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2022年06月22日11:22:26 歷史 1491

常言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糧食,是人們生存的物質基礎,在建國初,國家百廢待興,十分缺乏糧食,許多老百姓都因吃不飽飯而上愁,這是國家經濟困難的一段時期,為了度過這一困難時期,除了大力發展經濟外,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秉承着與群眾共患難的原則,以身作則,杜絕吃山珍海味,浪費糧食。

哪怕只是一粒米。

不過,由於老一輩革命家的身份地位放在那裡,所以他們去別的地方視察時,還是會有許多人拿山珍海味來招待他們。

那麼,面對這些山珍海味,老一輩的革命家都是怎麼做的?下面,便給大家講幾個老一輩革命家的罷宴故事......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周總理罷宴故事

1943年,周恩來45歲生日的當天,辦事處的幾名同志為了給周恩來慶祝生日,特地囑咐廚房多備了幾道菜。

那個時期,正處於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許多前線的戰士都尚且吃不飽飯,也就更別提在戰火中飽受折磨的老百姓了,周恩來一向不喜歡特殊對待,他素來要求自己和戰士同吃同住,戰士吃什麼他就吃什麼。

到了晚上,周恩來忙完準備吃飯時,看到了桌上的幾道菜肴。

這些菜肴雖算不上豐盛,但相比較其他人吃的飯來說,還是過於奢侈了。

周恩來有些不高興,問身邊的人:“前方戰事吃緊,後方缺衣少糧,怎能如此奢侈?”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身邊的人提醒周恩來道:“今天,是您45歲的生日啊。”

周恩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給自己過生日。

周恩來看了看桌上的菜肴,並沒有打算動,他詢問過身邊的警衛員後才知道,原來,除了這桌菜肴,大家還給他置辦了瓜果和糕點,眼下,大家就等着他下樓慶生呢。

然而,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就在他們催促周恩來下樓慶祝生日之時,周恩來卻表示讓他們把桌上的菜端走分了,並囑咐道:“謝謝你們,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樓下的那些茶點和糕點也和桌上的菜一併端走吧,把這些都分給加夜班的同志吧!”

就這樣,周恩來沒有動那些飯菜糕點,讓廚房給他做了一碗再普通不過的清水挂面作為慶生晚飯,而吃過麵條後的他,也沒有立即去休息,反而繼續投入到了工作中。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圖源網絡

工作結束後,周恩來對這次的事件進行了一個反思,並提筆寫下了《我的休養要則》: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

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

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鬥爭。

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的糾正自己的短處。

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

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之後,周恩來始終堅持着《我的休養要則》裡面的原則,從未脫離群眾,保持着良好的幹部作風,帶領着人民前行。

建國初期,國家因戰後重建等原因,經濟一度十分困難,許多老百姓都過着縮衣節食、吃不飽飯的日子。

周恩來體恤民生,向來以身作則,嚴令部下“請吃”,杜絕“請吃”之風的興起,每次吃飯時,就連掉落到餐桌上的一片菜葉,周恩來都不願意浪費,要撿起來吃掉。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1958年7月,周恩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工作。

周恩來深入群眾,去了許多當地的居民的家中了解情況,和當地人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房子,看的新會縣的黨委書記黨向民很是感動。

視察工作結束後,黨向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特意給周恩來設宴,整了一桌子的好菜。

周恩來看着這一桌子飯菜很是感慨,在這場餐宴快結束的時候,他告訴黨向民:“黨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再清楚不過了,這頓還是讓我來請客吧。”

黨向民聽後立即站了起來,非常不同意:“那怎麼行,總理!”

周恩來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激動,坐下來說話。

最後,周恩來的秘書將300塊交給了縣委的司務長,而這場餐宴也由黨向民招待周恩來變成了周恩來招待他們。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在三年困難時期,周恩來為了和百姓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稻米飯等,平日里經常吃的便是一些粗糧,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周恩來的工作量是一點也沒減少,等於說,在吃的不營養的情況下,周恩來依舊要保持着處理公務的高效率。

某日,周恩來的炊事員有些看不下去了,便對周恩來說:“總理,這樣下去你的身體會受不了的,你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光吃粗糧肯定是不行的,你就吃點別的吧。”

炊事員的這個建議周恩來並沒有聽進去,他告訴炊事員,粗糧是一定要吃的,他說到做到,不會去吃豬肉這些東西,畢竟“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縱觀周恩來這一生,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的總理任期,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為民着想”“與民同甘共苦”,他是人民心中的好總理,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楷模!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朱老總罷宴故事

“吃飯要照鏡子。就是不僅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來,用饅頭擦乾淨盤底的油漬,用乾淨明亮的盤子當鏡子照。”

這是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教育那些出身富裕家庭投身革命的人,所說的話,朱德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刻,朱德出身於一個佃農家庭,家庭的不富裕使他早早的參加了革命,在革命的征程中,既有和他一樣出身貧窮的人,還有與他截然相反,出身富貴家庭的人。

革命早期,那些出身富裕的年輕人來了共產黨後,十分不習慣延安生活的艱苦,為了緩解這種艱苦,他們經常回去飯館裡點菜大快朵頤,而且經常沒吃多少便扔掉了,朱德很反感這種現象。

在朱德看來,他們共產黨員就應該保持着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只有保持良好的作風和紀律,整個軍隊才會越來越強盛,共產黨才能真正崛起。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事實也正如此,隨着革命進程的發展,共產黨一直在強調“作風”問題,時不時地便要開思想教育動員會,抓黨內的紀律。

優良的作風,鑄造出了擁有頑強拼搏意志的軍隊,而這也是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革命最終勝利的成功“密碼”之一。

在建國後,朱德雖身居高位要職,但還是保持着艱苦奮鬥的作風,與人民共患難,從不搞任何的特殊。

有一次,他發現家裡的季度糧食吃超了50公斤,這件事只有他發現了別人都不知道,如果他不往外說的話其實也沒關係,但朱德卻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讓全家人一起吃“菜糊糊”,連吃了好長時間,硬是把這虧空的50公斤糧食給補了回來。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1956年,70歲高齡的朱德前往雲南視察工作,在視察工作的時候,朱德一再向接待自己的人強調不要搞特殊

在視察的這期間,朱德最常吃的便是野菜炒蛋,沒有吃過什麼更好的菜。

對於這樣的招待,朱德表示很滿意,但知道該情況的省委負責人卻覺得是他們苛待了朱德,於是負責人便對接待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並要接待人員給朱德提升伙食待遇,給朱德做好吃的。

次日,朱德本以為餐桌上的飯菜還是野菜炒蛋,於是便興沖沖地去吃飯,但到了餐桌前,朱德臉上的愉悅卻瞬間消失了。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他看着眼前的一碗熱燕窩,對接待人員批評教育道:“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我每天吃得已經夠好了,為什麼還要弄這些名貴的東西?”

......

一番批評教育過後,朱德清了清嗓子,無奈地說道:“燕窩的錢我自掏腰包,你們要是下次再弄過來,我說什麼都不會吃!”

這便是人民心目中的開國元勛朱德,人民總是親切地叫他“朱老總”,他參加革命近70年,帶領着中國共產黨走過無數的風風雨雨,他的這一輩子,都保持着節儉清廉的作風,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更是百姓心目中的偉人!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李先念罷宴故事

1964年4月,李先念前往武漢主持召開中南地區財經工作會議,會議結束後,思念家鄉親人的他立馬便趕回了紅安老家

縣城招待所里的人得知李先念要來後,立馬吩咐廚房晚上做點好的給李先念吃。

正在縣城招待所里的人張羅着給李先念做好吃的時候,李先念正挨家挨戶地往村民家裡跑,他來村民家就是為了看看村民的生活條件究竟怎麼樣,相比上一次前來有沒有改善。

拜訪到一個犧牲的革命老戰士家中時,李先念看到了正在吃白菜加玉米粉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老戰士的遺孀,看到這一幕的李先念不禁紅了眼,他十分自責的說道:“百姓過得這麼苦,我有很大的責任......”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晚上,結束拜訪村民的行程後,李先念回到了縣城招待所。

招待所的工作人員一見他來,便十分殷勤地帶着李先念去了餐廳,到了餐桌前,李先念看着一桌子的雞鴨魚肉,想起老戰士家裡的那位遺孀所吃的飯,心裡忽然有些抽痛

李先念板着面孔教育陪同他一起來的招待所工作人員:

“你們拿這麼多菜招待我,我忍心吃嗎?看樣子,你們一天天吃的都很好啊!”

“鄉下的那些老百姓都過着怎樣的日子啊?你們不清楚么,你們這樣讓我感到十分難過和不安,你們不要老是坐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也要經常下去走走,多為老百姓辦實事啊......”

招待所的工作人員低着頭不語,被李先念批評得面紅耳赤。

最後,李先念嘆了嘆氣,讓他們重新下一碗清湯麵,至於桌上的那些飯餐,他是一筷子都未動。

老一輩革命家罷宴故事:周總理朱老總自掏腰包,李先念未動一筷 - 天天要聞

其實,像周恩來、朱德、李先念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還有許多,他們心繫人民,儘管身處高位,但還是願意與人民共患難。

毫無疑問,我們的今天是先輩們辛苦付出的結果,我們千萬不要讓他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如今,我們的生活即使一天天的變好了,但我們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糧食,我們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身上的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共創美好社會!

參考資料:

老一輩革命家的“罷宴”——共產黨員網

一片菜葉抹碗底:周恩來總理到底有多節儉?——共產黨員網

【中國共產黨的“十萬個為什麼”】陳云為什麼說“吃飯要照鏡子”?——共產黨員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重溫《琅琊榜》,頓悟梅長蘇為何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意留在金陵 - 天天要聞

重溫《琅琊榜》,頓悟梅長蘇為何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意留在金陵

《琅琊榜》中的林殊,雖然後來成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梅長蘇,卻依然是最值得敬佩的英雄。因為他始終未改初心,為著公正公義公道,敢於選擇一條最艱難的路。有人說,梅長蘇回金陵報仇,和璇璣公主的復仇如出一轍,他們都心機深沉,謀略超人。我卻覺得兩者無法相提並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抄書打卡第244天 周厲王不讓人說話犯眾怒 - 天天要聞

抄書打卡第244天 周厲王不讓人說話犯眾怒

《從遠古到春秋》抄書77天第37集 周厲王不讓人說話犯眾怒,被趕下天子寶座一、周厲王重用榮夷公周厲王,姓姬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厲王喜歡錢財,想法撈錢,就重用了榮夷公給他想辦法搞錢!
劉毅同志逝世,山東人 - 天天要聞

劉毅同志逝世,山東人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原國家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劉毅同志(正部長級),因病於2024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劉毅同志遺像 新華社發 劉毅同志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
規模創歷史新高!GILE 2024即將在穗開幕 - 天天要聞

規模創歷史新高!GILE 2024即將在穗開幕

5月13日,記者了解到,第29屆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Guangzhou International Lighting Exhibition,GILE)將於6月9日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A及B區開幕。作為照明及LED產業的風向標,GILE一直引領着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今,照明行業即將邁入嶄新的“光+”時代,固態照明、綠色低碳、人因照明、全光譜技術及AIo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對東吳是錯誤嗎?孫權有份不為人知的私心 - 天天要聞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對東吳是錯誤嗎?孫權有份不為人知的私心

前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離東漢滅亡還有一年時間。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確定,而立志復興漢王朝的劉備集團,卻正在進行着屬於自己的最後一搏。佔據荊州一帶,手中握有劉備一半武裝力量的關羽,在劉備的默認下,發動了漢末規模最大、影響力也最為深遠的“襄樊之戰”。
朱元璋下令處死一位少年,行刑前少年笑容滿面,朱元璋:免死封官 - 天天要聞

朱元璋下令處死一位少年,行刑前少年笑容滿面,朱元璋:免死封官

前言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讓人銘記。其中之一便是朱元璋下令處死一位少年,而在行刑之際,這位少年卻以滿面笑容迎接死亡。在那個鐵腕統治的年代,一名少年勇敢地為父伸冤,竟然惹來皇帝的殺機,他不顧生死的臨危不懼,又令明太祖朱元璋赫然折服,並獲得了封官的殊榮。
湘南學院開展“向陽花”行動進小區活動 - 天天要聞

湘南學院開展“向陽花”行動進小區活動

紅網時刻新聞5月13日訊(通訊員 石鑫 陳怡菲)5月12日上午,湘南學院臨床學院、基礎醫學院聯合郴州市北湖區婦聯、郴江街道聯福社區組織十餘名大學生志願者赴北湖區華爾星城小區,開展“向陽花”行動進小區家庭教育公益課活動。湘南學院臨床學院團委書記石鑫為家長作《幫助孩子減少手機依賴》公益講座。本次公益課分為兩部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