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傳到成都,蜀漢上下人心惶惶。這位“鞠躬盡瘁”的丞相一死,北伐大業戛然而止,北方的曹魏虎視眈眈,朝堂上再無人能壓制黃皓等奸佞。後主劉禪,史書里寫他“昏庸無能”,按說蜀漢撐不過幾年就得完蛋。
可奇怪的是,從諸葛亮死到蜀漢滅亡,居然又熬了整整30年!這背後究竟藏着啥秘密?說白了,全靠六個老將硬撐着——王平、馬忠、鄧芝、廖化、張翼、句扶。這六個人,論名氣比不上“五虎上將”,論戰績沒有諸葛亮神機妙算,可偏偏是他們,在危局裡把蜀漢這艘破船開到了263年。

一、王平:大字不識的救星
蜀漢後期將領里,王平算得上頭號人物。他出身低微,連字都認不全,打仗卻出奇冷靜。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帶着十幾萬人馬殺向漢中,蜀漢守軍不到三萬。一聽這陣仗,將領們腿都軟了,有人想退守後方,有人想硬拼送死。
王平一拍桌子:“退?漢中丟了,蜀漢就完了!”他定了一條險計——卡住險要關口,死守不出,耗到魏軍糧草斷絕。結果真被他賭贏了!曹爽大軍折騰幾個月,灰溜溜撤兵。沒王平這一仗,蜀漢估計早沒了。

二、馬忠:南中一根“定海神針”
馬忠這人,劉備活着時就誇過他:“丟了黃權,得了馬忠,老天待我不薄!”劉備死後,南中地區(今雲南一帶)叛亂不斷,諸葛亮親自南徵才算穩住。等諸葛亮一死,南中又蠢蠢欲動。馬忠被派去當“南中都督”,他手段高明:叛亂的,狠狠打;服管的,給糧給官。
幾年下來,南中百姓竟主動給他立廟祭拜!南中是蜀漢大後方,糧食、兵源全指着這兒。馬忠把它經營得鐵桶一般,蜀漢才沒後院起火。

三、鄧芝:文武雙全的“補鍋匠”
鄧芝是名將鄧禹的後人,能文能武。早年跟着趙雲搞佯攻,後來被派去東吳重修舊好。孫權故意刁難:“要是曹魏打蜀漢,吳國可不管!”鄧芝冷笑:“吳國若見死不救,曹魏下一個滅的就是你!”一句話噎得孫權服軟。
諸葛亮死後,鄧芝成了江州(今重慶)守將。這地方和東吳挨着,稍不留神就得擦槍走火。鄧芝恩威並施,一邊練兵布防,一邊和東吳搞貿易換糧食。蜀漢東南大門,被他堵得嚴嚴實實。

四、廖化:被笑話的“老黃牛”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話把廖化黑慘了。其實廖化參加過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從士兵一路干到右車騎將軍,堪稱蜀漢活化石。他沒打過驚天動地的大勝仗,可勝在經驗老到。
姜維北伐時,軍中缺糧少兵,全靠廖化帶着老兵斷後、押糧、安營紮寨。別人笑他“沒本事”,姜維卻離不了他:“沒廖化穩住後方,我早死八回了!”

五、張翼和句扶:沉默的“鐵柱子”
張翼和句扶,名氣最小,貢獻一點不少。張翼跟着劉備打過漢中之戰,又隨諸葛亮、姜維北伐。他其實反對姜維年年打仗:“國庫都打空了,百姓還活不活?”可一旦上了戰場,他沖得比誰都猛,最後和姜維一起戰死殉國。
句扶更低調,史書里就一句話:“寬厚勇猛,官至左將軍。”南征北伐的苦仗,他場場不落。247年王平去世後,句扶接過左將軍職位,成了蜀漢軍隊的頂樑柱之一。

六、劉禪的“躺贏”秘訣
這六個人,王平守北,馬忠鎮南,鄧芝防東,廖化、張翼、句扶四處救火。他們打仗的風格也互補——王平善守,馬忠善治,鄧芝善謀,廖化肯熬,張翼敢拼,句扶能扛。
諸葛亮死後,蜀漢沒再出一個“神級”人物,可這六人湊一塊兒,愣是頂住了曹魏的猛攻、東吳的試探、內部的腐敗。 劉禪呢?史書罵他“樂不思蜀”,可仔細想想:他放權給將領,不瞎指揮;放任蔣琬、費禕治國,自己吃喝玩樂。要真是他親自折騰,可能蜀漢死更快!

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人總說“蜀漢亡於劉禪無能”,卻忘了在諸葛亮死後那風雨飄搖的30年里,六個老將如何一寸寸土地地守,一年年時間地熬。他們不是傳奇,卻是亂世里最真實的脊樑。沒了諸葛亮的光環,黯淡處自有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