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2000單獎勵0.01元”,近日某網約車平台這一讓人匪夷所思的“獎勵新規”,在網約車司機圈裡炸開了鍋。司機們紛紛吐槽,這是變相侮辱。這0.01元的“天價獎勵”,也打破了網約車上線十餘年的最低紀錄。
日前,青島市公布2025年一季度青島市網約車行業運營動態,日均完成5單以下的車輛22264輛,佔比達36.73%,也揭示了當下網約車司機的生存現狀。
同時,單價下調、抽成提高、成本轉嫁、網約車數量無節制增加等問題,已經成為橫亘在平台與司機之間的鴻溝。
在連日的採訪中,記者也深刻感受到這種矛盾的加劇。網約車司機自詡被平台算法“挾制”,苦平台久矣。

網約車成為許多人重要的出行方式
生存困境
從月入兩萬到月入五千

李梓銘向記者展示滴滴平台司機里程費
為了增加收入,李梓銘不得不加入滴滴平台之外的其他平台。“多平台作戰已經是司機們的普遍操作了。”
打開享道出行平台,在行程里點開其中一個訂單,“這是從機場到魯信含章花園,車程有50多公里,到手卻只有58.66元。”找了一圈,李梓銘也沒有找到平台應該標註的抽成比例。正常50多公里打車一般要90多元,這樣算下來抽成比例高達36%了,這已經高於行業內30%的隱形紅線。
記者發現該平台多個時段的里程費跌破1元,其中5:00-7:00、9:00-17:00、19:00-21:00三時段里程費是0.85元/公里。
返回到滴滴平台,顯示其里程費是1.09元/公里。而掛靠在聚合平台上的小平台,在層層抽佣下,司機每公里收益多數已跌破1元。
在價格不斷下行的情況下,網約車司機的運單量卻不斷減少。2025年一季度青島市網約車行業運營動態顯示,目前全市網約車日均完成5單以下的車輛22264輛,佔比36.73%。而2024年四季度數據顯示,日均完成5單以下的車輛20872輛,佔比32.54%。數據顯示日均完成5單以下的車輛數量在增加。
“收入減少之外,我們也面臨肥胖、腰疼頸椎疼,以及沒有社保等問題。”李梓銘感到無奈。
行業圍城
困於算法“越跑越虧”
“無力反抗。因為我們不得不依賴平台,他們也因此挾制我們。”
第一次有被控制感是2023年的一個夏天。青島正值旅遊旺季,上午李梓銘連續接單並且收益不錯,本想當天收入能突破300元,但下午派單明顯減少。

李梓銘展示其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
但李梓銘清晰地記得2021年左右,他的時薪大約四五十元,那時還有平台獎勵,里程費也高。
雖然時薪降低,但進入這個“圍城”的人卻越來越多。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青島市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從業資格證66164張。而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累計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從業資格證達143706張。
滴滴司機增加的同時,平台也在增加。
截止2021年12月31日,青島市網約車平台公司有 65 家,實際接入車輛運營的平台公司為 38 家 。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青島市有90家平台公司取得青島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其中實際接單運營的平台公司60家。
而平台為爭奪市場份額,會降低入場司機的要求,默許不合規車輛接入。
“正規網約車司機是需要網絡預約出租車駕駛員證和網絡預約出租車運輸證,但現在很多網約車司機只有駕駛員證,沒有車輛運輸證。”李梓銘說。

滴滴司機李梓銘向記者講述他的從業經歷
司機陳師傅,今年3月從老家寧夏跟隨兒子來到青島,由於以前是大貨車司機,就想在青島開網約車,“沒想到很快,來青島10天完成崗前考試,立馬就能上路了。”目前他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
平台審核的不嚴格,從側面也加劇網約車數量激增。
截至 2021年12月31 日,青島市共計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道路運輸證33745張;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從業資格證66164張。2025年一季度,青島市累計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道路運輸證97183張,而累計核髮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從業資格證143706張。
可以看出,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道路運輸證數量3年增長3倍,且同一時期的從業資格證始終遠高於運輸證。
為何眾多網約車不申請網絡預約出租車運輸證呢?
“我們營運車的保險一年要8000元左右,而非營運車一年保險也就兩三千,營運車輛有規定車齡滿8年、行程滿60萬公里要強制報廢,沒有運輸證的車就沒有報廢期限,而我們過了8年後就要換車。”李梓銘說這中間成本差異非常大。
“但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沒有運輸證的車輛,就找不到保險公司賠償,這會嚴重損害乘客利益。”青島某網約車平台負責人說。
監管困境
跨平台接單與合規化博弈
據迪爾出行工會主席金祥介紹,目前網約車分為兩大派系,分別是滴滴系和高德系。滴滴系,有花小豬、如祺出行等,高德則有享道出行、迪爾出行、喜行約車等。滴滴系是目前最大的網約車運營商。
“網約車價格的調整,本質上是兩個巨頭之間的碰撞,像我們這種掛靠頭部平台的小平台,政策都是跟着大平台的調整而調整,並且4%的掛靠傭金也增加了我們的成本。”金祥介紹。
面對市場飽和,青島於2023年加入全國“預警城市”行列,提醒從業者“利潤空間已不大”。然而,行業仍呈現“城外的人想進,城裡的人想出”的圍城效應。
儘管多地政府通過暫停新增運力、提升“雙合規率”等手段規範市場,但司機可通過多平台接單規避限制。另一方面平台為爭奪市場份額,仍默許不合規車輛接入,進一步削弱政策效力。青島某網約車企業負責人指出,市區運力過剩與鄉鎮運力不足並存,分布不均加劇資源錯配。

李梓銘展示享道出行平台司機的里程費跌破1元每公里
從2025年一季度訂單數量前15名的平台公司訂單雙合規率排名來看,其中13家平台雙合規率均超95%,而滴滴出行墊底。
平台和司機之間的關係也一直是網約車司機心中一個痛點。
“平台和司機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我們沒有勞務關係,我認為是合作關係。”金祥說。

滴滴司機李梓銘已經從事網約車司機5年
“企業是不能給沒有勞務關係的個人投保的。就我了解,目前青島乃至全國都沒有對網約車司機投保。”金祥介紹,之前曹操出行對司機有過投保,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車輛公司,但後來由於有一位司機去世,賠償了上百萬就叫停了。
“我認為我們是被挾制的一方。”李梓銘說,在這種關係下,網約車司機缺乏議價權,平台動態調價、抽成比例不公開,以及車輛折舊、保險等成本由全由司機承擔。
“每次調價,都是在擠壓我們的收益空間,不知這把利刃什麼時候能停下。”
破局之道
監管部門、平台與司機三方重構
“政府應該控制一下網約車數量,現在基本上只要買車就能註冊網約車。”李梓銘建議,可以規定營運車數量上限,達到上限後,註銷一個營運車才能申請一個,如果無止境地進入,只會是惡性循環。
據了解,相關部門為限制行業惡性競爭,加強了對網約車平台的管理。
青島某網約車企業負責人指出,青島交管部門對平台合規化審查越來越嚴格。去年其平台上一位司機在辦理註銷運輸證的第二天又跑車了,而其平台核驗周期是一天半一次。還沒核驗到,該司機被交管抓到,罰了平台一萬元。所以目前平台核驗也更加嚴格。
同時有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為網約車司機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今年青島市辦實事中,就將“為2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贈送1年期專項綜合互助保障”列為首項。為落實該項實事,市總工會設立“重大疾病+意外傷害保障”或“重大疾病+女職工特殊疾病”兩種組合,覆蓋30類重大疾病、12類女職工特殊疾病,以及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最高可報銷21.5萬元。
行業內的企業工會也考慮做一些嘗試。“我們想開一個先例給司機投保。”迪爾出行工會主席金祥說,目前他們正在和青島市總工會、青島市人社局等部門溝通。希望利用這一方法引導更多司機選擇其平台。目前該平台已經建立司機工會,並且成為青島首家以“互聯網+”模式召開職代會的平台公司,開創新就業形態平台民主管理新模式。

網約車司機除了感覺受到平台“挾制”,無人駕駛的出現,也讓其感到壓力。當前司機群體中,中年失業者佔比較高,技能單一、轉型困難,他們擔心重蹈傳統出租車司機“被淘汰卻無退路”的覆轍。
傳統出租車曾因壟斷牌照、拒載等問題飽受詬病,網約車興起後大量司機轉行。如今,兩者卻面臨相似困境:收入下滑、工作強度高、平台制度擠壓。不同的是,網約車司機缺乏出租車行業的集體議價能力,更易被平台“分化統治”。
無人駕駛在青島落地情況如何呢?
早在2021年,就有相關媒體報道百度無人駕駛智能小巴在白沙河運動公園進行公開測試的消息。據了解,目前該項目已經暫停。
青島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路玉軍2024年11月做客《行風在線》時也明確表示,青島積極支持並推廣貨物運輸車輛無人駕駛,但是對於載人無人駕駛出租車,目前在青島這個時機還不成熟。
“等人工智能更加進步了,司機可能真不需要了。”李梓銘說,那個時候也不知道能幹什麼了。但現在他沒精力考慮那麼多,只想靠上時間多賺些錢。
其實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監管部門、平台、司機三方都處於探尋階段,未來網約車這一生態想要良性發展,需要三方重構。監管部門可以對網約車生態系統進行構建和治理,建立供需監測系統,實時調整准入規模;將網約車司機納入靈活就業保障體系,試點職業傷害保險。而平台則應從“流量收割”到“價值共生”進行轉變,建立透明化定價機制,提升單價。司機也應該從“被動接單”到“主動轉型”,參與各種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
記者手記:技術迭代中的人性溫度
採訪中,記者遇到了許多司機,他們中有30多歲靠網約車賺奶粉錢的奶爸,有幹了15年出租轉行網約車的司機老兵,也有異地來青投奔兒子的六旬老人。網約車司機對他們來說,既是一份賺錢的營生,也是撐起家庭責任的寄託。他們為市民出行帶來便利,撐起快捷出行的網絡。
歷史證明,技術的發展往往成為勞動過程控制權轉換的巨大推力。隨着算法的出現,網約車平台更加巧妙地利用這些技術來加強對網約車司機的控制,而加劇了網約車司機的弱勢地位。
網約車行業的困境,本質是運力過剩與流量爭奪的雙重擠壓。當算法追求效率至上,政策需堅守公平底線;當技術迭代,社會也應該為勞動者預留轉型通道。
技術可以重塑出行方式,但人性的溫度,永遠無法被代碼替代。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