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作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新篇章,成為全球普遍受到歡迎的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如何深化務實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12月2日,在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的平行研討會上,中外嘉賓圍繞這一主題從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文化交流、對外傳播等不同角度展開深入交流,積極建言獻策。

見證變化:
從巴基斯坦到巴拿馬的不同國家都能從中受益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個示範性的項目。巴基斯坦“讀懂中國”論壇理事長、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爾·烏丁·馬赫默德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以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與會嘉賓分享了有關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進展、取得的成績,以及還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建議。

扎法爾·烏丁·馬赫默德
“中國最初實行改革開放時,誰都沒有想到能夠成功,當時不僅是外國人,連中國人對改革開放都有一些懷疑。不過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再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然取得巨大成功。”他相信,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受益,未來十年可以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合作,共建“一帶一路”也會和改革開放那樣成功。
對此,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巴中學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賽義德也有深切體會。他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是在20世紀70年代。“我經常聽北京的廣播、中國的書籍,我也讀《北京周報》《北京評論》《中國城建》,我想我對中國是比較了解的,多次來到中國,每次來到中國我都能夠學到新的東西。”

穆沙希德·侯賽因·賽義德
1972年4月,18歲的穆沙希德曾代表巴基斯坦的貿易代表團來廣州參加廣交會。“那是我第一次來廣州,當時我從廣州坐火車去香港,口袋裡有大概400元,買了很多的東西。”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從巴基斯坦到巴拿馬的不同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因為其具有包容性,強調的是平等和相互之間的尊重。”他還指出當前“我們面臨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這種轉向影響非常深遠,我們現在正在經歷這種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他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國際合作的一個新的平台和框架,它能夠共同地規劃、共建、共享,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包容的、相互聯通的世界。
深化改革:
推動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穩步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指出,深化和發展“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中國在與共建國家之間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的基礎上,穩步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對接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一個過程。
他提出,要深化改革,落實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推動務實合作。同時,加強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的風險防範和安全保障。世界發展已進入一個變革調整期,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不可控、不可預測因素明顯增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加強安全保障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尤其是強化境外項目風險防控,除了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之外,還應特別注意地緣政治風險、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主權債務風險、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目的,但這個目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是通過深化合作。”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認為,通過將對外投資、對外貿易和對外援助三者緊密綁定在一起的國際發展合作的新模式,可以促進貿易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共建“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
對外傳播:
共建“海絲之路全球數字博物館”講好中國故事
就當今複雜國際形勢給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挑戰及應對舉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趙磊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企業的硬聯通是可以的,但在軟聯通、心聯通方面仍需提升。參與“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應對錶六大關鍵詞: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

趙磊
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董關鵬也有類似感受。他認為,“經過大量訪談、調研,我們發現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存在‘多做少說,只做不說,先做不說,不逼不說’的問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還需要持續地用力。”他為中國企業提出兩條建議,一是要“項目做到哪裡,與媒體雙贏的溝通就做到哪裡”,二是“要智者善聽,善聽才會善說”。

董關鵬
董關鵬表示,言語可以放大成果釋疑解惑,共情才能連接人心帶來未來。“我們既要做宏大敘事,要溫情小事、溫情人物,還要在外宣和對外傳播里增加普通人的小故事。既要講中國式奇蹟,還要強調在當地的落地經驗。既要共性又要差異,既要複雜又要簡單,既要官方又要民間。”
文化交流合作可以促進民心相通。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2021年,廣州大學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廣州大學副校長兼海絲實驗室負責人孫延明介紹,實驗室重點開展海絲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數字化產業創新、智能傳播、藝術評價等前沿研究。

孫延明
當前,實驗室還在與菲茨威廉博物館等共建“海絲之路全球數字博物館”。孫延明解釋道,數字博物館計劃藉助數字技術在海外廣泛傳播從先秦到當下廣州為核心的大灣區海上貿易的輝煌歷史和現狀,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出貢獻。同時藉助燦爛的歷史寶庫和元宇宙等新的數字技術廣泛開展數字文旅、數字文創研究,助力大灣區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
他還透露,計劃在明年舉辦一個“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品數字文獻與珍品海外巡展”,以拓展海外藝術品的數字化渠道。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