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2019年10月03日23:15:13 歷史 1708

“遣唐使”是中國唐代時,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向唐朝派出的交流使團,他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文化交流的空前盛舉。

從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的第一次遣唐使算起,在之後的二百六十多年間里,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到中國學習,遣唐使少則百人,多時達到五百餘人。

這些人在中國一呆便是數年甚至幾十年,將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傳入日本,對日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遣唐使的由來

歷史上日本派使節到中國學習,並非始於唐朝。早在隋朝時,日本就派出數次過“遣隋使”到中國學習。日本推古天皇八年(公元600年)時,就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遣隋使”。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遣唐使來華)

隋書》記載:“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狐,號阿輩雞彌(瞧瞧日本天皇的名字),遣使詣闕。上令所司訪其風俗,全都言倭王以天為兄(第二個洪秀全),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跌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厲害,把政務交給太陽弟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

通過上面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日本的政治制度基本是零分。君主居然荒唐到把政務交給太陽弟弟,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不是向中國學習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就憑日本人自己,估計到今天還是個不毛之地。

整個隋代,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四批“遣隋使”,日本史書只記載並僅承認兩次,好吧,為了大和民族的自尊心和面子,你們高興就好。

唐滅隋後,從太宗開始,任人唯賢,廣開言路,用博愛的胸懷對待世界。

李世民就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對各民族和外蕃都採取平等對待,與各民族和平相處,互利互惠。

因為唐代經濟繁榮,國勢強盛,交通發達,所以唐代鼓勵對外交往,對外國商人也是多方保護,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來華貿易。

而大唐當時站在世界文化之巔,也吸引了當時相對落後的國家和民族來大唐取經交流,將大唐的先進制度和經驗傳回自己的國家。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遣唐路線)

日本到底派出了多少批遣唐使,目前尚有爭議,總體上在十五次至二十次之間,但史學界通常認為是十九次。日本官方資料《日中文化交流史》上也是採用了十九次之說。

這些分歧主要是由於當時日本任命的遣唐使中,有因為天氣原因或者政治原因沒有成行的,還有遣唐使僅僅是到中國迎接唐朝派往日本的使節的,這些人在唐呆的時間不長,是否納入遣唐使範疇尚有爭議。

二、遣唐使的使命

公元七世紀的日本,社會動蕩,經濟疲軟,尚處在奴隸社會末期的新舊勢力對抗之中。而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如何制定合理的制度,讓日本人吃飽飯也是天皇面臨的重要問題。

所以,一海之隔的唐朝那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和強盛的國力讓日本人羨慕不已,大唐對日本有着強大吸引力。

日本人親眼目睹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因為學習唐朝制度和文化,與唐朝發展關係而變得強大,滅掉了半島上的百濟和高句麗,更是深深的觸動了日本人。

日本遣唐使團人數雖然不等,但多以大使、判官等略通經史的官員和造船匠人、醫生、音樂師、翻譯、陰陽師、畫師、鍛造匠等具有一方面特長的人員組成,另外僧人也佔了一定比例。

這些人都是當時日本國內各行各業的一流人物,擔負著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經驗的使命,可謂任重道遠。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遣唐使)

遣唐使的官方身份是朝貢使,每個遣唐使團都會帶着貢品朝見唐朝皇帝,而唐朝往往會回贈他們大批物品。單從價值上看,日本人進貢的多是水晶、絲、布之類,而大唐的回贈以真金白銀為主,還有藥品、彩帛等物,包括今天日本正倉院收藏的樂器、書籍都是遣唐使帶回的唐朝回贈品。

唐代還專門為他們設置了典客署,帶領他們購買唐朝的產品,並免除他們的稅收。可以說遣唐使的朝貢是日本和唐朝貿易的開端。

遣唐使的任務是外交上與唐朝結好。與唐朝搞好關係,是遣唐使生存的第一要務,也是日本能夠持久學習唐朝經驗,得到唐朝幫助的前提。

這些遣唐使到了唐朝後,被唐朝完備的各項政治制度所驚倒,被唐朝繁榮的文化深深吸引,他們參加唐朝政府的各種儀式,加入唐朝政府開設的各種作坊,潛心學習技術的同時,還與其他國家的遣唐使進行充分交流,相互學習借鑒,以便回國後能博採眾家之長,推動日本的發展。遣唐使木宮泰是位優秀的裁縫,他在長安學習十一年,深入研究唐朝服裝,回國後進行推廣,使得日本服裝盡仿唐朝樣式,成為今天和服的始祖。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和服

遣唐使中的日本和尚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留學生。因為當時日本認識字的人太少,只有和尚群體文化知識還算過得去,所以學習唐朝文化的重任就落在日本僧人身上。

這些僧人留學生要學習各種經史子集,還要學習天文曆法、兵法、音樂、法律,回國後再傳給日本青年。這些日本僧人對唐朝詩人的詩作無比崇拜,翻譯了許多唐代詩人的詩作,在日本國內掀起了唐詩熱潮。他們還仿照漢字創造出了日本的假名文字,對今天日本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

三、遣唐使在唐朝的工作、學習

在日本留學生中,阿倍仲麻呂是名氣最響、貢獻最大的一位。這是一個另類的日本僧人,他有個中國名字叫晁衡,他是第一位通過唐代科舉,高中進士的日本人,算得上個“唐朝通”。

從唐玄宗開元四年來到長安開始,阿倍仲麻呂進入唐代國子監,學習禮記、周禮、禮儀、詩經等經典。他還與李白、王維護等人結為好友,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皮衣服,李白深受感動。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由於阿倍仲麻呂才華橫溢,被唐玄宗任命為太子屬官,指導太子李瑛的學業。用一個日本人教太子學問,可見這個鬼子不是一般人。當時貴族階層對他的評價是"朝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所以他官運亨通,歷任衛尉少卿、秘書監兼衛尉卿,最後成為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

阿倍仲麻呂在大唐呆了37年,直到天寶十二年才返回日本。

李白特意為他寫了一首送別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可是他在回國途中遇到風暴,全船人死傷大半,不得已又只能折回大唐,最後終老於長安,死後被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也有一些遣唐使中的日本和尚是來中國學習佛法的,他們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請益僧”。他們大多在日本完成了初級的佛學學習,是來大唐深造的。

這些“請益僧”遍訪中國名山大川,於中國高僧交流佛學,他們回國時,不但將中國的相宗和禪宗介紹到日本國內,還在日本建立了許多寺院,傳播佛教。

日本佛教三輪宗的祖師道慈就是曾經留學唐朝的請益僧,他學成後將大量的佛家經典帶回日本,還將中國的書法、繪畫和中醫在日本廣為傳播。

另一位日本僧人空海將中國的茶文化帶回日本,後來中國茶文化被日本人借鑒、繼承,形成了今天日本的“茶道”。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請益僧)

說個遣唐使的趣事。遣唐使們來中國,他們最大的目標是將中國的書籍儘可能多的帶回日本,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再怎麼學習也比不上經典書籍。

而並不是每個唐朝人都有博大的胸懷,對一些孤本書、善本書,中國人有時也捨不得傳給日本人。所以日本遣唐使中,出現了多次偷書行為。

雖然孔乙已先生說過“竊書不為偷”,但總歸不是正大光明的手段,這也說明日本人當時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有多狂熱。

據記載洛陽某寺院有一本佛經孤本,任憑遣唐使怎麼磨破嘴皮,方丈始終不肯示人。日本人沒辦法,想出了偷的辦法,但技藝不精,連偷三次都沒成功,只得怏怏離去。

後來還是另一位高僧出面調停,才將這本孤本佛經取出,讓日本人讀了一個時辰。至於日本人能記住多少,只能看造化了。

唐代政府對遣唐使和留學生的待遇是非常好的,他們在唐朝生活期間,生活費由政府提供,並且包食宿,包服裝,比今天苦逼的打工仔待遇上好太多。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盛世大唐

有些日本遣唐使還利用他們的手藝在大唐邊學習邊掙錢,日本人製做的臉譜、風箏更受到唐人的喜愛,有幾個善於製造這些物品的遣唐使還在唐朝發了大財。

遣唐使帶給日本最大的貢獻,是將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帶回了日本,使得日本的政治制度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建立了中央集權。

日本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的政治制度和《十七條憲法》就是來自儒家的“德”和“仁”的思想。之後的孝德天皇又根據唐制進行了大化革新,制定了律令官制,並將郡國制帶到日本。日本從此結束了鴻蒙時代,步入封建社會。

四、朝鮮的遣唐使

除了日本的遣唐使,朝鮮半島的新羅也曾向唐朝派遣過大批遣唐使。

朝鮮向中原地區派遣學習人員的歷史很早,在魏晉時期就有很多朝鮮人到中國進行學習。新羅與唐朝地緣上更加接近,交通也更方便,且新羅與唐的關係一向很好,所以由新羅來的遣唐使更多更頻繁。據《東史綱目》記載:“新羅自事唐以後,常遣學生入太學學業。。。。學生去來者相踵”,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人數之多,可見交往之頻繁。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各國遣唐使)

據統計,新羅的遣唐使至少有150次以上,跟隨遣唐使來到唐朝的官費留學生與自費生數量同樣龐大。

公費生又叫宿衛生,是留學之後回新羅擔任官職的;自費生則是仰慕唐朝文化的新羅富有家庭的孩子為主,雖然學成回國後不能直接當官,但留學唐朝的經歷是他們日後當官的一個重要砝碼,如果沒有留學大唐的經歷,仕途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新羅遣唐使到唐朝主要是學習儒學和兵法,是為將來當官做準備。

他們也可以參加大唐的科舉考試,其中就有元傑、王巨仁、金範訓等人高中過進士,甚至來自新羅的崔致遠還擔任了唐朝的翰林學士,可見這些新羅人對中華文化的精通。

由於新羅與日本不同,新羅幾乎是做為唐代的藩國存在的,所以新羅的遣唐使是其國家制度的一種,每年派遣多少批,每批多少人,都是經過兩國認可的,所以遣唐使制度非常完善。

新羅當時全國都在學習唐朝的知識,學習漢字,用漢語寫作,政治制度也是完全對唐代的模仿,所以新羅更加願意派出遣唐使,或者說新羅比較依賴遣唐使。當時的情況是唐朝願意免費為新羅培養人才,新羅也樂於接受。

日本文化學習自我國,又以唐朝時學得最辛勤——談遣唐使 - 天天要聞

(接見遣唐使)

而日本與新羅不同,日本不是唐的蕃國,兩國是對等的國家,日本只是仰慕中國文化而來,交往中雙方是平等的關係。所以新羅的遣唐使回國後基本受到重用,而日本遣唐使回國後還是要位居那些實力派軍閥之下,他們做的多是技術性工作,負責弘揚、推廣中華文化,而不是成為政府的核心。

五、結論

客觀的說,在航海技術並不發達的時代,日本遣唐使克服海上風浪,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同時促進中日的貿易,他們為兩國的交往是做出了貢獻的。可以說,沒有當年的遣唐使們,就沒有今天的日本文化。

中國和日本經歷過互相學習、和平共處的時代,也經歷過不愉快的時代,願日本人能回顧與中國交往的歷史,有感恩之心,徹底放棄不切實際的野心,為中日兩國共同繁榮發展做出努力。畢竟,你們是我們的徒弟,你們永遠不可能戰勝師父的。

參考文獻: 鄭民:《日本遣唐使事略》

戴和:《日本學問僧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貢獻》

汪榮:《阿倍仲麻呂與吉備真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