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一張日轉賬額度5萬元的一類銀行儲蓄卡有多難?日前,南都7位記者分別前往珠海7家不同銀行開卡,最終僅一人完成目標。
7月2日出街的南都“珠事測評”最新一期報道,聚焦銀行開卡服務進行體驗實測,結果令人唏噓。同一個業務,同一家媒體的記者,相同的開卡理由,但因銀行網點的不同,體驗也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最快僅用10分鐘完成開卡,最高日限額5萬元;最慢被卡一個多小時,日轉賬限額一千元;有的銀行網點在確認開卡用途後,只需查驗身份證、實名制手機號;有的還要求額外提供社保繳納證明、說明資金入賬方式、工作單位等,甚至即便提供了上述資料,還被反覆勸說放棄開設一類卡或是直接放棄開卡;亦或是輪番三人反覆“盤問”,致記者只能一次次解釋和等待……資料查驗“隨機化”,服務效率和限額政策“兩極化”的情況並非個案。

無獨有偶,早在2023年1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天315》也曾以《真難!記者體驗在銀行開卡全過程》為題對這一現象進行報道,指出“最近,銀行開卡難、每次只能轉賬幾千元甚至更低……讓不少消費者在辦理銀行業務時感到很不方便。”
一年多後,問題依舊。銀行開卡服務的“兩極化”,表面是流程差異,實質是風險防控與金融便民的尺度把握不一。
風險防控,本意是守護群眾金融財產安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銀行“金融便民”的宗旨並不矛盾,但部分銀行網點“層層加碼”、“一刀切”過度限制額度的做法,客觀上將風險防控擺在了金融便民的對立面,以“防範風險”之名擋住了不少守法群眾的正當金融需求。
南都“珠事測評”本期報道刊發後引發熱議。翻開騰訊網評論區,留言大多是網友對“辦卡難”的吐槽,但也間或夾雜有網友為銀行“鳴不平”的聲音,其中一條頗具代表性的留言是“理解一下銀行櫃員吧,他不是找你麻煩,是過度的懲罰機制讓他們談虎色變。”但這些聲音隨即遭到反駁:“我是客戶,我體驗差我就要說。理解?你們內部的管理你自己去跟領導互相理解,我不需要理解你。”
兩種情緒交織,銀行工作人員和辦事群眾各有各的難處。問題怎麼化解?關鍵是要找准癥結、根源。
由於缺乏標準一致、清晰明確的規範和細則,銀行一線工作人員在辦理群眾開卡業務和執行風險防控時尺度往往不一,相當程度需依賴於過往經驗、業務能力,需要業務員在一定範圍“自由裁量”,無形中將辦卡群眾置於不確定性中——此次測評中,記者辦卡“如開盲盒”,同一業務,不同銀行、不同網點的資料要求相差很大,辦理的銀行卡日交易額度大相徑庭。
近年來,電信詐騙、洗錢等犯罪高發,銀行作為資金流轉的“第一道閘門”,確實需要強化風控。但“風控”不等於給群眾“添堵”,依賴強制限額等“一刀切”做法,既增加了用戶負擔,也降低了服務效率,由此引發的投訴屢見不鮮。新時代、新起點,這種相對粗放的模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要真正化解“開卡難”,避免一些銀行網點或是部分銀行員工為了最大化規避風險“層層加碼”,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消費者協會、公安等部門形成合力,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精準化”政策落地,一方面提升技術風控能力,比如加大技術投入,探索接入公安、社保、運營商等公共數據平台,實現“精準守護”;另一方面明確群眾辦卡的“必要資料清單”和“限額調整規則”,明確合規查驗資料和保護用戶正當隱私權益的邊界,讓銀行照章辦事、有規可循,讓群眾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避免風險防控的邊界被無限擴大。
金融的溫度,體現在每一次服務的細節里。真正的風險防控,應當是精準攔截不法分子,給絕大多數群眾帶來便利和安全,要實現這一點,歸根結底就是回歸金融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更精細化、更精準化的舉措,實現“金融便民”和“風險防控”的有機統一。
評論員:南都記者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