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數千年存在史,日本最輝煌的時刻是何時?
結果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彈指須臾,70年來,日本除了深陷在被2顆原子彈轟炸後的“衝擊波”內凄凄哀哀戚戚,估計再怎麼轟炸都還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一、千年一夢,一朝得勢便是世界級災難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嫌棄自己的疆域大。
即便是第一的俄羅斯,普京大帝也曾說過:“俄羅斯雖大,但卻沒有一寸是多餘的”。
沒有人否定土地即疆域。
更沒有人否定人類的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對土地的佔領史。
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波斯帝國、蒙古帝國等,哪一個帝國不是通過土地的征服而成就帝國的呢?
而作為“彈丸島國”的日本,數千年來,就一直未曾動搖過對周邊國家土地的覬覦。
甚至是侵略。
因為——島國小民的心態,始終是覺得自己的土地太少了。
這一觀念背後,對應的是“島國小民”的“大國夢想”。
因為,任何國家主體都有自己的“強國夢”。
日本也不例外。
為了這種強國夢,日本可謂蟄伏千年。
從師從盛唐強漢開始,日本就不斷調整並實踐自己的強國夢。
所以,從1868年的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一直奔赴在這樣的道路上。
但遺憾的是,在20世紀30-40年代,全面“師從西人”之後,自覺一朝得勢的日本強大了起來,卻採取了是最不光彩、也是最野蠻的行徑實現自己的“強國夢”——那就是侵略。
那時,日本首先從朝鮮半島開始,侵略了中國,以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
甚至於,還偷襲了萬里之遙的北美的珍珠港。
那一波日本的“強國夢”,可謂給整個亞洲帶來了巨大而深重的災難。
這既是“島國心態”膨脹的後果。
最後,在真正底蘊的大國面前,膨脹的島國被碰撞得支離破碎,幾乎亡國。
這就是島國的宿命。
即便再膨脹,那也不堪一擊。
因為,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而規則的核心,則是文明的力量。
二、百年教訓,真正的大國不僅只是武力
俗話說:大國有大國的樣子。
那麼,真正的大國是啥樣子?
顯然,不僅僅只是武力。
即便是有發達的工業、商業,沒有發達的文化根基,那叫“暴發戶”,而非真正的大國。
大國,是以文明為支撐的社會組織。
比如美國,即便其建國只有200多年,但美國是建立在數千年的西方文明基礎上的。
而日本有文明?
連其文字至今都難以抹去漢字的影子。
那麼,日本沒有文明了?
當然有,那就是亞洲文明。
以韓雪為基礎的島國化的文明。
所以,從根源上說,日本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國。
於是,又印證了了一句俗話:常在江邊走,哪有不濕鞋?
不過,日本濕的不是鞋,而是全身都濕透,包括最裡面的褲衩。
這樣的濕透——就是日本奮發圖強150年教訓。
國家是崛起了,而且工業、軍力包括商業,都在當時的世界上比較強大。
可就是這樣的強大,換來的是啥?
換來的是原子彈。
原子彈可謂是人類軍事史上最具威力的毀滅性武器。但自從誕生以來,日本是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
而且還是兩顆。
一顆就已經很令人震驚了。
當時,的確是美國投放的原子彈。
按這個事情還真怪不得美國。
而是日本自己將自己玩廢。
如果沒有日本過度的瘋狂和膨脹,瘋狗一樣東咬一口西咬一口,會被原子彈轟炸?
顯然不會。
日本的局限在於永遠認不清楚自己。
比如,當初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如果強大起來後選擇的不是侵略,或者說選擇的不是西方式“肉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東方式”埋頭苦幹繼續在工業與科技領域發力,或許如今的美國更不叫美國。
但歷史沒有如果。
因為,日本“島國心態”一旦膨脹,就找不到北了——認為這個世界在鐵血、冷酷、屠殺的征服下,就是世界第一。
原因在於,作為島國的日本,真的不理解這個世界大陸國家地大物博以及地大物博之上的隱形的力量。
這是日本島國數千年來都未曾體驗過的。
所以,一旦把自己置身於廣闊的世界之內,這個世界的東西南北和深淺大小就完全理解不了。
於是,在“持久戰”“消耗戰”,以及建立在計策與謀略之上的智慧與戰略的文明的較量下,強大與弱小、高大與渺小、高貴與卑微等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二戰之後,日本“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
這一切,就是島國小民的局限性。
一如概念上的“小農意識”或“小市民意識”,他們僅只是這個世界的多元性的美。
但卻始終無法上升到普世程度的世界觀及其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層面。
所以,這個教訓——對日本來說,委實是彌足珍貴的。
三、玩廢自己,被“閹割”後還不長記性
2顆原子彈的創傷,令人為之同情。
但兩顆原子彈帶來的教訓,卻又神奇地將悲情的創傷記憶消散得“沒記住一片雲彩”。
日本反美:估計沒有人否定。
但日本卻裝得十分信仰美國。
但對於日本的反美,美國比日本更清楚日本的反美。
因為,珍珠港的災難、硫磺島的戰疫、中途島的空戰,美國人對日本深埋在骨子裡的“狠”的體驗和了解,事實上並不比被日本侵略過的亞洲諸國更淺。
——他們表面的謙卑下,實則隨時都露出狼一樣的獠牙。
所以,美國設計了日本的教科書。
尤其是歷史。
在日本的教科書中,關於原子彈投放的描述,是“盟軍”而非美國人乾的。
這樣的欲蓋彌彰其實大家都懂的。
但日本卻裝不懂。
所以,美國利用日本的《和平憲法》,以及修訂了好幾版的《美日安保條約》,首先從制度建設上,就“閹割”了日本。
且還在機構設置上,保留了神秘的“超法律”的機構——擁有上對總統等“達官貴人”和下對普通百姓“抓捕”與“管制”的權利。
這樣,就從源頭上控制了反美情緒。
但在控制的同時,美國也給日本“無盡的滿足與麻木”——經濟、動漫及浮華的生活。
這就是而美國的日本策略——軍事政治絕不放手,經濟發展全面放手。
所以,日本經濟發展很快。
因為,豬長肥了才有肉吃,日本有錢美國才有豐收的喜悅。
所以,從朝鮮戰爭開始,日本就開始“走向繁榮”。
在日本剛投降後的悲情情緒籠罩下,朝鮮戰爭的爆發,使日本成為聯合國軍的物資基地。
從而使日本舉國上下都賺得盆滿缽滿。
嘗到甜頭後的日本,從此就沉浸在這種“金錢與物質”+“女優文化”的自我陶醉中。
所以,除了政治與軍事,日本也得到空前發展。
但這樣的發展,同樣是美國給的。
沒有美國的點頭或設計,日本能發展起來?更能夠達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
因為日本的經濟產業,實則其最初就近只是美國產業鏈中的一環。
因為美國不相信歐洲或其他國家。
他只相信他能控制的。
比如日本、韓國和台灣。
所以,這幾個地區戰後經濟發展很快。
但當威脅到美國頂端產業後,美國一個廣場協議,又將經濟崛起的日本的經濟再次“閹割”。
這就是日本的“失去的40年”。
且還正在繼續失去。
但這一切,日本都彷彿沒有長記性。
四、頭上長角,菊與刀閃爍的陰暗
其實,日本非常清楚自己的“命運”。
所以,近年來“國家正常化”言論或觀點不斷出現在日本的學界和輿論界。
除了政界高度的緘默外。
因為,沒有美國的點頭,日本根本無法提出真正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國家正常化”措施。
但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學界、輿論界出現“國家正常化”觀點,已經足夠證明日本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新殖民”國家屬性和“被閹割”的國家現實。
由此說明:其實,日本是最清楚自己被美國控制的事實。
同時也證明,事實上,日本骨子裡是反美的。
但反美歸反美,你有點情緒也正常,美國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你不捅出大的漏子。
《菊與刀》就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寫的。
由此,沒有人比美國人更了解日本。
甚至是日本自己。
美國人知道:“菊花的溫柔,並不意味着‘武士刀’就不存在”。
且這把武士刀,美國深知其力量與陰暗。
所以,無論如何,美國都得摁住日本的這把“武士刀”。
畢竟,美國親自丟了2顆原子彈給日本。
且在太平洋諸島上的血腥肉搏,從來都未曾讓美國忘卻。
所以,在關於“武士刀”的舉起與摁住之間,美國和日本實際上就是在“拔河”。
“拔河”的這邊,是日本的反抗。
而另一邊,則是美國的控制。
不過,在控制與反抗之間,反抗顯得孱弱無力,控制十分強悍。
即便日本堪稱“經濟大國”,但其背後的真正金主缺失美國,或者是猶太財團。
所以日本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在其“國家正常化”道路上,美國唯一能放手的,就是成為美國的“寵物獵犬”——成為美國霸權戰略的“圍獵犬”。
所以,“印太戰略”在2006年就提了出來。
最先是安倍晉三提出的。
此後,日本不僅僅只是說客,更是實踐者。
所以,日本的軍事設備,包括:軍艦、導彈、軍機等主力裝備,幾乎全部都是美國的產品。
這些軍品,只要美國隨便動一動一個按鈕就成了廢鐵。
所以,日本幾乎被美國控制成了一個“困獸”。
“困獸的情緒是不正常的”。
不僅僅只是“違背正常邏輯”,更會顯得暴怒,甚至是憤怒。
所以日本才向北叫囂:收回北方四島,攻打俄羅斯,搶韓國的領土……
也才有其在全球各種場合劍指中國,以及認為“台灣的事就是日本的事”。
其實,這些都是其主子美國的意圖。
日本不過是聽命而行而也。
不過,在聽命而行的背後,充滿了日本的“困獸情緒”——總希望通過自己的犬吠,喊來第三把刀把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繩索斬斷。
因為,他本人是無能為力。
這就是日本的圖謀。
五、小結
綜上,爆發第三次世界級衝突,日本甚至比烏克蘭等表現的額更為急切。
因為,禁制唯有打破現有邏輯才能解封。
規則只有劇烈衝突才能有所改變。
所以——日本必須玩廢自己。
一如孫子兵法所云:先“破”才有“立”,要“立”則先“破”。
“破”“立”之後,就是日本的夢想。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