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漢集團的丞相,諸葛亮的智慧可謂高深莫測,令人難以揣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能夠沉着應對,為劉備集團帶來勝利的曙光。
也正因如此,連極其傲慢的關羽也對他俯首帖耳惟命是從。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軍事每次出現在戰場上時,必定是坐在一輛類似“輪椅”的車子之上的。
這就讓人十分不解,諸葛亮並沒有像孫臏那樣雙腿殘疾,為何卻總是坐在這樣一輛車上呢?如果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諸葛亮的這一舉動其實大有深意,同時也從側面體現出了這位軍事的智慧。
亦或者說其可怕之處也正在於此,這句話從何說起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沉穩的軍師
眾所周知,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正是加入到劉備的集團當中,成為了劉備的首席軍師。雖然劉備對諸葛亮十分敬佩,但關羽和張飛卻認為諸葛亮始終在故弄玄虛,其才學也未必就如此出眾。
對於關羽和張飛的質疑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然而他卻並沒有為自己進行辯解,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讓關羽和張飛對自己心服口服。
當曹操派夏侯惇率十萬大軍襲來之時,諸葛亮定下火攻之計從而火燒博望坡,讓夏侯惇損兵折將後知難而退,隨後諸葛亮又火燒新野,讓劉備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巨大的勝利......
通過這兩把火,關羽與張飛被諸葛亮的智謀所折服,同時從諸葛亮的這兩次安排,也可以看出他對於戰爭的理解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低程度,也難怪有着“近妖”的名號,總能夠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
諸葛亮的這一個優點與與當時的情況劉備剛好符合,雖然劉備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本,但在軍事實力上卻捉襟見肘,他空有“大漢皇叔”虛名的劉備,手下的兵將卻少得可憐。
別人或許還能接受一場大敗,劉備則完全沒有這個資格,哪怕是一場小敗也會摧垮他,諸葛亮每次做出的安排都可謂萬無一失,這一點正是劉備最需要的。
也正是由於諸葛亮穩中求勝的思路,才讓他在赤壁上一把火殺了曹操的大軍,使得劉備在戰後的實力快速擴張,為以後的功業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的這種智慧又何止體現在三國前期,北伐戰爭時他冒險擺下空城計之後,依舊可以騙過司馬懿。
即便在自己去世之後,司馬懿在看到諸葛亮的雕像時,依舊認為諸葛亮在詐死哄騙自己,率領軍隊緊急撤退。
驚魂甫定之後,司馬懿還詢問周圍的將士:“吾頭尚在否?”可見一生求穩的諸葛亮給世人留下了不可戰勝的印象,更給司馬懿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然而如此行事穩健的蜀國軍師,卻經常在戰場之上坐着一個輪椅,這樣的舉動實在過於反常。實際上,諸葛亮的這一做法同樣也是其聰明之處。
諸葛亮的“輪椅”
我們都知道,軍師本可以不必親自上陣,他們的職責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況且文人在前線戰爭也幫不上什麼忙,但諸葛亮卻不是如此,經常堅持親自上陣,而且還坐在一輛“輪椅”之上。
諸葛亮上陣時所乘坐的輪椅是他為自己量身定製的孔明車,這是一種後輪偏大、前輪偏小的車子,孔明車與現在的輪椅不同,輪椅上的乘坐者還可以通過雙手控制輪椅前行或後退,而孔明車則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換句話來說,坐在孔明車上的諸葛亮只能讓士兵推動自己前行而不能後退,坐在這輛孔明車上與士兵們一起奔赴疆場其危險性難以想象。
諸葛亮在戰場上的處境就十分尷尬,與他穩重的行事風格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一旦地方的將領衝到自己面前,而推車的士兵又因為害怕而自行逃跑,那麼諸葛亮就必死無疑。
可是儘管如此,諸葛亮依舊堅持這樣做,這一種行為多少讓人有些費解。透過現象看本質,諸葛亮所做出的安排一定有其特定的意義,實際上他的這個做法無論對己方、還是敵方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諸葛亮的心理戰術
諸葛亮作為丞相手無縛雞之力,但卻現身主戰場,其作用類似於皇帝的御駕親征,能夠起到很好的“鼓舞士氣”作用。士兵們在戰場上見到丞相的身影,第一反應便是自己的作戰狀態會被丞相看到。
在此情況下,他們便會異常英勇,以求論功行賞時能夠獲得更多的賞賜。另外,諸葛亮的孔明車只能前行而不能後退,而且前進的速度非常慢。
這就意味着一旦作戰失敗,那麼第一個要遭殃的就是諸葛亮,由此觀之他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暗示士兵,這一場戰爭我們會取得勝利,即使死我也會死在你們的面前。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將士為國死戰”,何愁戰爭不能取得勝利。除了對己方士兵的鼓勵作用外,諸葛亮這麼做還能迷惑敵軍將領與他們的作戰部署。
古語有云:“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戰場之上如果能夠率先擒拿諸葛亮,戰爭無疑就取得了一半的勝利,而且諸葛亮也是蜀軍的“薄弱環節”。
然而,如果敵軍這麼想就中了孔明的陷阱。蜀軍南下平定孟獲之亂時,孟獲就因諸葛亮行動遲緩、不通刀槍,便率領大軍直接攻打諸葛亮的中軍,結果屢屢中計。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一旦落入敵軍的圈套,想要擺脫困境難上加難。總的來說,諸葛亮坐在“只能前進而不能後退”的輪椅上,一則可以穩定己方軍心,令外一方面也可以迷惑敵軍,可謂是一舉兩得。
為了在戰場上獲得優勢,諸葛亮不惜將自己作為誘餌,可以說為了蜀漢政權獻上了自己的一切。回看他的一生,雖未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偉目標,但為報答劉備鞠躬盡瘁的精神鼓舞着後世每一個人。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