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又要有大動作了,5月9日,勝利日大慶,萬人陣仗、坦克導彈全出動,普京擺明要秀一把硬實力,中方還沒出發,但普京已經拋出九個字,把中俄關係定得穩穩噹噹,氣場拉滿。
這陣容,超20國大佬要來,西方想孤立俄羅斯?門都沒有!美國看得眼紅,臉都綠了,偏偏拿這對“鐵搭檔”沒轍,閱兵不只是慶典,更是地緣政治的大舞台。
俄羅斯紅場即將舉行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中方明確將出席這場國際矚目活動。普京提前九字定調中俄關係:深層次、具有戰略意義。
閱兵規模空前盛大,超萬人參與,展示從T-34坦克到"亞爾斯"洲際導彈等武器。同時,各國態度分化明顯,美方表現出不滿情緒。普京為何此時強調中俄關係?閱兵背後有何意圖?
莫斯科紅場的勝利日閱兵,總能吸引目光。但在俄烏衝突持續、西方壓力加劇的當下,今年的閱兵遠不止一場儀式,其背後的信號與盤算,值得細品。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迴響,更是對現實政治的回應。
9號,俄羅斯要在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按照綵排規模來看,慶典陣容已經基本確定,預計閱兵式將有超萬人參與。而在武器裝備方面,俄軍將出動T-34坦克,它是二戰時期蘇軍的主力坦克,在多場戰役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在特殊時期舉行大規模閱兵,克里姆林宮首先意在穩定內部。面對戰事的消耗與外部制裁,一場展示力量的盛典,無疑是向國民傳遞“國家依然強大”的信息,提振士氣。同時,這也是向外部,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一種喊話:封鎖與施壓並未奏效,俄羅斯的軍事機器仍在運轉,且並非孤立無援。
閱兵隊伍中,T-34坦克的出現確實引人遐想。這款二戰功勛裝備象徵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不屈精神,打出這張“歷史牌”,飽含情感動員的意味。當然,批評者或許會抓住這一點,視作俄軍現代化裝備捉襟見肘的證據。不過,僅憑一款象徵意義大於實戰價值的老坦克,就斷言俄軍實力不濟,恐怕失之偏頗。
真正的看點,在於那些現役主戰裝備。S-400防空系統,作為區域拒止的關鍵節點,其部署本身就是一種威懾。而“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以其高突防能力,警示着潛在對手。壓軸出場的“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更是戰略核力量的直觀展示,提醒世界俄羅斯的“底牌”依舊厚重。
值得留意的新角色,可能是“天竺葵-2”這類無人機。它成本相對低廉,適合大規模生產和消耗,在現代衝突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種“察打一體”或自殺式無人機的展示,也反映了俄軍在實戰中對新型作戰樣式的吸納。從歷史功勛到現代利器,從戰術導彈到戰略核武,再到無人機這類新質力量,閱兵展示的武器構成,試圖勾勒出一個雖歷經戰火、仍具全面能力的軍事體系。
閱兵的看點,不止於武器裝備,更在於觀禮台上的面孔。在西方國家竭力編織“孤立網”的背景下,有多少外國領導人應邀出席,本身就是一場外交博弈。這不僅關乎俄羅斯的國際形象,也折射出其在非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幾何。每一位到場的外國政要,都被賦予了特定的象徵意義。
其中,中國的態度備受矚目。中方確認派代表出席,傳遞的信號清晰而有力。這首先表明,中國不認可西方主導的對俄孤立政策,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判斷。其次,這也再次印證了中俄關係的高水平運行。正如普京不久前用九個字形容的那樣:“深層次、具有戰略意義”。
這九個字並非外交辭令的堆砌。“深層次”意味着合作已超越一般層面,觸及彼此核心利益與需求。“戰略意義”則點明,這種關係著眼長遠,關乎兩國在未來國際格局中的定位與協作。這種協作,更多基於現實的國家利益和戰略需求契合,而非意識形態驅動。雙方互為重要的戰略依託,在大國博弈加劇的背景下,這種“背靠背”的姿態具有實際意義。
這種關係並非空談,經濟數據是最好的註腳。去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已接近2500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同期美俄貿易額不過30億美元上下,對比懸殊。
能源合作是壓艙石。俄羅斯對華原油出口量去年破億噸,穩居中國第二大供應國。“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輸氣量持續增長,為俄羅斯帶來了急需的外匯收入,尤其是在其歐洲市場大幅萎縮之後。
對中國而言,獲得穩定、多元的能源供應,同樣具有戰略價值。地緣上的毗鄰,也為兩國深化經濟合作提供了天然便利,特別是在俄羅斯力推的遠東開發戰略中,中國是其無法繞開,也是最為現實的合作夥伴。
美國顯然不樂見中俄如此緊密。華盛頓方面並非沒有嘗試過分化,甚至一度暗示可以聯俄制華。可俄羅斯為何不為所動?原因不複雜。美國能提供的“胡蘿蔔”實在有限,不僅經貿聯繫薄弱,其政策也缺乏穩定性,時常反覆。對於經歷過美俄關係數次起伏的克里姆林宮而言,與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夥伴打交道,風險過高。
更何況,在核心利益問題上,比如烏克蘭危機,美國的迴旋空間也有限,難以真正滿足俄羅斯的訴求。所謂的“拉攏”,更多停留在口頭與姿態層面。
反觀與中國的合作,能源有銷路,貿易額持續增長,遠東開發有了依託,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權衡之下,俄羅斯的選擇是清晰的。深化對華關係,是基於國家利益的理性決策,外部的干擾恐怕很難撼動這一戰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