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記者聶奧林)“規劃建設創新街區、創新園區,是推進科技創新與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徑。”11月28日晚,“智匯洪山·共贏未來——‘武漢新發現’系列之規劃引領城市更新行動”研討會在洪山區華中科學生態城舉行,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東湖分院院長宋中英分享了武漢市創新空間規劃的實踐與思考。
11月28日晚,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東湖分院院長宋中英在“智匯洪山·共贏未來——‘武漢新發現’系列之規劃引領城市更新行動”研討會上發言。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創新發展的階段來看,武漢正處於技術創新向科學創新轉型的時期。”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東湖分院院長宋中英介紹,根據《全球創新指數(GII)2023》報告中的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武漢排名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2018年至2023年,武漢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43位上升至第13位,上升勢頭強勁,但武漢在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依然緊迫。
“從全球視角,創新城市的核心要素是科創資源、人才文化和產業環境。”宋中英院長以紐約、波士頓、倫敦三個城市打造創新城市的路徑為例,介紹了三大核心要素的定位。“科創資源成為激發原生創新、加速人才培育的新載體,文化創新成為激發城市活力、吸引創新人才的新路徑,產業環境成為激發技術創新、推動城市轉型的新動力。”
“智匯洪山·共贏未來——‘武漢新發現’系列之規劃引領城市更新行動”研討會現場。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武漢以創新系統的三大核心要素為導向,通過‘定戰略’‘繪底圖’‘抓重點’三個方面對打造創新空間規劃和建設進行了初步實踐。”宋中英介紹,全力打造光谷科創大走廊,推動區域協調聯動,積極推進東湖科學城建設,完善創新體系,為武漢爭創和建設“兩個中心”提供主要的空間載體。
“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首建門類最齊全、特大城市級別創新資源空間數據庫,並基於‘創新地圖’平台,實現數據庫的公開共享。”宋中英說,通過這張“創新地圖”,不僅可以呈現武漢市“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情況,引導創產融合,也可為創新企業提供選址點周邊創新資源和配套服務水平的評估。
“規劃建設創新街區、創新園區是構建創新空間的重要抓手。”宋中英說,創新街區作為科技創新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的創新空間組織模式,有利於創新發展、產業升級、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質的提升,正逐步在城市發展中踐行。
“結合存量空間及創新資源要素的分布,識別武漢市創新發展潛力空間,開展武漢創新街區、樓宇和創新園區的建設規劃。通過改造、提質升級、建設等方式,在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周邊識別建設創新街區、樓宇和創新園區的潛力空間。”宋中英介紹,目前全市已認定並授牌的13個首批創新街區(園區、樓宇)中,洪山區烽火創新谷和武漢創意天地佔據2席,位居前列。
編輯:朱曦東
值班主任:徐嘉潞
值班總編輯:陳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