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2022年07月03日19:54:23 歷史 1830

1955年9月27日,北京舉辦了隆重的授銜典禮,從元帥到准尉,全軍共有60多萬名幹部獲得了准尉以上軍銜。由於事關重大,北京及其他各大軍區授銜時,都會提前發布有關規章制度,以免授銜典禮出現意外,其中對於幹部們的儀容儀錶更是提出了具體的規定,由於幹部們男性居多,因此有一條規定就是不允許留鬍子。然而,全國60多萬名幹部里,卻有一人享有特權,可以保留自己的長鬍子,毛主席特別為他破了例。此人是誰,他為何能享受到元帥都沒有的特別待遇呢?


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 天天要聞

此人名叫蔣維平,他的軍銜並不屬於最高的行列,只是中校級別,但他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年紀最大的中校,授銜時已經77歲了。蔣維平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先後加入清軍、北洋軍、國軍,60歲那年才加入我黨我軍,有“軍中華佗”的美名。

1878年,蔣維平出生在河北房山一個農民家庭,當時清朝還沒滅亡,但也已是日薄西山,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艱難了。因為家裡太窮,蔣維平從小就出去打工,給人當學徒、長工,賺幾個微薄的工錢來貼補家用,至於去學堂里讀書,蔣維平連想都沒想過,在那個亂世中,普通人能不挨餓就不錯了,哪有閑錢讓他上學呢?

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但蔣維平還是有很強的家國觀念,他覺得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為國為民做點貢獻。蔣維平20歲出頭的時候,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這種屈辱讓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難以忍受,激憤之下,蔣維平毅然投軍,加入了李鴻章麾下的清軍。

然而,真正參軍後,清軍內部的腐朽令蔣維平大失所望,腐敗無能、固步自封,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挽大廈於將傾?蔣維平意識到,清王朝走向末路只是時間問題,只有推翻封建社會,國家才能迎來新生,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於是,蔣維平離開了清軍,又先後加入了袁世凱段祺瑞的北洋軍。

從清政府到北洋政府,蔣維平發現他們都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國家和百姓考慮,軍隊成了當權者互相傾軋和壓迫百姓的工具。當時蔣維平在北洋軍中混得還算不錯,當上了副團長,收入還算可觀,足以讓他在那個時代舒舒服服地過日子。但是蔣維平參軍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自己,因此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北洋軍,回到河北老家學醫種地。


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 天天要聞

當時是1930年,蔣維平已經52歲了,在那個時代算是老年人了,因此蔣維平打算在老家當個農民,平凡地度過餘生。蔣維平雖然沒什麼文化,卻十分好學,他拜師學醫,自己苦心鑽研醫術,很快就在當地小有名氣,只要不是太複雜的病症他都能治。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掀起了抗日熱潮。蔣維平隱居在山村,也得知了此事,他本想平凡度日,但內心的熱血卻一直鼓動着他。蔣維平想,自己已經是一把老骨頭了,只要能多殺幾個日軍,哪怕死在戰場上也算是值了。於是,蔣維平關掉了自己的醫藥鋪子,再度出山參軍。

這次蔣維平加入的是國民黨軍隊,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軍第3師。因為年紀比較大,蔣維平主要負責的還是以後勤工作居多,很少真的上陣殺敵,但蔣維平也很滿足,只要能為抗日出一份力,他並不在乎能否立功陞官。

然而,命運似乎一直在跟蔣維平開玩笑,就在蔣維平做好隨時為抗日犧牲的準備時,他所在的隊伍卻宣告解散了。3次參軍卻都是失望而歸,蔣維平有些心灰意冷,他只是想為國家做點貢獻,沒想到卻始終不能如願,難道中國真的不存在一支可靠的軍隊嗎?此時沒人能給蔣維平答案,無奈之下,蔣維平只好再次回到家鄉。

不過,這次參軍也不是全無收穫,蔣維平接觸到了西醫,他回家後開了一家西藥店,把先進的西醫和之前自己所學的中醫結合起來,生意還算不錯,足夠維持生計。

又過了幾年,60歲的蔣維平再度迎來命運的轉折點。1938年2月,八路軍第120師359旅挺進平西,正好經過蔣維平的家鄉。蔣維平聽人說,八路軍跟別的軍隊都不一樣,不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會接濟窮人。蔣維平在清軍、北洋軍、國軍待過,很清楚這些軍隊的風氣,因此他覺得,也許自己應該再做最後一次嘗試。

蔣維平關掉藥店,把店裡所有的藥材打包好,帶着自己義子,衝破日偽軍的重重封鎖,一路有驚無險地來到了八路軍的駐地。當蔣維平說自己想要參軍時,在場的人都對這位老爺子肅然起敬,要知道當時抗日形勢很嚴峻,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到戰場上去的,更何況是一位花甲老人?蔣維平本可以在家鄉安心當個郎中,卻為了抗日自願放棄安逸的生活,這種精神怎能不令人動容呢?

考慮到蔣維平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懂醫術,組織上安排他擔任縣城的救國會主任和359旅團製藥廠的廠長。


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 天天要聞

一開始,對蔣維平這位老戰士,大家是既尊敬又害怕,因為蔣維平看起來總是一臉嚴肅,脾氣也大,得理不饒人,要是有什麼錯處被他抓住了,他能罵得你抬不起頭來,而且蔣維平年紀大,都能當很多戰士的爺爺了,因此還真沒幾個人敢跟他對着干。不過,時間長了以後,戰士們就發現老爺子是面冷心熱,他從不會亂髮脾氣,就事論事,對待傷員和病人十分有耐心,而且蔣維平是一個熱心腸,經常拿出自己的津貼給傷員買營養品。

雖然因為年齡原因,蔣維平沒有機會上戰場打仗,但他在其他領域卻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時戰事艱難,每天負傷的戰士不計其數,除了刀傷、槍傷之外,在外打仗還容易患上消化系統或者一些傳染病。更糟糕的是,為了對我軍造成更大的傷害,陰險的日軍封鎖了當地的藥材市場,別說是成品葯了,就連藥草都買不到,這無疑會耽誤大量傷員的病情,給我軍造成嚴重損失。

見此情形,蔣維平不顧自己高齡,翻身越嶺,去附近的山裡採集草藥。另外,蔣維平跟隨部隊每到一處,就會深入民間收集藥方,經過反覆試驗和比對後,配製出了40多種藥丸、藥膏等,治癒了大量傷員。

1941年,蔣維平所在的部隊進駐陝西米脂縣,由於條件艱苦,再加上水土不服,不少戰士都病倒了,根本無力作戰。在藥品奇缺的情況下,蔣維平想出了一個“土辦法”。他帶着40多名戰士四處搜集芒硝,做成硫酸鈉,解決了一大難題。另外,針對當時軍中難治的瘡癤,蔣維平用豬油和蜂蜜熬成藥膏,一開始大家還有些不敢用,後來發現這“土法子”有奇效,此後大家對蔣維平的醫術是心服口服。

在米脂駐軍期間,蔣維平還救下了一個女子。一天,蔣維平和往常一樣上山採藥,偶遇了一個地主家的丫鬟。經過簡單的交談,蔣維平得知丫鬟也是河北人,因為逃難才來的陝西,無奈被賣入地主家做工,主人每天非打即罵,受盡了折磨。

蔣維平年紀都能做這丫鬟的爺爺了,再加上兩人是老鄉,看到小姑娘哭得凄慘,蔣維平起了惻隱之心,就去地主家說自己要把小姑娘贖出來。

當時蔣維平到處跟着部隊行軍打仗,手頭上沒有什麼錢,只有剛到手的12斗小米的津貼。也許是看蔣維平年紀大,又穿着軍裝,地主倒是沒怎麼難為他,收下12斗小米後就把丫鬟交給了他。

蔣維平把小姑娘帶回了部隊,安排在衛生隊打雜,幾年後姑娘嫁給了我軍一名副營長。可以說,因為蔣維平的善舉,姑娘的一生都被改變了,他雖然從軍後不再行醫,卻也當得起“妙手仁心”四字。


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 天天要聞

1943年,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黨邊區實行包圍,為了實現自給自足,陝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勞動”。已經65歲的蔣維平被任命為南泥灣九龍泉719團農場場長,別看他年紀大,幹勁卻不輸年輕人。蔣維平帶領農場100多人開荒400多畝地,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還上繳了近3萬公斤公糧。在蔣維平的努力下,他負責的農場被評為第一模範農場,而他本人也被邊區授予了“勞動英雄”“模範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解放戰爭爆發後,蔣維平作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分院的院長,再度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在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中,他帶領醫護人員,救治了至少1200名傷員,挽救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

正是因為蔣維平所做的貢獻,儘管他很少和敵人正面作戰,卻依然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就連毛主席也對他印象十分深刻。

1955年授銜時,當得知自己被評為中校後,已經77歲的蔣維平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但是,一個問題卻困擾着蔣維平,那就是他的鬍子。多年來,蔣維平一直有蓄鬚的習慣,但是授銜典禮卻有相關規定,不允許男子留鬍子。要是剃掉鬍子,蔣維平還真有些捨不得,於是他向上級請示,自己能否保留鬍子,如果不能自己就剃掉。

蔣維平從參軍那天起就留着鬍子,大家也都知道,能理解他的想法,於是上級就繼續向上反饋這一情況。終於,這件事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他一聽是蔣維平,對這個60歲參加的老人印象還很深,毛主席笑着說:“既然是他,那就開個特例吧!”就這樣,蔣維平的鬍子被留了下來。


1955年授銜,中校不肯剃鬍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開個特例 - 天天要聞

1964年7月,蔣維平去世,享年86歲。他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清軍、北洋軍、國軍和我軍,雖然中間屢遭挫折,卻從未真正絕望,每次都會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蔣維平的行為,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戰功,卻挽救了無數生命,致敬英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 天天要聞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6月28日,一場關於“龍騰大邑商”的學術沙龍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美術史家的敏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青銅器與玉器上的龍紋密碼,揭開商代龍形象的神秘面紗。活動間隙,韓鼎教授接受了正觀新聞記者專訪,從龍與饕餮共存的禮制密碼,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段勇簡歷段勇,男,漢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96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後在蓬溪縣蓬南鎮政府、遂寧市紀委監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歷任...
中國東極“魚經濟” - 天天要聞

中國東極“魚經濟”

新華社哈爾濱7月2日電 題:中國東極“魚經濟”新華社記者 戴錦鎔在中國大陸最東端的撫遠市,東極魚市裡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喚醒了城市的清晨。撫遠原名“伊力噶”,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這裡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交匯處。這座被譽為“華夏東極”的邊境小城,正書寫着中國“魚經濟”的生動樣本。綠色無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