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2022年07月03日21:14:10 歷史 1408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明代宦官在繪畫中的形象

但僅僅過了二十年不到,從他兒子朱棣開始,就把他的“家規國法”拋之腦後了,開始大肆信任宦官,並在政治、外交、軍事上委以重任。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宦官傳·序)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燕有內官狗兒者,亦敢勇,率千戶華聚力戰河北岸。百戶谷允入陣,得級七,王親率兵夾擊,殺數千人,都指揮何清被執。"也有南京宦官獻計的描述,“中官被黜者來奔,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

根源上朱棣“靖難之役”的勝利曾得到過朱允炆身邊宦官的幫助,比如投誠和泄密,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棣對宦官視為“內人”,十分倚重和信賴,反而對手下的大將和文臣都不信任。他起兵時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的年輕宦官鄭和(對,就是後面下西洋的他),頭腦靈活,經常出謀劃策,朱棣打仗一直帶着他鍛煉,甚至靖難之役中朱棣身邊的宦官也有帶兵打仗的記錄,都顯示出朱棣對宦官群體的信任,開創了後面200年宦官受重用的政治氛圍。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藝術畫作里太監的形象

朱棣還專門設立了東廠進行刺探監視等特務活動,安排由宦官作為總管,極大地賦予了宦官(太監)群體實際權力。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甚至還在宮內設立書堂,教授太監識字讀書,打破了朱元璋立下的宦官不得識字的傳統,為後來宦官專政的局面提供了滋長的溫床。

根據記載,內書堂由司禮監擔任重要的職位。在內書堂中,對入宮的小太監們進行優勝劣汰,在培養過程中,如果沒有熟讀《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四書》等,成績差的只會成為普通的太監,成績好的,會分配到許多重要的職位中去,比如御馬監、內官監等等。

從此,太監群體成為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關鍵角色,逐漸由受差遣參加活動演變為專政干政。

02

明朝有個特殊的情況,中間到後面幾任皇帝都是從小宮中長大,長期有一個宦官陪伴,這樣小年紀的皇子們,其實只是兒童,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和完整的心性,再加之宮廷規矩森嚴,容易受到擠壓和斥責,時間一長就會對身邊的太監形成依賴心理。

一旦當上了皇帝,年輕的小皇帝往往是害怕大臣們的,這些大臣們有事沒事就上奏章指責皇帝哪裡沒有做好,而且天下事務繁多,處理不妥就會引來非議,此時皇帝們更容易求助於長期信任和跟隨的太監們尋求幫助。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明朝太監服飾

同理想想沒錯啊,我們如果小時候有個從小玩到大的夥伴,肯定是老鐵,更何況是陪伴着一起走上皇位,這中間多少生死不明的瞬間,這種天然的信任感,不是普通的主僕感情可以比擬的。實際上很多掌權的太監自己,對皇帝也是非常呵護和關愛,像馮保,陪伴了萬曆整個童年,盡心儘力保護小皇子不受傷害,感情情同父子,萬曆也喚馮保做“大伴”,依賴如父輩。

所以到了明中期,太監作為皇帝平衡文臣系統的政治產物,地位和權力日益加重。太監專政,控制朝政主要事務,甚至控制皇帝的情況已經不可逆轉了。

最早的宦官專權,通常被認為出現在明英宗時期,也就是著名的大太監王振。王振憑藉幼年時期陪伴的功勞,以及明英宗對他的寵愛和自身的算計,順利坐上了司禮監提督太監這一宦官之中權力最大的職位。隨着王振對幼小的明英宗進行暗自調教和操縱,也就是現在俗稱的“PUA”,王振漸漸為自己樹立了威儀,並藉機打擊不滿之人,開啟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他還一手策劃自導自演“返鄉秀”,結果玩脫了,導致了明軍土木堡大敗,主力覆滅,多名重臣戰死,明英宗被俘。此事事發後,于謙等大臣都對宦官群體充滿厭惡,明景帝對太監也一直保持警惕,宦官地位一度跌落谷底。

直到憲宗朱見深統治時期,由於他本人耽於玩樂,厭惡處理公務,寵信身邊的太監,再次給了宦官可乘之機。此時明憲宗設立西廠,便全權交由太監汪直統領,自己從不過問,導致汪直飛揚跋扈,囂張極盛,對自己阿諛奉承、行賄博歡者則陞官加爵,忤逆反抗者則亂殺濫捕,大大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政治腐敗。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電影《龍門飛甲》里的西廠諸太監

這一段,著名電影《龍門飛甲》曾刻畫過,陳坤飾演的西廠首領雨化田就是指汪直,那句著名的“西廠算什麼東西?”也是指西廠當時權勢壓過東廠的情況。


明武宗時期,正德帝又荒唐任性,貪戀“豹房”。此時又冒出了以劉瑾為首的太監集團,劉瑾利用正德帝無心政務、貪玩好色的毛病,進奉各類奇珍異寶迷惑皇帝,進而控制和壟斷政務,甚至包攬了批閱奏章的權力,上朝時如果底下有奏章,要先交由劉瑾過目處理,再由劉瑾草擬意見報皇帝御筆硃批。當時民間除了知道“朱皇帝”,還知道有一個“劉皇帝”。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影視作品裡的魏忠賢

到了明朝末期,明熹宗乾脆直接不上朝,所有大小政務一律由“內臣”魏忠賢處置,宦官專權達到頂峰,魏忠賢的勢力權傾朝野,死黨遍布,貪污枉法,大興牢獄。當其極勝之時,百官阿諛攀附,稱其為“九千九百歲”,各地獻媚主動建造生祠,一度到了知忠賢而不知皇上的地步。

而這樣的局面,也正是當初開創明朝的朱元璋所未曾設想的,最忌諱宦官專權的人,所開創的朝代最終卻落得“太監帝國”這樣的恥笑。

03

明朝太監對國家最大的負面影響,是控制了帝國經濟。

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層,自幼看盡人間的苦難,為了贏得“輕徭薄賦”的口碑,穩定統治基礎,他於經濟恢復,因而明初對於農民稅負的收取是很克制的,朝廷制定的稅率之低,在歷史上是少有的,據統計大約在4%左右。(唐、宋、元、清四個朝代的農業稅率大約都在7%左右。)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影視作品裡明朝太監形象

然而,這麼低的農業稅率,又打壓工商業發展,後面還搞禁海,無疑會讓整個明朝財政捉襟見肘,整個明朝的財政制度體系都是畸形得,最終明朝也亡於羸弱的財政體系。

財政不給力,君王的生活也不給力,皇帝就很苦惱。

原因也很簡單,歷任明朝皇帝的吃喝拉撒以及遊玩賞賜興趣愛好,開銷都不小,相應的,國防開支,政府運營成本也不會少。 國庫也不可能優先滿足皇帝的需求而壓縮的,那樣會被朝臣們噴死。

因此明朝皇帝只能在規定的稅率之外,另想辦法。

隨着時間的漸進,還有人口、農業和貿易活動逐漸恢復,各級地方政府不約而同的進行了額外稅賦的增收,這在明朝也是公開的秘密,地方到中央皆如此。

可是皇帝如果想單獨加稅負,這是皇帝家裡的私事,絕對絕對不能讓文臣們知道,那麼怎麼辦?唯一的選擇只能是太監了。宦官因為這需要,不僅是皇權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也成了皇權在經濟領域的代言人,進而在皇帝指派之下,繞過了國家財政機構,在各個關口獲取財富。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內宮太監陪伴玩耍投壺遊戲

這裡面的套路花樣也是各式各樣。太監們觸手遍及沿海關稅,內地路稅,到鹽稅礦稅、織造局營生,應有盡有,甚至開始管控起軍需品採購,還有對外朝貢貿易事宜,中間涉及倒買倒賣,利潤不計其數,讓國家無數財源地,成了皇權的財富來源。太監成了和地方甚至中央政府客觀事實搶錢的存在,可以說,這時候的太監們已經成為明朝一種特殊形態的官僚集團。

到明武宗時期,太監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直接負責稅務徵收,不斷增加課稅科目,如在長江及運河上設置“鈔關”徵收往來船隻稅費。除此之外,太監們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超額超量完成任務,如嘉靖年間,御用太監黃錦以修造龍床為名義,對蕪湖一次索取二十萬兩買木費用。

《明史》卷304這樣記載:“通都大邑皆有稅監,兩淮則有鹽監,廣東則有珠監,或專遣,或兼攝。”


精讀明史系列·最殘缺的男人卻掌控了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財富 - 天天要聞

經過秉筆太監批紅的奏章


地方太監們將搜刮的財富,通過進獻給皇室和掌權太監行賄的方式迴流給帝王和高級太監,形成了一條特殊的產業鏈條和利益鏈條。 地方太監賺的盆滿缽滿,高級太監拿孝敬眉開眼笑,皇帝也不愁銀子用,這群人過的都很滋潤。

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太監劉瑾,“專恣驕橫”,權傾天下,據說劉瑾因謀反罪被抄家時,抄出家中“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八百兩”(《繼世紀聞》),其它珍貴物品不在其內。如果所記不虛的話,數額堪稱貪污史上絕無僅有的例子。

那麼皇帝知道太監這麼為非作歹、危害社會嗎?皇帝難道不怕太監這麼胡來搞得天下大亂,統治受到威脅嗎?

其實從歷史記載來看,明朝的皇帝們顯然都是厚黑學的高手,都知道太監們不是什麼好人,也都知道太監們出去胡作非為會引發非議,但他們自始至終都把太監視為自己的家奴,歷任皇帝都選擇用太監做代言人,一旦出現嚴重情況就把為首的太監推出去斬了平息眾怒。這一來二去,錢出來了,名聲也好了,國內輿論也轉移了,萬民高呼聖明了,帝位也安穩了。

這套路,在明朝中期到末期,一直在反覆使用。比如正德帝時期寵信的大太監劉瑾,前期風光無二,但最終輿論重壓導致皇帝不得不痛下殺手,劉瑾以謀反罪名被抄家,並判以凌遲處死。最後家中搜出財帛無數。 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八百兩!這財富都超過了同時期整個大明國庫,這僅僅金銀還不包括其他古玩珍寶。

着實讓人可悲可嘆。

這樣的套路玩法一直持續到了崇禎皇帝,此時崇禎醒悟過來處理了魏忠賢,但國家的經濟形勢已經一塌糊塗,遼東局面危若累卵,財稅體系瀕臨崩潰,再加上自然災害不斷出現,農民起義如星火燎原,明朝也就滅亡了。

興亡皆苦百姓,徒留人間教訓。也許再來一次,明朝依舊會沉迷於太監之亂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着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着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着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聞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總台記者王東宇 齊莉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北大營附近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瀋陽小西邊門附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