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通西域
前言:大漢王朝從建立開始,採用休養生息的策略,後又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劉徹時,國庫已經有相當的儲備,而漢朝一直靠着和親政策,取得與匈奴的和平共處,但是匈奴從未停止對邊界的騷擾。此時,漢武帝從投降過來的匈奴人那裡,得知月氏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遷徙到西域一帶。漢武帝早就想跟匈奴開戰,遂決定徵求能去月氏國的聯絡人,詔書一下,有志之士踴躍報名,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選拔,最終張騫脫穎而出。從此張騫進入了歷史的舞台,開啟了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着應徵的100多個人出發了,其中有個叫堂邑父的匈奴人也跟着張騫一起出發。但是要到月氏,中途比較經過匈奴佔領的邊地界。張騫他們小心翼翼地走了幾天,沒想到還是被匈奴人發現了,全都做了俘虜。當時的匈奴單于軍臣單于一聽你大漢朝想通過我這裡去月氏,想得美,我想通過大漢的地界去越國,你會給我借道嗎?
張騫出使西域線路圖
匈奴單于為了軟化、拉攏張騫,打消他出使月氏的念頭,採用了各種威逼利誘,張騫都不為所動,最後匈奴人使出了美人計,張騫一個二十多歲大小伙在漢時還未結婚,也就答應了下來,在匈奴成了家,有了孩子,就這樣待了十多年,學會了匈奴的語言,了解了當地的地形,終於等到匈奴放鬆警惕的時候,張騫和堂邑父商量了一下,騎上兩匹快馬逃出了西域。
張騫出使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途中才知道這幾年西域的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的西域各國也是兩年征戰,大家互相搶地盤。而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已經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到了大夏,在此新建了家園,張騫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經車師向西南出發,進入焉耆,再西行,經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才到大宛。在當時的複雜的地域和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張騫這一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非常艱辛,他們在大宛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大宛說的也是匈奴語,當時的漢朝威名遠播,大宛國王自然知道,於是就派人護送張騫二人經過康居到了月氏。
西域接待
大月氏國王聽聞張騫的來意後,還是很友好地接待了他們,但是剛剛安定下來,表示不願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和堂邑父在月氏待了一年多,也沒能讓月氏國王改變主意共同與漢對付匈奴,最終他們二人決定返回長安。但是,沒想到在返回途中,經過青海南部地區歸漢,但是沒想到匈奴已征服羌人,張騫他們再次被匈奴俘虜扣押了一年多。恰逢匈奴發生內亂,張騫攜帶妻兒趁此計劃逃回長安。
王朝
張騫見到漢武帝時,已在外13年之久,他將此行的所見所聞向西的給漢武帝做了報告,漢武帝認為張騫此次出使也是有巨大的功勞,封張騫位太中大夫。張騫此次出使雖然未能與月氏建立聯盟,但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不僅讓西域各國聯繫日益加強,還打通了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建立了密切關係,這也就是史記所說的“鑿空”。張騫也成為走出世界的第一人。
西域的駝隊
張騫二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大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等消滅了匈奴主力,匈奴又向西北退卻,繼續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去結交西域各國,張騫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
西域諸國
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張騫等了副手好久,他們都沒回來,張騫攜烏孫使者數十餘人返回長安。漢武帝見烏孫有人來訪,非常高興,再看到烏孫送的高頭大馬,格外優待了烏孫使者。一年後,張騫病逝,張騫派出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大漢,他們把去過的地方合起來算一算,總共到過36個國家。這也就是西域36國的最早的記載。
張騫出使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戰略性的成功,為此後大漢朝擴展疆土,征服西南小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歷史的層面和文化層面,當時少數的西域少數民族因為長期受匈奴的壓迫和奴役,他們都希望擺脫匈奴的統治,這也是大漢能建交的關鍵所在,後期他們也接受西漢的統治,加強了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的感情和交流。這也促使中華民族的歷史進步、文化發展更進了一步。
張騫出使路途中
本篇總結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大漢朝後期征戰大宛,為大漢朝影響力的擴大奠定了很好的外交基礎和資源,漢武帝和張騫的成功謀略為中國贏得了貿易、建設和統一的保障,對中西歷史都具有深遠意義。在之後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西域第一次與內地聯繫成一體,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西漢疆域圖
隨着中西方絲綢之路的開通。天馬、汗血寶馬、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而大漢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紡織品、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不得不說,漢武帝千古一帝的智慧和謀略,進一步促成了中國大一統的時代,西南的滇國、夜郎等紛紛與漢建立了聯繫,漢武帝完成了西北、西南的開拓和統一。
當時的盛況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的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以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的航海家哥倫布也是在張騫之後的1300多年後,才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啟程。漢武帝最初打通西域,是為了征服匈奴,開拓大漢疆域。但是在戰爭結束後,被張騫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深受世界人們的喜歡,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一條萬里的通道,也把古老的中國和遙遠的西方連在了一起。
壁畫記錄
張騫成為了走出世界的第一人,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同時,也通過他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樑,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中國漢代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張騫出使
讀歷史漲知識增智慧,中華民族從上古文明和神話傳說、周天子禮樂天下又分崩離析、秦皇統一、再到大漢統一,再聯想如今的繁華盛世、一帶一路,無不體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和創新,感嘆祖先的英明神武,歷史中的典故和精神也在不斷啟迪後世,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文明,為生活在這樣的盛世國度感到無比自豪。本篇分享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後續繼續跟隨歷史閱覽分享,讀史明智,與君共享!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