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八位皇帝,是咸豐帝與慈禧太后所生長子,5歲登基,18歲駕崩,成為整個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之前該記錄的保持者是順治。
雖然短命,而且在位僅僅十三年,特別是親政的時間更為十分短暫,但其在位期間,歐洲列強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國亦已經被消滅,清室興辦洋務,頗有發憤圖強之心。
同治時期,最大的事件是中日牡丹社事件,當時日本明治政府不滿琉球漁民遭生番殺害,因此借口出兵幫琉球漁民報仇,引起清廷的注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同治帝親政後,同治皇帝特別關注此一事件,並不定期向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彙報牡丹社事件處理進度,一方面同治皇帝調度得宜,並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另外派唐定奎率領的淮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台,安定台灣,使局勢發生變化,日本明治政府不得不請英國公使威妥瑪調停,並簽訂北京專約,牡丹社事件告一段落。
牡丹社事件後,同治皇帝對於台灣的治理轉為積極,增設府縣,並對台灣東部及生番地區以“開山撫番”進行開發、平定及台灣東西部越嶺古道,防止外國勢力以生番問題進犯台灣。
與其繼任者光緒皇帝相比,同治皇帝雖然身邊沒有自己的親信班底,不過同治帝用人唯才,特別是不計較官員是兩宮太后任用的官員,這與光緒帝急於培養身邊的班底,而導致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的失敗,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對比。
同治皇帝還是清朝自乾隆帝以來,首位接見外國使臣的大清皇帝。
假如老天爺多給同治皇帝多一些時間的話,或許大清朝的命運就會不一樣。然而,剛剛親政不久的同治皇帝,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就駕崩於紫禁城的養心殿。
據正史記載,同治皇帝是死於天花。相同紀錄亦出現於《翁同龢日記》,說同治皇帝得了天花,導致毒熱內陷,最終“走馬牙疳”而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為了解開同治皇帝死因之謎,故宮博物院邀請醫學專家對《萬歲爺天花進藥用葯底簿》進行研究,發現同治帝患病之初的癥狀為胸悶、發熱、腿軟、出痘;中期癥狀為腰間紅腫潰破,流膿水;後期為有時流血水,牙齦發黑,腰部、臀部潰爛嚴重,御醫把膏藥揭開,會流出大量膿水,一次能裝上個半碗,臭不可聞。根據以上癥狀,醫學專家判斷同治皇帝的確死於天花。
不過令人蹊蹺的是,同治皇帝患天花的時間有點長,普通人得天花,快的話幾天就死了,慢的話十幾天也沒了,而同治皇帝得天花竟然是三十六天,是一般人的的兩倍多。
所以,在民間一直傳說稱同治皇帝是死於梅毒。
傳聞同治皇帝婚後獨宿乾清宮,在內監和寵臣載澂的引導下,經常微服私行,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及花巷尋花問柳。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有人還推薦他一些黃色小說,“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
當時北京城的花柳巷共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是八大胡同的高端場所,第二等是相對偏僻的街巷,第三等就是見不到人的犄角旮旯。而同治身為皇帝,為了避免與熟人碰面,只得選擇第三等的地方。
據《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葯治之,不效”。
《清代通史》再三強調同治皇帝是死於梅毒。台灣作家高陽長篇巨著《慈禧全傳》也認定是梅毒。御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曾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皇帝死於梅毒。慈禧聽到李德立的診斷結果之後,強迫他宣布是天花。李鎮表示“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嗅覺。”
歷史總是有那麼多的謎。同治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梅毒,恐怕永遠沒有人能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