京城八旗各營巡防事宜,以漢人身份檢查八旗,足見其受到皇帝信任的程度。杜翰屢被咸豐皇帝委以重任,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在各部侍郎的位置上不斷地變換和兼職再兼職,特別是咸豐四年開始兼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咸豐八年又兼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掌管財權,顯示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和皇帝的信任。
杜翰性格耿直,敢於直言,即便與皇帝不一致,也敢於表達自己的主張。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之際,杜翰反對咸豐皇帝出逃熱河,他與另一名軍機大臣匡源贊同文祥的建議,認為,皇帝不能離開京城動搖人心,應該立即公開宣布皇帝坐鎮北京,鼓舞人心,安定天下。咸豐皇帝去世後,同治即位,御史董元醇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載垣、端華、肅順等認為不可,而以杜翰反對最為激烈。他言辭犀利,甚至說出,“若聽信別人的話,臣斷然不能奉命”的話。他和肅順等顧命大臣與慈禧太后高聲爭吵,以至於嚇得同治皇帝尿到太后身上,這也成了日後給顧命大臣定罪的重要依據之一。杜翰全力維護咸豐皇帝的遺命,極力反對兩宮太后召見恭親王,他說:“叔嫂應當避嫌,況且先皇帝去世不久,皇太后守喪期間,按照禮法更不能召見親王!”肅順拍掌稱讚說:“君誠不愧杜文正之子也!”
杜翰頗具才幹,有文名,咸豐六年擔任殿試讀卷官、經筵講官,來年,擔任經筵直講。咸豐十年,擔任會試副考官。他一直被皇帝留在身邊處理軍國大事,如調配、考核官員;審核、核發銀兩;起草、下發各類諭旨以及應對日常事務等,絕大部分是秘密工作和外人接觸不到的工作。他勤勉政事,獲得同僚的認可和讚賞,也獲得皇帝的肯定,給予的榮譽也是最高的,賞紫禁城騎馬、賞戴花翎等等,都無比榮耀,但他一生未能外放擔任一方督撫大員,也未擔任六部尚書主持部務,歷史沒有給他展現施政才能舞台。
二、杜翰詩歌
杜翰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文章等,因為他屬於犯官之列,未被刊刻,其作品只能散見於相關資料中。他的詩歌整體基調屬於灰色的、抑鬱型,以多愁善感為主,對生活充滿了憂慮,即便是風光、抒情類,也帶着憂傷。如《滄州遇雨》:“斜風細雨卷征旗,草色青青送馬蹄。宿麥暗抽添綉隴,平林似翦護遙堤。凌霄雁字書難整,隔水漁家望欲迷。正是清明好時節,詩情無限畫橋西。”《述懷》:“年來壯志盡銷磨,宦興浮雲薄似羅。佳句每從愁里得,良辰半是客中過。事如春夢瞢騰去,人至中年感慨多。行樂及時偕妹弟,白頭歲月易蹉跎。”《青縣晤張子靜表弟》:“思君不見每傷神,客里相逢意倍親。楚水燕山迷舊夢,蘭言竹笑洽天真。官求祿養何須貴,仕為學優不厭貧。分袂匆匆期後會,落花時節共留春。”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