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後繼、浴血奮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作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作為“大國重器”和國民經濟頂樑柱,國有企業始終堅定聽黨話、跟黨走,在不同歷史時期湧現出一批英雄楷模、鍛造出一系列先進精神。《國資報告》刊發了入選100位重要英雄模範名單的十多位國企人(集體),以及榮獲“七一勳章”的五位國企人的故事,供廣大國資國企幹部職工學習。
今天為您帶來《國資報告·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特刊“百年風采·英模人物”的第九篇《“兩彈一星”群體:精神歷久彌新 激勵後來人》。
“兩彈一星”群體:
精神歷久彌新 激勵後來人
編輯 · 原詩萌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果斷地作出了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懷着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中有“無論在哪裡都可抵五個師兵力”的空氣動力學錢學森家,有讓老師讚歎“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的物理奇才……他們無私崇高,為了研製“兩彈一星”,許多人紮根大漠,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連家人都不了解他們具體從事的工作,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自力更生,從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兩彈一星”是不朽豐碑。它築起了新中國的安全屏障,也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打下牢固根基。鄧小平同志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作為共和國長空利劍的鑄造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始終不忘初心,赤膽忠誠,求真務實,把自己全部的熱血和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為祖國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卓著功勛。他們的名字與功勛將被歷史永遠銘記。
偉大事業鑄就偉大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
☆ END ☆
混改 國資監管 雙百科改 重組 黨建 基業長青 重磅策劃 大佬觀點 專題策劃 一帶一路 兩類公司 抗疫 扶貧 獨家解讀 地方國資國企 1+N文件
軍工 能源電力
國資報告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