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備受市場關注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簡稱“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出爐,對2024年全年經濟工作進行回顧,明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一系列政策組合同時揭曉。
南都·灣財社記者採訪了多家公募基金及首席經濟學家進行解讀。在公募機構看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政策基調整體延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基調,進一步明確了相應的政策目標和力度,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推動經濟穩步增長和持續高質量發展。
財政政策精準發力
以超常規力度托舉經濟底盤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
南方基金認為,4%的赤字率突破3%的常規性約束,展現財政發力的決心;4.4萬億專項債,較去年多增5000億元,並將用途拓寬至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等方面,有助於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1.3萬億特別國債較去年增加3000億元,一方面延續“數年連續發行”的跨周期調節思路,加強“兩重”領域的項目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對“兩新”工作的政策支持,政策力度較去年進一步加大,有助於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50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行資本,可增強大行的風險抵禦能力,增強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整體來看,今年財政政策將“持續用力、更加給力”,為中國經濟的韌性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國泰基金表示,對比去年兩會以及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今年財政發力的強度有所增強,地方層面仍以防範債務風險為主,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台政府融資功能,投資任務將更多由中央承擔。
富國基金指出,兩會明確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通過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服務供給來創造需求,並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來從根本上支持消費。對於今年而言,在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全球貿易環境趨於嚴苛的背景下,擴內需政策加碼既是主觀意願,也是客觀要求。隨着增量政策的陸續落地,將帶動國內有效需求的回暖,也有望推動消費板塊的估值抬升。
貨幣政策適度寬鬆
創新政策工具可期
“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定調下,寬鬆還是大方向。”國泰基金指出,報告提到“適時降准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社融和m2目標增速的表述與去年一致。結合2024q4貨政報告表述,預計貨幣政策寬鬆方向不變,但需把握節奏。
南方基金表示,報告還強調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2024年通過創設互換便利、回購增持再貸款等工具,推動市場活躍度顯著上升,今年或有望看到相關政策工具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景順長城投研團隊也表示,貨幣政策則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適度寬鬆”的基調,新增“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並明確“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值得期待。
中歐基金指出,從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來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適時降准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這將為樓市和股市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同時,財政政策的精準發力,將重點支持新基建、產業升級等領域,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整體來看,財政政策符合預期,貨幣政策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論調強調適時降准降息,預估時間順序上降準會先於降息,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但定調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強調今年部分政策能早則早,且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後續關注出口以及外部政策的變化對國內政策節奏的影響,以及科技創新和反內卷相關政策給資本市場帶來的投資機會。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培育壯大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並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中歐基金對此表示,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推動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此外,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這些措施將加速數字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中歐基金強調。
“今年以來,deepseek的崛起打破了國外巨頭ai引領的敘事邏輯,疊加民企座談會的召開提振市場信心,共同推動了國產ai行情的深度演繹。”富國基金強調,在明確政策支持和產業趨勢向上的共振下,人工智能有望進一步賦能千行百業,積極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充分結合,跑出中國的加速度。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資本市場科技牛行情深化的重要動力。
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加速構建“長錢長投”市場生態體系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等。
富國基金表示,資本市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僅需要強化產融協同,還要提升機構化水平。一方面,隨着我國新舊動能切換,資本市場需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不僅要鞏固藍籌股的壓艙石作用,更要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領軍企業回歸a股,形成產業和資本的正循環。另一方面,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不僅能為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而且能不斷優化a股投資者結構,改善資本市場生態,增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
去年9月底,中央金融辦和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指導意見》,公募、保險、養老金等一系列長線資本積极參与資本市場,為a股市場觸底反彈與持續繁榮創造了積極條件,也為資本市場“長錢長投”作出了積極探索。今年以來,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工作合力,引導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更在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方面,對中長期資金入市表現出殷切期待。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隨着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有望為a股的“慢牛”、“長牛”開創更加積極的局面。”富國基金如此表示。
南方基金同樣認為,伴隨着相關政策落地實施,有助於優化市場投資者結構,加速構建“長錢長投”的市場生態體系,夯實a股市場長期牛市的根基。
外部風險或成為a股市場擾動因素
科技成長板塊或仍是未來的重要主線
展望後市,景順長城投研團隊表示,外部事件性因素可能對 a 股市場帶來短期擾動,但整體來看國內政策力度及節奏符合市場預期,隨着政策逐步發力見效,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盈利也有望逐步企穩改善;另一方面,deepseek 的突破改變敘事,ai 領域的創新仍不斷給市場帶來新的催化,當前市場風險溢價仍有下降,短期市場波動不改變中期 a 股市場整體趨勢。
在配置層面,景順長城投研團隊認為,兩會期間重點關注可能受益於政策預期以及中長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行業和主題,一方面,科技成長板塊或仍是未來的重要主線,前期 tmt 板塊交易擁擠度較高可能加大波動,建議逢低積極關注。另一方面,部分順周期領域受政策邊際變化潛在利好的影響可能有階段性機會。中長期來看,建議從基本面出發並結合良好的供需格局,關注景氣成長產業,如高端製造、科技硬件、韌性外需板塊;紅利板塊年初以來回調較多,與市場風險偏好回升有關,但考慮到整體股息率相比國債收益率仍有明顯吸引力,可逢低適當關注。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羅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