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2022年07月15日19:44:07 歷史 1113

三國名將的成名兵器,首推呂布的方天畫戟,排名第二第三的,似乎就是關羽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蛇矛

這三件著名兵器,只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註明了重量:“玄德謝別二客(蘇雙、張世平),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

張飛的長矛是一丈八尺還是一丈零八寸,這是不需要爭論的,一直活到漢獻帝建安年間的經學家、訓詁學家、交趾太守劉熙在《釋名·釋兵》中說得很清楚:“矛長丈八尺曰矟(槊),馬上所使。”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一丈八尺摺合現在的四米一四,而現在出土的秦代長矛,有的長達六七米,這說明張飛那桿四米多長的騎槍,在當時並不算超長兵器。

張飛的丈八長槊被說書藝人口口相傳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丈八長蛇”、“丈八蛇矛”,槍尖也變成了張開的蛇口——這種性質遇到板甲鎖子甲魚鱗甲,穿透力要打七八折,萬人敵張飛絕不會犯這樣的常識性錯誤。

劉備的雙股劍,應該就是漢軍制式斬馬劍,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就比較詭異了:漢末三國時期確實已經有了明光鎧陌刀龍鱗刀,但是重量似乎只有青龍偃月刀的一個零頭兒。

查閱《古今度量衡換算表》可知:東漢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一斤約合二百二十四克,也就是差點不到四兩半。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這樣算起來,關羽那把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放到現在,也就是三十六七斤,只要不是弱不禁風吃個桃兒好涼涼的小鮮肉,基本都能掄起來。

但是能掄起來不代表好用,古代打仗經常是夜以繼日,三四十斤的兵器掄上三五十下,就該腰酸手軟馬趴架了。

在《三國志平話》中,被呂布一方天畫戟砍斷手腕的武安國,長柄大鎚也才五十斤,摺合成現在的重量,也就是二十多斤,刀比錘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據最新考古發現,漢末三國時期的岩畫和陶俑,證明當時已經有了軟馬鐙,馬上將軍是可以雙手抱着長矛突刺或掄起大刀砍人的。

雖然馬鐙解脫了兵將的雙手,但青龍偃月刀形制的長柄大刀好像在唐宋兩朝才開始流行,於是有人說關羽用來刺殺顏良的,應該是四米多長的馬槊,而不是比較笨重的長柄大刀。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說關羽用槊不用刀,也沒有明確的史料為證,而且關羽刺顏良之後還“斬其首還”,這就不是長槊所能做到的了:混亂的戰場,每一秒都能決定生死,馬上突刺得手,放棄長槊跳下馬去拔出短刀斬首,提着首級再跨上馬背殺出重圍,這不合常理——在關羽下馬換刀的這幾秒中,顏良的警衛早就把他砍成七八段了。

關羽刺顏良是用槊還是用刀,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所以說他用刀突刺,也不是一點可能都沒有。他衝鋒陷陣打得袁軍“人馬辟易”,似乎也只有用大刀橫掃千軍能做到:古代的槍騎兵還不如過河的卒子——過河的卒子還能橫走,而槍騎兵只能排好陣型抱着長槍往前沖,根本就不能橫着掄,槍扎一點,刀掃一片,基本不可能左顧右盼。

古代的大將都喜歡自己打造兵器,這樣似乎用起來更順手,曹丕在《典論》中有明確記載:“余好擊劍,善以短乘長,故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其始成也。五色繞爐,巨橐自鼓,靈物彷彿飛鳥翔舞,以為三劍三刀三匕首。因姿定名,以銘其拊,惜乎不遇薛燭青萍也。其三劍,一曰飛景,長四尺二寸;二曰流采,長四尺二寸;三曰華鋌,色似彩虹,長四尺二寸。其三刀,一曰靈寶,長四尺二寸,文似靈龜;二曰含章,采似丹霞,長四尺四寸;三曰素質,長四尺三寸。”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宋朝宰相們彙編給宋太宗趙光義看的史料總集《太平御覽》標註了這幾把刀的重量(依據也是曹丕的《典論》,可惜《典論》原文我們看不到了):靈寶刀重三斤六兩,素質刀重二斤九兩,“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寸,重二斤二兩,狀似龍文,名曰龍鱗刀。 ”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說書人都沒有瞎編,起碼曹丕可以作證: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青龍偃月刀一樣的兵器——給狀似龍文的龍鱗陌刀裝上木柄,豈不就是青龍偃月刀?

陌刀是什麼樣的,讀者諸君都知道,那是唐軍大殺器之一,但陌刀和明光鎧一樣,都並非唐朝發明,隋末有一位叫闞棱的猛將,用的就是一丈長的陌刀。

漢末三國時期的陌刀沒有長柄,但卻可以鍛打出龍鱗,關羽用製造長槊的方式,給龍鱗陌刀裝上長柄,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四大文明古國,唯有華夏文明傳承不絕,但是在傳承過程中,必然會有大量史料湮沒,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史料,可能連百分之一都沒有,要是沒有宋朝編纂的《太平御覽》收錄了曹丕《典略》的部分內容,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三國時期已經有了陌刀和龍鱗刀。

史料散失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宋朝人比我們知道的三國典故多,清朝乾隆編纂《四庫全書》,又把古代典籍禁毀了許多,所以長柄大刀出現於哪個朝代,就成了爭論不休的話題。

半壺老酒比較愚鈍,小時候沒看電視劇和小人書的時候,也知道在木刀上綁一根棍子,“打仗”的時候很佔便宜,關羽那樣的名將,在斬馬刀、斬馬劍上加裝長柄,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關羽用的真是裝了長柄的龍鱗陌刀,《三國志》的記載看着就順眼多了:“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像不像曹丕鑄造的龍鱗陌刀加了長柄? - 天天要聞

陌刀原本就是有尖有刃,可以突刺,也可以橫砍,關羽刀尖刺殺顏良,刀刃橫掃頸項,撈起首級後揮舞長刀殺出,這才能令顏良部下兵將難以阻擋——如果他用的是長槊,就要不停地前刺後拔,根本就沒有那麼強的威勢。

綜合上述史料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曹丕可以證明羅貫中沒有說錯,關羽就是用龍鱗陌刀,取了顏良的首級,羅貫中那個時代,還沒有乾隆毀書,他完全有條件看到全本的《典論》的《太平御覽》,而我們卻只能從僅存史料中的片言隻字中,去尋找青龍偃月刀的歷史原型。

至於青龍偃月刀的重量,我們把古今度量衡對照一下,就會發現也不算重得離譜。讀者諸君見多識廣,肯定見過許多尋常人的力氣大得驚人:有人挑起幾百斤的水泥預製板健步如飛,也有人背着上百斤柴炭遠行數十里不歇腳,古代大將身強體壯,用三四十斤的大刀,很奇怪嗎?您在史料中看到的古代名將,用的重兵器有多少斤?如果您騎上高頭大馬,能否挺着三十多斤的青龍偃月刀,在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太平天國失敗後,殘餘逃亡到此國,現有20萬華人,還講着廣東話 - 天天要聞

太平天國失敗後,殘餘逃亡到此國,現有20萬華人,還講着廣東話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他們說,那些太平軍最後去了南美,聽起來像傳說,但人還在,說粵語,過春節,幾十萬人,真真切切地活着。天京破了,城牆塌得連塊整磚都找不到。湘軍圍了三年,餓得城裡人啃樹皮,喝髒水,死人都沒
前蘇聯加盟國里,又冒出了一個烏克蘭?阿塞拜疆為何要和俄撕破臉 - 天天要聞

前蘇聯加盟國里,又冒出了一個烏克蘭?阿塞拜疆為何要和俄撕破臉

這些日子,阿塞拜疆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直接擺到了檯面上。起因是俄方抓了境內的阿塞拜疆人,甚至還造成了2人喪生的結果。俄方面表示,這些阿塞拜疆族人,是俄國國籍,且涉嫌謀殺案件。阿塞拜疆方面則表示,這是俄在針對阿塞拜疆人的暴行,因為他們有被打過的痕迹。因此,阿塞拜疆方面,也開始抓境內的俄羅斯人,同樣給他...
大罷免忍受侮辱迫害!連勝文轟民進黨:放任“黑熊”攻擊國民黨 - 天天要聞

大罷免忍受侮辱迫害!連勝文轟民進黨:放任“黑熊”攻擊國民黨

國民黨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辦首場反罷造勢。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表示,台灣不準有皇帝,民進黨不要想着當皇帝。他也轟民進黨放任自己的禽獸攻擊國民黨,世上沒有後悔葯,如果不想後悔就出來投票。連勝文宣講反罷,他說,颱風來的前一天特別悶熱,感謝大家願意為了捍衛台灣的監督與制衡站出來,防止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就是大惡罷!戴錫欽批:他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 天天要聞

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就是大惡罷!戴錫欽批:他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國民黨一系列反罷免大型造勢活動中的首場宣講,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登場。台北市黨部代理主委、議長戴錫欽上台助講表示,這次民進黨所發起的大罷免,是台灣自由法治推動三四十年來面對的最大人禍,還批所謂的大惡罷“民進黨與惡的距離是零”,他們就是惡的代表!戴錫欽指出,7月5日沒有發生大地震,也希望剛形成的台...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着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着麥穗、望着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裡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 天天要聞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來源:解放軍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要抓黨性、嚴黨紀習主席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學習陳雲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陳雲同志關於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許多前瞻性、戰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當年,陳雲同志針對“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