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美食」的渴望與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可隨着“有錢有閑”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如今的高端美食往往淪為了“皇帝的新衣”。
光吃是不行的,要有意義、要有歷史、要富於哲理。
你若品不出來,那就是你“逼格”太低、層次太low。
比如把扇貝肉放在海邊的岩石上,再配以各類野生植物以及過濾冷凝的海水,這叫做“全生態化”。
又或者沒有麵包的主食餐盤,憑想象吃空氣麵包,這叫做打破“歷史的階級分層”……
更離譜的是,如此一頓吃不飽的“Omakase”,居然叫價近萬塊錢,一次還只招待12位“貴賓”。
達官顯貴趨之若鶩的背後,究竟還隱藏着怎樣的秘密——
菜單
The Menu
影片的男女主分別是大帥哥尼古拉斯·霍爾特,與近年風頭正盛的安雅·泰勒-喬伊。
兩人看似情侶,可關係卻着實有些奇怪。
男方泰勒花重金預訂了晚宴,雖然帶着女伴但注意力完全都在菜肴之上。
女方瑪格特,顯然並非來自富貴家庭。
她對故弄玄虛的食物嗤之以鼻,甚至直言“海藻酸鈉”不就是池塘里的廢料嗎。
不過看在泰勒的面子上,瑪格特還是強裝體面,優雅地跟隨眾人來到了目的地——
座落於小島上的頂級網紅餐廳,霍索恩。
儀式感、裝修格調、稀世食材都算不得什麼。
這裡最特別之處,在於規矩森嚴的開放式廚房。
一覽無遺的後廚,近乎軍事化管理。
拉爾夫·費因斯扮演的主廚,則是全場的絕對權威。
賓客們吃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全部由他決定。
拍照?嚴令禁止。
加餐?絕無可能。
沒吃完,也會遭受指責。
似乎唯有把場外“賦值”拉到最高,才能讓主廚的精緻菜肴獲得意義。
每次上菜前,主廚都會猛烈擊掌。
待全場肅靜,再用磁性的嗓音慢慢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
前幾道菜裝則裝矣,還算是可以接受。
但到了第四道菜“烤雞腿肉配墨西哥卷餅”時,故事卻變得離譜起來。
只見主廚走向角落處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向大家介紹這是他的母親。
年幼時醉酒的父親經常家暴,直到他把剪刀插進父親的大腿才得以消停。
這道烤雞腿肉的“別緻”造型,正是在向當年的往事致敬。
就在大家對背景故事的“戲劇性”讚不絕口時,主廚又表示如果插的是父親的喉嚨,那就更好了。
眾人生怕自己品不出主廚的深意,趕緊一邊誇他幽默一邊動手乾飯。
哪想墨西哥卷餅上竟暗藏更大的玄機。
比如剛才那位喜歡“故事”的美食家,她和助手的卷餅畫有許多餐廳。
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在遭受美食家的差評後關門歇業;
一對“老錢”夫婦的卷餅上,印滿了他們的照片。
其中一張丈夫和年輕姑娘偷情的罪證,顯得格外刺眼;
三位年輕金領,隸屬於此餐廳的母公司。
原本意氣風發的他們,看到卷餅後頓時大驚失色。
因為卷餅上,分明記錄著他們做假賬的罪證。
某影視明星和他的情婦,收到的“禮物”倒是攻擊性不高侮辱性極強——
不過是他曾經出演過的爛片劇照罷了。
至於兩位主角,則是泰勒剛剛偷拍食物時的畫面。
瑪格特覺得莫名其妙,怒噴餐廳也沒資格偷拍他們,扔下餐具就準備轉身離開。
可泰勒卻粗魯地攔住了瑪格特,甚至還如同“腦殘粉”般要去給主廚道歉。
就在12位來賓各懷心事、如坐針氈之際,下一道大菜不期而至。
主廚開心地把副手請到台前,介紹這是他完全原創的菜品:困境。
簡單來說,副手是個渴望青出於藍的上進年輕人。
可惜由於天賦平平以及名利誘惑,他和偉大之間的距離完全遙不可及。
所以嘛,他便當眾射穿自己的腦袋,來點綴今晚的這道傑作。
菜品也十分應景的選用了烤骨髓和生牛肉,與躺在餐布上的屍體交相輝映……
如此這般,是萬萬沒法再用“講故事”或者“幽默感”來解釋的。
除了泰勒外的眾人群情激憤,強烈抗議主廚的瘋狂行為。
金領們更是搬出餐廳大老闆,威脅主廚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然而主廚絲毫不慌,表示大老闆的確是自己的天使投資人,但他現在已然墜落——
沒錯,窗戶外,大老闆還真就身背天使羽翼,從高空狠狠摔下……
隨後,主廚終於說出了這次“鴻門宴”的真正目的。
實際上,今天的12位來賓,也都是他宏偉菜單的組成部分。
因為正是他們,多年來破壞了自己“好好做菜”的初衷。
投資人只顧賺錢、美食家苛求食物的內涵,自然首當其衝。
“老錢”們只選貴的不選對的,根本是對美食的褻瀆;
影視明星就比較倒霉了,主廚的憤怒只因被他的爛片浪費了時間而已;
泰勒則是主廚的狂熱崇拜者。
他們如同水蛭一般,嚴重影響了主廚的私人生活。
更狗血的是,主廚明明告訴了泰勒“所有人都會死”,但他還是“英勇”地如約赴宴。
至於瑪格特,其實是泰勒花錢找的一名風情女,因為餐廳的預約至少需要兩人。
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看起來才會如此彆扭……
同為“服務業”從業者,主廚對瑪格特那是相當同情。
忍不住問她是想和“我們”一邊、還是和“他們”一邊。
瑪格特當然不會與那些沽名釣譽的上流人士為舞。
但“所有人都會死”的菜單終章,還是讓她非常左右為難。
所幸,離席的瑪格特無意闖進主廚卧室,看到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成為舉世矚目的“神廚”前,他也不過只是漢堡快餐店的小小幫工一枚。
於是瑪格特急中生智,在最後一道菜上菜前,拿出十美元現金,向主廚點了一個傳統的芝士漢堡。
無數回憶在主廚心中翻滾激蕩。
他眼含熱淚、如釋重負,親自下廚給瑪格特製作了一套最樸實無華的美式快餐。
瑪格特抓起漢堡狼吞虎咽,誇讚絕世美味的同時,提出要把吃不完的套餐打包帶走。
主廚認為這也可以是“菜單”中的一環,便順水推舟放她離開了小島。
與此同時,最後一道菜終於盛大登場——
沒營養、無檔次、不健康,但卻是每個人童年最愛的烤棉花糖餅乾。
離譜的是,被烤的的對象,並不僅僅只有棉花糖和巧克力。
也包括了在場的所有來賓與員工。
眾人頭戴巧克力帽子、身披棉花糖圍裙,在烈火中慢慢扭曲融化。
給主廚的完美菜單,畫上了終章句點……
導演馬克·米羅在電影圈尚屬新人,但在電視劇界還是有《無恥之徒》、《權力的遊戲》、《繼承之戰》等諸多代表作的。
尤其是拿下諸多獎項的《繼承之戰》,或許正是他能執導這部眾星雲集電影的根本原因。
因為,《菜單》是一部關於富人的電影,也必須是一部關於富人的電影。
離奇且無邏輯可言的劇情,本身就是對富裕階級荒誕現實的一種荒誕諷刺。
劇情按照上菜順序逐漸推進,越來越恐怖、越來越失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可是,如此過於形式化的表述,本就是造作的、遠離底層的。
用附庸風雅來諷刺裝腔作勢,總讓人覺得有點自己罵自己的意思。
所幸演員們魅力充沛,算是大大降低了品味“菜單”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