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論說話不算話,特朗普敢排第二,就沒人敢排第一,距離90天關稅暫緩期僅剩不到一星期時間,特朗普決定不等了,突然改口對170國發出新的加稅通知。
然而,中國卻成了唯一的“例外”,不僅豁免於加稅,還收穫了美國取消部分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大禮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特朗普為何如此急不可耐?中國又是如何獨善其身的?
特朗普的“關稅賬單”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高調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聲稱要讓美國在貿易中“佔便宜”,為了給各國一點緩衝時間,他暫時將稅率定在10%,並承諾90天的談判期。
然而,7月3日,距離截止日期還有6天,特朗普卻突然變臉,宣布放棄談判,直接寄出“關稅賬單”,稅率從10%到50%不等,具體多少,全看美國的心情,這種“通知式徵稅”完全拋棄了協商的遮羞布,赤裸裸地展現了“我說了算”的霸道邏輯。
殊不知,這是特朗普頂不住壓力的選擇,為了推行耗資巨大的“大而美法案”,大幅減稅讓美國財政捉襟見肘,關稅成了最直接的“補血”工具,徵收高額關稅,不僅能增加財政收入,還能逼迫貿易夥伴讓步,調整全球貿易格局。
這次突然加稅,很可能是為了在談判桌上敲打那些遲遲不妥協的國家,逼他們接受美國的條件,比如,日本和歐盟,談判拖了三個月,進展緩慢,特朗普顯然等得不耐煩了。
更讓人不安的是,7月4日加稅通知發出後,全球金融市場瞬間炸鍋,MSCI世界指數暴跌2.3%,日本日經指數和上海上證指數分別下挫3.1%和2.8%,企業慌了,投資者懵了,供應鏈的穩定性被徹底打亂。
美國財政部趕忙出面安撫,說會“密切監控市場動態”,必要時調整關稅實施時間。但這番表態更像是在滅火,難掩特朗普政策的激進與不確定性,畢竟,特朗普的風格向來反覆無常,今天的“賬單”可能只是開始,明天說不定還有新花樣。
中國成了“例外”
就在170個國家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得暈頭轉向時,中國卻穩穩地站在安全區,6月10日,中美在倫敦的經貿談判達成“倫敦框架協議”。
不僅讓中國免於加稅,還爭取到了一份“大禮”,美國取消了對EDA軟件、飛機發動機和乙烷等關鍵產品的出口限制,這可是實打實的成果!
要知道,EDA軟件被譽為“芯片之母”,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西門子、新思科技等全球芯片設計軟件巨頭已恢復對中國客戶的服務,這意味着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並且。中美的關稅暫緩期被延長到了8月中旬,而其他國家都得在7月9日面對“最後通牒”。這額外的談判時間,給了中國更大的迴旋餘地。
中國商務部7月4日還透露,作為對等措施,中方將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的關稅從25%降至5%-10%,這不是單方面的讓步,而是雙方互利互惠的交易,展現了中美談判的對等性。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例外”,這可不是運氣,而是實打實的實力和策略,論實力,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掌控着稀土、製造業和龐大消費市場,這些都是美國無法輕易割捨的籌碼。
論策略,中國從不被動等待“通知”,而是主動出擊,早在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時,中國就旗幟鮮明地實施了對等反制,擺明“你加我的稅,我也加你的稅”,這種硬剛的態度,讓美國不敢輕舉妄動。
更重要的是,中美談判始終有條不紊,從倫敦到日內瓦,中國一步步設置議題,推動框架協議落地。相比其他國家的被動應對,中國的主動性和節奏感,堪稱教科書級別。
全球的“關稅噩夢”
雖然中國在風暴中獨善其身,其他國家可就沒這麼幸運了,越南的遭遇,簡直是給全球敲響了警鐘,7月2日,越南高調宣布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大家以為好歹能喘口氣。
結果一看條款,傻眼了: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得交20%的關稅,通過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更是被狠狠地罰了40%!這哪是豁免,分明是特朗普給越南“定價”!
這一招顯然是衝著轉口貿易去的,堵死了其他國家借道越南規避關稅的路,越南的“協議”,成了其他國家的警示:跟特朗普簽協議,不等於安全,反而可能是上了“價簽”。
日本的處境更慘,特朗普公開吐槽日本“被寵壞了”,抱怨日本不買美國大米和汽車,還揚言要加征25%到35%的汽車關稅。
日本正趕上7月20日的參議院選舉,政治敏感期讓談判寸步難行。首相石破茂硬氣地回應:“日本是獨立國家,絕不妥協!”但這種強硬,能不能頂住特朗普的高壓,誰都不敢打包票。畢竟,特朗普的關稅名單上,日本很可能被划進“嚴厲組”,稅率可能直逼50%。
歐盟也沒好到哪去,他們原本指望接受10%的通用關稅,換取汽車關稅的豁免或者談判延期。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冷冷地潑了盆冷水:“最終決定權在總統。”
更糟的是,歐盟內部還鬧起了分歧。德國和法國想繼續談,意大利和波蘭卻摩拳擦掌,準備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達30%的報復性關稅。這種分裂,讓歐盟在談判桌上更加被動。
新興市場國家也坐不住了,7月4日,印度、巴西、南非在日內瓦開緊急會議,計劃通過WTO發起集體申訴,尋求多邊保護機制,這場“關稅噩夢”,讓全球貿易夥伴意識到,單打獨鬥根本不是特朗普的對手,聯合起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但特朗普的算盤,真的能如願嗎?他的目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可如果關稅戰把全球供應鏈打得七零八落,美國恐怕也會被排除在核心供應鏈之外。
但如果市場反應過於激烈,他也可能收回部分決定,畢
竟,特朗普的風格向來是“先放大招,再看風向”。美國財政部的“滅火”聲明,已經暗示了這種靈活性。
對於全球其他國家來說,這場風暴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單邊主義正在重塑貿易規則。越南的“協議”成了陷阱,日本的強硬可能換來更重的關稅,歐盟的分裂讓談判雪上加霜。
只有通過多邊合作,比如WTO框架,才能在特朗普的高壓下找到平衡點。而中國的成功經驗,也給其他國家上了生動一課:硬實力是基礎,策略和節奏是關鍵。綏靖換不來和平,只有主動出擊、寸步不讓,才能在博弈中贏得尊重。
文章信源:
觀察者網---2025.07.04:《特朗普威脅:“可能周五”會開始通知各國新的關稅稅率》
中華網財經---2025.07.04:《特朗普突然改口,除了中國這個特例之外,其他國家又有罪受了》
參考消息---2025.07.04:《太複雜了談不過來……特朗普稱將致函各國“列出”關稅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