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二是金融交易完成後的清算環節。
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和比特幣差別很大。第一,它是中央銀行直接向公眾發行的電子貨幣,屬於法定貨幣的形態。中央銀行可以給這種貨幣支付利息,實現非常重要的金融功能。第二,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在本質上還是貨幣。第三,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也具備傳統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從而能替代商業銀行的一些功能。
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採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分散支付系統並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貨幣或交易媒介。從技術上來看,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其實不一定要採用區塊鏈技術,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加密算法和安全芯片等都是可選技術,但區塊鏈提供的分布式賬本技術有助於維持系統的穩定性,對中央銀行最具吸引力。
從主流中央銀行的角度來看,比特幣網絡耗費極大的工作量、計算量和電力,這種方式並不經濟。據英格蘭國家銀行《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宏觀經濟學》報告,“比特幣每秒限制在7到10個交易,每小時約3500個交易,可能足以向中型城鎮提供電子支付服務,但維持比特幣網絡的實際資源成本相當於整個國家經濟的規模。Deetman(2016)估計,以當前的計算效率和增長率,比特幣網絡到2020年可能耗電15CW,相當於2014年丹麥的總耗電量。”所以,中央銀行更傾向於使用分布式賬本,並設定準入規定,例如,驗證者是事先確認的機構。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在經濟學上會造成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首先,由於中央銀行要對發行的數字貨幣支付利息,從理論上來說,中央銀行可以支付一個負利息,負利息的作用在於刺激經濟發展。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很多中央銀行把利息降到零,但由於紙幣涉及零利率下限的問題,負利率很難被民眾接受。但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可以將利率降成負利率,那時對經濟刺激的作用會更大。
其次,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將改變現有支付系統,將來個人之間的支付清算可以直接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進行。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相當於是在現有商業銀行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在線的、儲備支持的狹義銀行以及商業銀行系統,提供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商業銀行會變成比較純粹的經營信貸機構。這不僅改變商業銀行在目前支付體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還能改變商業銀行“大而不倒”的情況,而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都在關注的問題。
但是,目前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還需要解決電子貨幣的利率、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金融穩定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如何從目前的貨幣體系過渡到電子貨幣、央行數字貨幣和銀行存款並行的體系。在存款穩定性方面,是否會大量出現把存款提取出來換成央行數字貨幣的現象,將對商業銀行產生極大影響。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需要不斷推進。
區塊鏈技術也將改變交易後清算流程。
目前,交易後清算流程消耗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而區塊鏈將有助於提高交易後清算效率,如果分布式賬本能夠降低證券交易清算的成本並使之更加安全,理論上對貨而交易清算也將發揮同樣的作用。簡單來說,分布式賬本的網絡參與者可以獲得唯一真實的賬本副本。任何改動都會及時快速反映在賬本中,能夠有效避免"雙花" 問題。
具體來說,有助於實現以下三個目標:第一,實現參考數據、股價、債券價格的一致性;第二,通過實時同步更新交易,實現交易的一致性;第三,實現複雜合約,衍生品合約和合約執行的一致性。目前,比較有前景的應用領域是信用違約互換 CDS,股權掉期和外匯業務等場外衍生品業務。
總體來說,區塊鏈應用前景很大,但區塊鏈的不完美應用也應該得到推祟,揚棄區塊鏈的一些特徵,例如,不強調完全的匿名性和完全的趨同性。區塊鏈不僅涉及技術問題,還涉及經濟學的很多複雜問題,很多開放性的間題尚待討論。
實錄自:鄒傳偉,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數字貨幣研究專家,經濟學博士,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曾長期供職於中央匯金公司、中國投資公司和南湖金服,曾榮獲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和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前沿探索獎)。
CGFT金融科技師
金融科技時代的鉑金認證證書
2022年7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修訂的新職業大典,“金融科技師”成為新職業,標註為S。
CGFT金融科技師認證,以“金融科技”為抓手,以“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要素,是金融數字化的關鍵技術,又是未來元宇宙、web3基礎設施的底層技術。尤其是對於剛畢業求職、或想從其他行業轉行金融業的是個敲門磚。
CGFT金融科技師認證,是金融職場升職轉崗的利器、大學生求職跨行的鑰匙, CGFT根植於上海,伴隨中國GDP即將來到世界第一,上海3-5年或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第一城。CGFT也大概率會成為,全球金融圈人才認證的“中國標準”“世界標準”。