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修賢,由匠人工坊創作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起世界三大名刃——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武士刀,即使是不玩冷兵器的人也有耳聞。這種說法是近代一個亞洲古兵器學家,周緯正式提出來的。但其實我們往古代追溯一下,會發現它們的名聲早就有端倪,而且比單純的名號要有趣得多。元代的時候,詩人張憲作了一首《北庭宣元傑西番刀歌》,他寫道:“爪哇綉鑌柔可曲,東倭純鋼不受觸。賢侯示我西番刀,名壓古今刀劍錄。”這其中就很精準地囊括了三大名刀,他還很難得地對西番刀(也就是古代大馬士革刀)、日本刀、爪哇劍做了一番比較,覺得日本刀太硬,爪哇劍軟了,中亞、西亞的大馬士革刀最好,名壓古今刀劍錄。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作為三大名刃之首,確實在歷史文化、知名度、包括性能外觀方面都更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的磅礴感。印度鋼鐵協會的研發實驗室客廳里有一幅畫,它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遠在公元前 330 年,古印度國王普魯向亞歷山大大帝問候,普魯為表敬意,向亞歷山大贈與了他的佩劍,而在他的身後,僕人還攜有一個金色的盒子作為額外的禮物,盒子里裝着當時用來做大馬士革刀的古印度產的、比黃金還貴重的烏茲鋼(大馬士革鋼)。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古代大馬士革刀的名聲,其實是一個文化碰撞的結果。它最初的誕生,是古代頂尖的波斯大馬士革工匠,把來自印度北部、用坩堝鑄造的烏茲鋼,也是當時十分罕見的高碳鋼再次加工,才得以出現。它在當地的社會生活、軍事武備里默默且銳利地發揮着自己的作用。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直到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在大馬士革第一次遇見了阿拉伯人所使用的彎刀,這刀表面花紋極其美麗,脈絡猶如絲綢織紋般,光澤奪目,最關鍵的是,它還無比鋒利。蘇格蘭著名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在他的小說《護身符》里描繪過一個橋段,瘦弱蒼白的薩拉丁對陣獅心王理查時,竟然用他的彎刀凌空斬斷了絲綢。而現實中,歐洲上流軍官貴族的追捧收藏,甚至掀起了一陣大馬士革刀潮流,可見歐洲人到底有多麼為大馬士革刀驚嘆。正是自此以後,大馬士革刀徹底名揚天下。
△薩拉丁凌空斬斷絲綢
但是大馬士革刀的輝煌並沒有一直延續下來,它十分神秘地“失傳”了,而且關於它失傳的原因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沒個定論。因為這期間有一次蒙古大規模西征,給大馬士革城帶來了很大的不幸,有人說就是這次戰爭給大馬士革工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當然事實究竟如何已經不得而知,但唯一確定的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為了基礎建設,確實擄掠了一批大馬士革工匠到中原來,還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各色工匠。元代有個“鑌鐵局”,設在直隸地區,就是專門為貴族打造鑌鐵刀劍的。而“鑌鐵”一詞,最開始是北魏出現的,就是指作為重要物資傳進來的烏茲鋼。可見鑌鐵局和大馬士革刀的確有着某種不可磨滅的聯繫。
△鑌鐵花紋
匠人工坊的手藝,就是張勇師傅師承祖父的家族手藝,可以上溯至元代鑌鐵局。而且,鑌鐵刀劍、所謂大馬士革刀工藝到中原以後,實際上還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變成了一門整體優良的花紋刃工藝,也就是如今匠人工坊傳承的摺疊鍛打花紋鋼工藝。這個演變的過程也十分有趣,刀友們感興趣的話下回再談。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從烈火中誕生的大馬士革刀,亦於烈火中永垂不朽。世人輕吻它刃上寒光,將畢生熱血拋灑給一片土地,刀鋒舔舐過敵人噴涌的血液,以維護它不朽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