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傳媒是謝治宇新進的一家公司,目前在十大重倉股中排名第九位。
分眾傳媒是很多人喜歡的一家公司,看來身為基金經理的謝治宇也是如此。
分眾傳媒是一家和宏觀經濟強相關的公司,可以說經濟好分眾傳媒的業績就不錯,經濟差分眾傳媒的業績大概率也就不會好。
從股價上看,2020 年後股價變化與當月社零增速高度相關。還是因為公司的營收佔比反生了變化,之前互聯網公司佔比比較大,現在日常消費公司佔比增重
所以說分眾傳媒被人戲稱為經濟晴雨表公司,是有原因的。
公司從04年上市以來一直是不溫不火的,十年來股價也沒有什麼變化,而業績和股價突飛猛進,主要是因為趕上了兩次產業浪潮
第一次是2016年-2018年,互聯網+政策帶來的產業機會,當時互聯網警容、短時頻、打車、外賣、社交電商都積極的投放廣告,都是期望通過廣告的方式獲得用戶數量,通過廣告的加大投入快速獲得企業收入和企業的影響力
第二次是2020-2021 年主要來自“新消費+互聯網+教育”多輪驅動所帶來的產業機會。
疫情以來延緩了流量見頂的頹勢,主要是因為互聯網大量線下的活動轉移到了線上,使得社區電商、在線教育等賽道加大了廣告的投放。
從營銷趨勢能夠看出在 20 年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營銷趨勢同比增速達到 70%,互聯網企業營銷投入加大也促進了分眾互聯網領域收入上升,20 年收入達到 33.36 億元,同比增速由下跌回升,達 33.9%;21 年互聯網領域收入達歷史最高值,為 42.27 億元。20-21 年引發消費周期的新消費賽道火熱則是另一助推器。
古人說盛極而衰,分眾傳媒在此次過後也來到了業績低迷期,從股價上可以直觀看出,從12元一路陰跌到4元錢。
從公司業績說明會上內容,咱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廣告主的構成中日用消費品已經成為公司過半的組成部分,互聯網企業的收入佔比從21年的28.49%下降到22年的11.74%。
公司半年報的業績增長和品牌廣告的發力是分不開關係的。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廣告業通常要為結果負責,就是投入1元錢就要有收入。
而品牌廣告的邏輯是不一樣的,是通過全方面的廣告投放,佔領用戶的心智,就比如提到油車就會想到豐田、大眾、奔馳,提到新能源汽車就會想到特斯拉、比亞迪、小鵬,提到月餅就會想到廣州酒家、稻香村、老鼎豐等等,是讓一個品類和一個企業能夠長期連接,使得人們持續復購。
引用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的話,“立品牌形象,長期紮根於消費者的心智。“算準人心、讓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牢牢駐紮,才是更高級的算法”
從兩種方式帶來企業業績來看,也是品牌廣告持續力更足,市值越大的公司受益於品牌廣告的收益也就越大。100億元市值的公司能夠佔比達到7成。
從商業模式上看,而在眾多順周期標的中,分眾傳媒能夠憑藉著高經營槓桿的商業模式釋放更多的利潤增長空間。
不論是樓宇媒體還是影院媒體,一塊屏幕鋪設的成本是固定成本,在之後長達幾年的使用期內除了維護費用這塊屏幕的投入費用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這也就意味着一塊屏幕上多一則廣告產生的收入,幾乎全部貢獻為純毛利,廣告收入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播放廣告數量越多(刊掛率越高),利潤率就會越高。
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公司的生活圈媒體網絡覆蓋國內約 300 個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的70 多個主要城市。
其中:
(1)公司電梯電視媒體自營設備約 89.2 萬台(包括境外子公司的媒體設備
約 12 萬台),覆蓋國內 80 個主要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的 70 多個主要城市;
(2)公司電梯海報媒體自營設備約 154.7 萬個,覆蓋國內約 70 個主要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馬來西亞的主要城市;
(3)公司影院媒體合作影院 1827 家,約 1.3 萬個影廳,覆蓋國內超過 270個城市的觀影人群。除上述生活圈媒體網絡之外,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公司加盟電梯電視媒體設備約 5.2 萬台,覆蓋國內約 130 個城市;參股公司電梯海報媒體設備約 33.1萬個,覆蓋國內 65 個城市。
價格方面,自 2023 年 7 月起,公司的電梯電視媒體網絡、電梯海報及電梯智能屏三種媒體的刊例價已恢復常規性價格上調
從成長性來看,AI產業浪潮也會讓分眾傳媒收益,分眾傳媒也在研發自己的垂直大模型, AI 驅動的是全新行業解決方案,將極大豐富分眾在廣告創意生成、廣告策略制定、廣告投放優化、廣告數據分析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簡單來說降本增效。
總結來看,分眾傳媒公司商業模式比較簡單,業績跟隨宏觀經濟、社零數據,非常典型的順周期公司,未來增長性還是AI浪潮下的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